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成景点 民宿变“名宿”
——霍山县发展民宿产业集群侧记
单龙寺镇民宿“影庐”,是利用旧校舍改建而成。 张金柱 摄
“我们的19个房间,今天已全部订满。没有空房了。”6月25日,在位于霍山县太阳乡境内的“花开半朵”民宿,遇到游客要订房,负责人小蔡笑着解释说。
近年来,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美誉的霍山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结合特有生态禀赋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宿产业集群,促进乡村振兴。
“今年1-5月,全县民宿共接待游客150.2万人次,同比增长54.2%;实现综合收入4.53亿元,同比增长65.1%。民宿已成为带动乡村旅游的重要抓手。”该县文旅发展中心主任张颖说。
“本土+引进”,精心打造品牌
在大别山国家风景道霍山县太阳乡金竹坪村望九重位置,三栋连体楼房格外引人注目,写有“大别山人家”的民宿招牌赫然竖立在一栋3层楼房的显眼位置。这家名叫“白马尖森林旅舍”的民宿,于2016年建成运营,目前已成为众多自驾游爱好者落脚的网红打卡点。
“我们这里路面好、弯道多、氧气足,不少外地机车手喜欢来此压弯,呼吸新鲜空气,然后就住在这里赏云海、观日出、拍视频。”民宿主人周甜甜说。
“在太阳乡,像这样的民宿还有好几家呢!花开半朵、水云间、山下云舍、善水雅居……”太阳乡党委宣传委员黄启海如数家珍。
“在这里还能享受到四星级酒店的待遇呢。”在“花开半朵”民宿,江苏游客邹明笑着说。虽然价格有点高、开业时间也不长,但这里的19个房间,几乎天天爆满。“出门在外,图的就是舒心自在。”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霍山县生态环境优良。为了将民宿打造成“名宿”,该县突出顶层设计,聚焦规划引领,紧盯品牌“赋能”,出台了《加快旅游民宿发展实施意见》,修订《扶持旅游发展奖励办法》,着力培育本土特色民宿品牌——“大别山人家”和“漫宿”。
“制定具体的标准,设立一定的门槛,统一授牌,每年考评,引导民宿规范运营、守法经营。”张颖说。截至2022年底,该县已建成600多家民宿,其中被评定为星级“大别山人家”民宿25家、高端精品旅游民宿40多家、国家丙级民宿1家。
“绿色+红色”,着力提升内涵
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中国天然氧吧”,该县着力将“绿色”作为发展民宿经济的底色。以大别山国家风景道为主线,延伸构建“霍山最美旅游环线”:以陡沙河温泉小镇、佛子岭坝下休闲区为核心,创建省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新形成山地旅游、文化研学旅游、乡村旅游三大板块。结合三大板块,该县制定总体规划,围绕大别山国家旅游风景道建设,依托沿线景区景点和集镇乡村,布点各类精品民宿30多家,涉及10多个乡镇。风景道发挥“串珠成链”作用,将4个4A级景区和陡沙河温泉旅游度假区等乡村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民宿。“把风景道打造成民宿经济带,度假区变身民宿聚集区。”张颖说。
在漫水河镇境内的土地岭,一座华东地区最大的滑雪场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年底将正式运营,建成后将推动旅游业从夏季游向四季游转型,此处也将成为另一个‘民宿聚集区’。”该镇党委书记邱前东信心满满地说。
漫水河镇位于风景道核心地段。该镇依托“西镇暴动”策源地、西山文化核心区的优势资源,着力将民宿经济打造为“红色+绿色”。以西镇暴动旧址为中心,建设了红廉文化示范基地、茶马古道、皮旅中原突围红色体验步道等景点,依托“红色旅游”“康养民宿”两大重点,推出了“漫宿·红军食堂”“漫宿·古桥人家”“漫宿·辣椒红了”等“漫宿”民宿品牌,让游客“沉浸式”看红色旧址、走红色步道、住红色民宿。
“合作+扶持”,推行“花式”运营
霍山县在发展民宿产业集群的同时,注重采用多种运营模式,多方激发民宿市场活力。一方面,积极整合各项资金4.05亿元,用于支持民宿开发以及水电、风景道建设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另一方面,采用收储或租赁盘活模式,对全县158户闲置个体民房、宅基地以及49处闲置校舍、敬老院、“三线”军工资产等公共公益设施进行改造。昔日一栋栋废弃厂房、破败校舍和旧民房,在民宿经济带动下,摇身一变,成了外地游客的“新宠”。
此外,该县还采取经济主体自主运营模式发展民宿。位于太阳乡太阳村的“善水雅居”民宿即为淮南人投资所建。投资人承租原太阳小学校舍,加以装修改造,成了特色民宿。
“引进经济主体,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政府不用掏一分钱,闲置的旧校舍就变成了明星民宿。”黄启海说。
同在太阳乡的“花开半朵”民宿则属于“投资入股”模式,即政府或村集体以土地或资金入股,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股份制公司模式。“水云间”度假山庄则是“乡村创客+政策扶持”模式。投资人葛先生是安徽蒙城人,通过出让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建起楼房做民宿。这种模式让创客的“梦想之家”照进现实。
还有一种是“出租合作”模式。漫水河镇“古桥人家”民宿即是如此。民宿经营者曹斌此前做农家乐和建筑生意,政府翻修改造敬老院后公开招标,他拿下了经营权,每年缴20余万元租金作为村集体收益。
当然,最普遍的还是“村民自我管理”模式。如太平畈乡何家大院,太阳乡的白马尖森林旅舍、云下山舍,单龙寺镇刘家花屋等,农户依托周边景区资源,出钱建设或改造自有房屋,自主经营、自主管理。政府统一开展培训,引导他们规范经营。
霍山县还突出跨界融合,推行“民宿+产业”模式。磨子潭镇宋家河村的古村茶宿,通过茶旅融合,年接待游客达5万人次,带动全村及沿线30多家农家乐、民宿,户均增收10万元。胡家河村的“青山驿”民宿是茶叶大户程萍出资建设的智能化高端民宿,助力村集体经济腾飞。民宿产业的蓬勃发展也让当地农产品和土特产畅销,茶叶、天麻、茯苓、石斛、瓜蒌、生姜、红芋等远销江浙沪等长三角地区。
“坚持因地制宜,重点在科学规划、打造品牌、丰富业态、强化运营方面求突破,以精品民宿为抓手,让游客移步换景、食宿两便,让小民宿撬动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张颖说。(张金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