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生小事”当作“头等大事”
——舒城县棠树乡做实“关键小事”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近几年来,舒城县棠树乡积极探索“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机制,将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每一件“民生小事”都当作“头等大事”来办,于细微处见真情,在实干中显担当,用实际行动诠释“枝叶总关情”的深刻内涵,持续擦亮群众的幸福底色。
路畅心安,精修细补守护平安出行
“前段时间连续大雨,这路面突然塌陷了,老人小孩路过看着就心惊胆战。”回想起不久前家门口的情景,棠树乡邱岗村渠塘组村民周道扣仍心有余悸。近几年来,路旁土坡土质疏松,加之暴雨冲刷,路基被掏空,最终导致路面塌陷,出现了一条长达十余米、宽约两厘米的裂缝,碎石泥土混杂,安全隐患突出。
险情就是命令。邱岗村党支部书记陈寿龙表示:“我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并立即向乡党委、政府汇报。”从施工开始,棠树乡主要负责人高度重视,多次带领班子成员实地勘查,与县交通运输局等部门现场会商,优化施工方案。村“两委”积极做好周边群众沟通协调,施工队伍则严格按照标准,用挡板围护、砂石回填压实,严防次生灾害。从方案制定到进场施工,各个环节高效衔接,昔日“危路”迅速变通途。
道路的修复不仅解决了出行难题,更温暖了民心。村民张大妈欣喜地说:“这条路修得太及时了!之前孙子出门我总提心吊胆,现在心里踏实多了。”一条路的变迁,见证了棠树乡为民解忧的速度与温度。
安居圆梦,用心用情化解急难愁盼
“十多年的心病总算解决了!要不是村里始终惦记着,这新房还不知道啥时候能盖起来。”望着自家刚刚落成的新房,该乡洪院村曹岗组村民王付海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王付海和贲新焕两户因早年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拆除了旧房,但新房宅基地问题因历史原因迟迟未能落实,建房成了他们萦绕心头十余年的“急难愁盼”。
今年,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村里反映了诉求。群众的“安居梦”就是工作的方向。洪院村党支部书记周家银立即将此事列为重点议题,带领村“两委”成员深入曹岗组,挨家挨户听取意见,反复召开村民协调会。“选址在这里是否合适?”“会不会影响邻里采光通风?”……面对一个个具体问题,村干部们耐心沟通、细致测量,最终成功协调出让两户都满意的宅基地。
从荒草丛生到新房矗立,变化的不仅是居住条件,更是群众心中满满的获得感与安全感。周家银说:“为群众办的每一件小事,都是贴近群众、赢得信任的契机。我们将始终从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持续发力,让百姓的日子更安心、更舒心。”
入户连心,精准帮扶传递民生温度
“多亏了村里经常来走访,帮我们家解决了大难题,现在觉得日子更有盼头了!”面对前来回访的村干部梁莉,云雾村村民黄德稳连声道谢。黄德稳家中,其妻子樊高云为智力二级残疾,儿媳马春是肢体二级残疾,家庭收入主要依靠黄德稳的护林员工资和儿子黄坤打零工所得,生活较为困难。
云雾村“两委”在“无事”找书记入户走访中了解情况后,立即启动“一户一档”精准帮扶机制。村党支部书记孔凡中介绍:“我们联系医护人员定期上门为樊高云、马春进行健康检查;黄坤有油漆手艺,积极为他在本村及周边联系活计,增加稳定收入。在住房安全、冬季取暖等方面也给予了关心帮助。”精准滴灌式的帮扶,让这个家庭重燃了生活的希望。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道路安全到住房保障,从日常走访到精准帮扶,棠树乡以“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抓手,将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把急难愁盼化解在实处。一桩桩看似平凡的“小事”,一次次真诚用心的“解忧”,凝聚的是党心民心,筑牢的是执政根基。下一步,棠树乡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脚踏实地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用真情和实干绘就基层治理的温暖底色,让幸福感、安全感在群众家门口持续升级。(本报记者 黄雪彦 通讯员 王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