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豹迹岩村胡氏祠—— “长征先锋”红色记忆永流传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08-17 08:43:05 【字体:

  豹迹岩村,是大别山腹地金寨县汤家汇镇一个平凡而神圣的村庄。在这里,走出了被誉为“长征先锋”的红二十五军。沿着村边的小道前往村后的山顶,是红二十五军曾战斗过的遗址。

  在该村的胡氏祠,红二十五军及红二十八军两旧部合编为新红二十五军,为这支长征劲旅奠定了坚实基础。立秋前,记者走进胡氏祠重温了那段红色革命记忆。

  1931年10月25日,红二十五军在金寨县麻埠镇成立;同年的11月7日,红二十五军和红四军在湖北黄安(今红安)七里坪合编为红四方面军;1932年10月,红二十五军主力随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1932年11月30日,奉命留守的红军队伍在湖北黄安(今红安)重建第二十五军,下辖七十四师、七十五师。

  1933年9月,红二十五军遭敌包围被分割。七十五师由吴焕先率领突围到鄂东仍保留红二十五军番号,七十四师由徐海东率领退回皖西重新组建红二十八军……组建、合编,重建、再重建,足见当年战斗的艰辛和不易!

  1934年4月16日,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在胡氏祠会师。随军的鄂豫皖省委召开会议,作出“对红二十五军及红二十八军两旧部完全编为红二十五军”的决定,徐海东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

  1934年11月16日,成长于大别山的英雄之师、威武之师——红二十五军高举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开始进行长征,是除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之外的第4支长征队伍。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胜利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16日与红二十六、二十七军胜利会师,历时10个月,转战豫鄂陕甘四省,行程约万里,成为长征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支红军队伍,被誉为“长征先锋”。

  事实证明,红二十五军是一支英勇顽强,能征善战的英雄部队。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它是在与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能够独立作出北上抗日决策、主动策应全局、单独转移并先期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虽经历数百场战斗,长征结束时兵员比出发时不减反增;长征中人数最少的一支队伍,走出了97名共和国将军。

  合编旧址的胡氏祠,建于清宣统元年,坐东朝西,青砖小瓦结构。虽经岁月的磨砺,胡氏祠总体保护得很好,现有房屋12间,至今保存有极为珍贵的红军标语。其中一侧墙上写着“活捉匪首刘镇华”的标语,署名是“红28军政治部”。在胡氏祠的另一侧墙壁上,留有“坚决恢复皖西北的苏区!红28军政治部”等红军标语。

  建国后,胡氏祠曾一度作为豹迹岩小学校址。1981年9月,胡氏祠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胡氏祠对面,新建了红二十五军纪念广场。广场中央立有吴焕先、徐海东的雕像。在他们的身后,飘扬着红二十五军的军旗。“徐海东,真英雄,率领红军闹长征……”在大别山区,徐海东有着“徐老虎”之威名,令敌人闻风丧胆,留下了很多歌谣和传奇故事,至今仍在老区人民中广为传颂。

  为缅怀革命先烈,发扬红色传统,加快老区发展,大将徐海东之女、北京开国元勋文化促进会创始人徐文惠曾多次到豹迹岩村走访、调研,投资兴建了这个广场。

  “红二十五军在金寨从组建到撤出,三年多时间虽不长,但留给我们的精神激励却是久远的。”汤家汇镇红色讲解员李海露介绍道。如今,胡氏祠以及其他革命遗址,连同红二十五军纪念广场,述说着老区干群对红色故事的回忆,激励着后辈铭记先烈英勇事迹,珍惜幸福生活、建功新时代。(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谢菊莲 张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