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皋城万象>详细内容

红绿金深度融合 山乡焕发新活力
——金寨县沙河乡绘就“三色”交融乡村振兴新画卷

编辑:毛晓倩 来源:皖西日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10-16 11:05:13 【字体:

          寒露时节,秋意愈浓。位于金寨县沙河乡的“安徽省银杏王”也在慢慢变成金黄色,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打卡拍照。

  “以前在外打工,总惦记着家乡的银杏树,现在终于能守着美景赚钱了!”该乡冬晓·银杏里民宿负责人周正华笑着说。2024年,看到家乡银杏旅游越来越火,在外做酒店的他毅然返乡,加入乡村民宿建设。如今,他经营的民宿有20间特色客房,每到旺季常常一房难求,“我也圆了‘家乡创业梦’,平时还雇了3个村民帮忙,大家一起跟着沾光。”

  作为“中国最美银杏文化小镇”“安徽银杏第一乡”,沙河乡坐拥100余万株银杏树,百年以上古树230余棵,1200余年树龄的“安徽省银杏王”更是远近闻名。每到秋季,乡村道路两侧的银杏树化作金色景观带,吸引大批游客慕名而来。金色银杏激活了生态旅游势能,“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目前,全乡民宿年接待游客约5000人次,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超100万元。

  沙河乡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近年来,该乡锚定乡村振兴总目标,凭借独特区位优势,深挖“红”“绿”“金”三色资源,通过文旅融合、红色基因传承与特色产业培育,推动乡村发展焕发新活力,走出一条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之路,村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红色资源注入乡村振兴动能,老党员当起“红色讲解员”。沙河乡是立夏节起义策源地之一,曾走出4位共和国将军、1600多位革命英雄。周维炯故居、刘邓大军前线指挥部旧址等红色遗迹,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均接待参观学习团队超200批次。

  70岁的老党员毛正付,从小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也是这里的“红色讲解员”。“我祖辈曾跟着周维炯闹革命,这些故事我听了一辈子,现在要讲给更多人听。”只要有讲解任务,毛正付都会准时到来,从武器装备到战斗细节,他总能讲得绘声绘色。“去年有个北京来的大学生听完后说,要把这些故事写成文章发在网上,让更多年轻人知道咱们沙河的红色历史,我听了特别高兴。”在毛正付等一批讲解员的带动下,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沙河。

  灵芝产业拓宽群众致富路径,种植大户带富“邻里乡亲”。

  “从最早的20个大棚起步,到现在的600多个大棚,带动40多位村民就业,我这条‘灵芝路’算是走对了!”种植大户李文海是沙河乡灵芝产业的“带头人”。2016年,他看到灵芝市场前景好,率先扩大种植规模,还主动把种植技术教给周边村民。脱贫户屈家才就是受益者之一,“以前种玉米一年只能赚2千元,现在每年能赚3万多元,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李文海2017年建成的210亩灵芝标准化基地,连续2年直接带动560户脱贫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眼下,李文海正参与灵芝产业强镇项目,计划打造“观光+研学+销售”路径,“希望让更多人知道沙河灵芝,让乡亲们的腰包更鼓。”

  自1993年发展灵芝规模种植以来,沙河乡逐步打响“全国灵芝之乡”品牌。目前,全乡有灵芝种植大户20余家,年产灵芝孢子粉70吨,培育深加工企业3家,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

  “现在来村的游客越来越多了,咱要把环境维护好,守好‘家园每一角’,让人看到沙河的美。我每天早上先绕村里转一圈,看看谁家门口有垃圾,哪家的绿化该修剪了,都给一一落实了。”祝畈村网格员张延安每天精神十足。今年以来,沙河乡创新推行环境管理“红黄蓝”三色动态管理机制,161名网格员成为乡村环境管理“主力军”,张延安便负责79余户村民的环境管理,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每家每户的环境情况。

  目前,全乡2700余户村民卫生环境实现分级管理,87.97公里乡村道路及138个公厕纳入网格化维护,结合旅游需求打造的生态景观路,既改善了人居环境,又为乡村旅游“加分”。

  如今,漫步沙河乡,白沙河如玉带穿境而过,银杏的金黄、灵芝的褐红、山野的翠绿与民宿的暖色相映成趣,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共同富裕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生动铺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