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淠史杭工程与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编辑:宋明俊 来源:六安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8-16 09:22:47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坚贞不渝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皖西先后兴建了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4座大型山谷水库,淠史杭工程由设想逐步变成现实。在1958年8月至1972年底的14年中,皖西人民在党的带领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建成了新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的水利灌溉工程——淠史杭工程,创造了堪称“人间奇迹”的治水史诗。

  淠史杭工程是一部共产党人践行初心的为民造福史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当年,六安各级党组织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带领人民修建淠史杭,就是一部用初心谱写出的为民造福史。

  践行初心,要以人民美好生活为奋斗目标。皖西人民素有治水愿望,历史时期曾修建了芍陂、七门堰、水门塘等水利灌溉工程,但因年代久远逐渐废弃。随着新中国治淮工程的实施,皖西境内洪水为害的现象得到基本控制,但水利条件差旱灾仍经常发生,抗旱斗争耗费庞大。1950年到1959年,六安专区因旱灾受损的农作物年均21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0%,尤其是1958年大旱全区200万人投入抗旱。这让六安地委深刻认识到,必须兴建淠史杭工程,从根本上战胜旱灾,才能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淠史杭兴建于轰轰烈烈的“大跃进”高潮之中,同当时全国很多水利工程一样“摊子”铺得很大,1960年后不少工程因此缓建甚至下马。地委及时调整工程计划安排,坚持量力而行,力求“当年施工、当年通水、当年受益”,工程建设得以继续,避免了巨大浪费,最终于1972年底基本建成。

  践行初心,要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在淠史杭规划设计时,省委考虑到全省大局,曾计划在东、西淠河交汇处的两河口再建一座水库,引水供应合肥和皖东。如照此实施,霍山县城及粮食主产区将全部被淹没,移民数万人。地委广泛征求意见,提出了一个新方案,将史河、淠河、杭埠河沟通,增加淠河总干渠的水量输向皖东。在得到省委肯定后,地委最终研究决定在横排头筑坝蓄水,以达到输水皖中、发展灌溉的目的,也避免了再次大规模的移民。淠史杭建设中难免要挖压、淹没耕地,其中淠河灌区12.88万亩,史河灌区6.69万亩。在舒庐干渠施工时,地委考虑到舒城县地少人多,采取了多筑渠下涵、多建渡槽和边挖边填、绕道取土等办法,尽量缩小挖压面积。正是由于工程从设计到建设,处处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才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践行初心,要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疾苦。建设之初,民工口粮来自集体自筹和国家补助。1958年冬,许多地方筹粮困难,地委专门召开会议落实各县缺粮问题,保障工地粮食基本供应。1960年,在粮食供应最紧张的情况下,仍保证上堤民工每人每月补助粮食10公斤,加上自筹,每人成品粮供应不少于15公斤。同时,地委从计划外供应工地75万公斤食油,补助每人每天3钱油和5钱盐。工程指挥部党委还提出,“有工地就有医疗组织,有民工就有医生”,组织随队医生,治疗感冒、腹泻等工地上的常发病,使民工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淠史杭工程是一部共产党人担当使命的不懈奋斗史

  淠史杭工程建设是一部曲折探索、不懈奋斗的历史,是共产党人勇担使命的伟大实践。正是有党的正确领导,有共产党人的勇担使命,有群众的坚定支持,才有了今天的伟大工程。

  勇担使命,在思想上表现为不畏艰难困苦。淠史杭项目最初未能在国家计委立项,开工时仅靠安徽省和六安专区有限的投入,资金和材料供应十分紧缺,水泥、钢材、炸药等材料极为缺乏。地委发动群众刮土熬硝炼制土炸药,自建了寿县八公山和霍邱四平山两个水泥厂,解决燃眉之需。“大跃进”时期各地农村经济遭到破坏,口粮不足、物资匮乏等困难接踵而至,工地上消极怀疑情绪蔓延,有群众甚至抱怨“史淠河,十辈河,十辈子也挖不成河”。地委专门开展灌溉效益调查,用大量事实宣传灌溉效益,让群众看到工程带来的真实变化,发动群众继续投入施工。

  勇担使命,在行动上表现为依靠群众排除万难。淠史杭建设中,六安地委紧紧依靠人民,各地民工、干部和职工以公社为单位,成立了近万个水利团和6400多个突击队、战斗队。地委通过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政治思想动员,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组织大兵团劳动力组合、调配庞大的物资及后勤保障工作。缺少现代化建筑材料,没有现代化运输工具,没有现代化施工机械,广大建设者就改造施工工具,开展技术革新,创造了专攻切岭工程的“洞室爆破法”,专攻黄礓土的“劈土法”,研制了垂直运土工具“倒拉器”,最终以群众的智慧克服了工程建设中的千难万险。

  勇担使命,突出表现在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上。工程建设每到关键时期,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都冲在第一线。1959年全区再次大旱,地委动员民工、机关干部和城镇居民14万人突击开挖渠道,提前实现灌溉效益,增强了继续建设的决心和信心。在平岗切岭钉子工程中,霍邱县党员干部与5万群众一起搬石运土,日夜奋战,提前挖通平岗岭。龙河口大坝出现险情时,舒城县动员县机关70%干部上工地,组织8万人大会战,创造了“水涨一寸、坝高一尺”的赫赫战果,保证了大坝的安全。淠史杭主要技术负责人黄昌栋被誉为“活地图”,因积劳成疾被送到医院时已是肠癌晚期,弥留之际仍提出40多条建设性意见。淠史杭工程党委会副书记魏胜德常年坚守工地一线,抱病指挥了将军山渡槽施工,病逝时年仅48岁。

  淠史杭工程是一部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精神传承史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六安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28年红旗不倒的英雄壮歌,铸就了彪炳史册的大别山精神。65年前,党带领六安人民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开创了“造福子孙亿兆年”的伟大工程,形成了以“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为主要内涵的淠史杭战天斗地精神。淠史杭战天斗地精神是六安老区红色基因的延续,与伟大建党精神、大别山精神一脉相承,是值得我们永远传承的宝贵财富。

  65年来,一代代人舍身忘我、无私奉献,留下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今天,淠史杭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充分显现,昔日的千里贫瘠之地变成了今日的鱼米之乡,合肥、六安等地城乡生活用水得到了保障,六安成为安徽省和华东地区的生态屏障。淠史杭工程承载着皖西老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见证了老区发展艰苦奋斗的历程,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地做新时代攻坚克难的奋进者,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担当,积极投身六安绿色振兴赶超发展,为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而不懈奋斗。(苏明波 作者系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