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我们的“十四五”】“田间地头”收获 “名品架上”增值

编辑:吕梁 来源:皖西日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11-17 08:18:12 【字体:

  “十四五”时期,六安锚定农业高质量发展方向,以“强产业、创品牌、延链条”为核心抓手,乡村产业蓬勃崛起,目前已形成8个产值超百亿元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皖西白鹅、六安瓜片等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年均增长7.6%,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正加速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初冬的皖西大地,寒意渐浓,却挡不住乡村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

  清晨,走进位于裕安区的安徽展羽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养殖基地,一只只皖西大白鹅正伸长脖子,争抢着投喂的饲料,“嘎嘎”欢鸣声此起彼伏,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养殖图景。

  “我们聚焦皖西白鹅的良种保种、繁育与标准化养殖,不仅自建核心养殖基地,更推行‘企业+农户’模式,向农户提供优质鹅苗和全程技术指导,待成鹅出栏后统一回收。”展羽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江卫军笑着介绍,这种模式既牢牢把控白鹅品质,又彻底打消农户销路顾虑。目前,基地年出栏皖西白鹅12万只,年产值达1.1亿元,已辐射服务周边3000余户养殖户。

  聂国宝是这3000多户养殖户中的一员。他穿梭在排列整齐的棚舍间,弯腰查看皖西白鹅的进食状态,指尖轻翻鹅羽检查健康情况。“我养鹅20多年,以前单打独斗瞎琢磨,不仅成活率上不去,有时候还卖不上一个好价钱。”聂国宝语气里满是感慨,“自从跟着企业干,有了专业技术兜底和稳定销路,现在一年能出栏2000余只白鹅,年纯收入在20万元左右!”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靠经验”到“讲科学”,聂国宝的养殖转型路,正是皖西白鹅产业从小到大、从散到聚的生动注脚。如今,全市皖西白鹅年饲养量已超1400万只,综合产值(含羽绒)从2020年的120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70亿元,六安成为全国重要的白鹅养殖和加工基地。

  皖西白鹅产业的崛起,正是六安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初冬时节,36.7万亩六安瓜片茶园里,茶农们忙着修剪枝条、施肥养护,为来年的春茶采摘做准备;霍山石斛智能大棚内,管护人员细心调控温度和湿度,2.1万亩石斛幼苗在温暖的环境中安然越冬;金寨灵芝种植基地里,农户们正将采摘后的灵芝进行烘干、打包,这里的灵芝年产销量占全国总量的70%,孢子粉交易量占据全国六成份额。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绿色生态的支撑和加工能力的提升。近年来,我市立足长三角重要生态屏障的优势,严格推行绿色生产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累计建成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46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三,“六安产、长三角销”的格局日益稳固。同时,全市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从2020年的366家增加到目前的481家,数量稳居全省第一。这些企业通过精深加工,将茶叶、石斛、鹅肉等初级农产品,变成了茶饮料、保健品、预制菜等附加值更高的产品,让“田间地头”的收获变成了“货架上”的财富。

  农业产业化发展,最终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在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沿线,生态农庄、民宿和采摘园生意日益火爆,50多万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灵芝、油茶、茶叶等产业带动山区农户年均增收2万多元,让“守着绿水青山过好日子”从梦想变成了现实。“现在不仅能种自家的地,还能在村里的合作社打工,年底还有分红,日子越过越有奔头!”霍山县黑石渡镇戴家河村村民刘立琼笑着说。

  近年来,我市以“强产业、创品牌、延链条”为抓手,已形成优质粮油、鹅、茶叶、中药材等8个产值超百亿元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皖西白鹅、金寨灵芝等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产值从2020年的260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375亿元,年均增幅达7.6%。

  春种秋收根基稳,产业兴农底气足。展望“十五五”,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劲松表示,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将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重点发展优质粮食、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皖西白鹅、金寨灵芝5个主导产业,同时带动六安脆桃、麻黄鸡、小龙虾等特色产业协同发展,通过补链强链、打造品牌、科技赋能,加快推动六安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从“鹅鸣阵阵”的养殖基地,到“机器轰鸣”的加工车间,再到“笑容满面”的农户脸庞,六安的乡村产业正从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迈向一个更加充满希望的“未来时”。(记者 桑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