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用情感书写伟大时代
——读青年作家禹茜茜短篇小说《古筝妈妈》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2-06-17 09:18:30 【字体:

  柳青说:“要想写作,就先生活。”

  禹茜茜的短篇小说集《紫凤凰》(北京燕山出版社)收录了自2015年至2020年来创作的15篇短篇小说,分四个篇章:科幻篇、现实篇、奇幻篇、古风篇。

  她作为90后的青年作家,在文学上大胆创新,深入基层生活,以不同的笔触从多角度跨越时空的穿透力来描摹社会,唤起人们的共同认知。2017年,禹茜茜怀着满腔热血跨越半个安徽省,来到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金寨县工作。她深爱这片红色热土,以浓墨重彩完成感人至深的写金寨的第一篇作品《希望之旅》,怀念百次奔赴大别山捐资助学的希望老人周火生爷爷。2020年通过多次采访中国好人、国家一级古筝演奏家俞晓冬改编创作出的《古筝妈妈》,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

  作者紧紧抓住人物典型俞晓冬老师改编作品,表现了她不畏死神威胁、不辞劳苦奔波,七年间义务支教大山留守儿童,让毫无基础的山娃娃们学会古筝、谱写大爱的故事。

  正是俞老师的慈爱深深感染着孩子,被孩子们亲切的喊着“古筝妈妈”。

  俞妈妈说过:“我来到金寨也是因为这里是我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是红色的热土,我循着父亲的脚印,学习大别山精神,也是重走红军路。文化扶贫或支教,对我来说,是我唯一能做的一点事,只要孩子们有收获,未来老区就有希望。”

  俞妈妈喜爱金寨人民的勤劳纯朴与善良,她坚定的信念与执着,也正是体现在作者身上,扎根老区,与这里山水有着渊源。有着这样执着的精神,是写好作品的根本所在。

  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对话和心理描写在特殊的环境里用感情去塑造人物形象,来刻画人物个性。

  一次,南京有一场重要的音乐演出邀请俞妈妈做评委,她推脱不掉就答应了。当她回到小南京村时,在动车上听到有个女教师说这次来金寨就准备辞职了,那个女老师是90后,跟朋友说:“我总不能在山区待一辈子吧,这样是耽误自己。我的同学们都在北京、上海啊,我已经耽误四年了,再不走就一辈子毁了!我还年轻呢!”而俞妈妈默默地想,“当一些人离开山区的时候,我恨不能一直留在这里陪伴着孩子,可惜我的生命有限,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爱中,做一束逆行的光……”

  当小南京村学校的年轻老师赵玉宇想要辞职,却被身患癌症的俞妈妈为小南京村孩子们买古筝的义务支教精神所感动,赵老师又拿回了辞职信。

  人物矛盾冲突与鲜明个性对比,充分表现作者以文笔鞭笞社会的疼处,为善意者呐喊。如同作者禹茜茜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文学作品要有勇敢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文学要源于现实,高于现实,这正是笔下的文学价值取向和人民性。”

  当小说进入高潮,古筝娃娃身穿小红军服装正式开场演出的时候,一起用清澈如山泉的童声说出四句话:

  “我们来自山村,

  我们来自乡下,

  我们是红军的后代,

  我们是,

  会弹琴的山——娃——娃——”

  接着俞妈妈领头弹奏《映山红》,山娃娃们再一起弹奏,声音一出来,在场很多观众眼泪顿时夺眶而出。

  音乐大厅里响起的不止是天籁之音,还是希望,是奋进,是未来,更是一曲大爱神话,在耳畔诉说着永不落幕的故事。

  透过《古筝妈妈》小说的字里行间,激励着读者去思考着人生:俞妈妈顿悟出肩上的担子和使命,责任是引领孩子将来走出大山,让他们走得更远更高,让他们有诗和远方,要有理想、有抱负、要去实现。作者的笔下总以奋进的力量在拨动读者心弦。

  小说结尾以特写镜头将高潮再一次升华。当陈果果出现献花,得知她爷爷在送油途中遇车祸去世,读到这儿,给读者心底以酸楚。之前俞老师总找不到她,也联系不上,很着急,再次出现时才得知她后来因为爷爷的去世,跟随父母亲搬家了,可是孩子永远不忘俞妈妈深深的爱。

  “古筝娃娃们笑容灿烂,未来在向孩子们招手。而俞妈妈一直像蜡烛一样燃烧着自己……”这样的人物形象,给我们脑海深处打下烙印,回味无穷。

  关于《古筝妈妈》还有一些评论,摘自作者禹茜茜的博客:

  《古筝妈妈》题材很好,人世间总有一些默默奉献者,以一己之力改变着身边的世界,帮助贫弱者提升生命的品质,从而也实现了人之为人的崇高。爱,人人礼赞与渴望,但是需要有人一点一滴去付出、去践行,向平凡的“圣行”致敬。

  ——著名音乐家、上海歌剧院副院长李瑞祥评价电影剧本版《古筝妈妈》

  《古筝妈妈》写的好,我看了,文字优美,读起来感觉特别真实。刚开始读的时候,有种冲动,特别想问作者是不是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感觉写的画面感很强。每一个画面真的很感人,把俞老师内心的博爱和无私奉献表现的淋漓尽致。作者孕期还在坚持创作。

  ——安徽省作家协会张平老师评价小说版《古筝妈妈》

  作者禹茜茜是这样回答的:

  《古筝妈妈》是真实故事改编的,第一次采访是在电话中,当时想采访俞老师三个问题,做个类似新闻的报道。她一讲述瞬间就被吸引了,文学的细节表达是新闻呈现不了的。于是2019年冬天实地去小南京村采访,她说了自己的故事,让我泪流满面。电影画面感太强了,我觉得非常适合拍电影,因为之前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的影视编剧,徐浩峰导演讲过电影场景课。再后来,2020年初我创作电影剧本和小说时,都处在孕期,创作上比较吃力,一点点磨,还好写完了,给《中国作家·影视》投稿,寄过来样刊时,刚坐完月子。从采访到发表用了一年多时间。画面感强的原因是《古筝妈妈》创作时是按照电影叙事来的,所以有画面感。

  文学是一把打开世界之门的万能钥匙。我们要用心用情去感受作者《古筝妈妈》的心力,深刻领会其用笔的穿透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