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十四五”】以文塑旅 融合新“景”
首届“羽林争霸”羽毛球挑战赛激战正酣,非遗体验馆里赞叹连连…….
从霍山县六万情峡景区选拔赛中脱颖而出的24岁选手方智安,不仅在城市赛场挥拍竞技,更借此机会畅游六安。“‘跟着赛事游六安’体验非常棒,既能比赛,又能欣赏美景、放松身心。”他兴奋地表示。
方智安的体验正是本届赛事的初衷。赛事突破了传统场地限制,将赛场延伸至山水之间,构建起“观赛即游景”的沉浸式体验。市级赛期间,市文旅局同步推出“城市漫游之旅”“大别山水之旅”两条精品线路,并推出凭赛事入场券享涵盖全市两大5A级旅游景区天堂寨、万佛湖的免门票优惠等多项文旅优惠政策,真正将竞技场变成了旅游的“导流入口”。
“这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体育与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市文旅局宣推科负责人陈晨介绍,从六安马拉松赛道串联城市文脉与自然景观,到皖美山水骑行赛贯通红色小镇与生态湿地,我市通过构建覆盖四季的品牌赛事矩阵,“跟着赛事游六安”正成长为在长三角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旅IP。今年以来,我市举办六大层级百余场赛事,吸引70万游客“为赛而来、为游而留”。
赛事经济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六安顶层的系统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市率先出台《文旅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和项目库》,明确45项体旅、交旅等融合发展重点任务。通过构建“快进慢游、外联内畅”的交旅融合体系,串联80个乡镇和53家3A级以上景区,将原本分散的景点有机整合,形成“1+N”大别山风景道体系。全市坚持“全景式规划、全时段体验、全业态融合、全要素集聚、全领域覆盖”,积极培育“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多元化的文旅形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还为百姓生活增添亮丽色彩。
“我出生于制衣世家,历经十六代传承……”近日,在城区红街文化园的非遗体验生活馆里,市级非遗“大襟服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馨正为游客讲解大襟服饰制作这项非遗制作工艺。
王馨成立大襟文化传承与活化基地。多年来,基地已培训、带动7000多名“红绣娘”学习,让传统技艺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在红街的非遗体验生活馆里,竹编体验、烙画制作、茶艺体验,每天,一批批游客跟随旅行团来到这里体验和了解六安非遗的制作技艺。“我也是非常喜欢这种传统服饰,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这些服饰,没想到我们身边就有,今天来到非遗馆,听了王馨老师的介绍,学习到很多。”游客张娜告诉记者。
“我们馆还依托红街文化园与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形成独特的文旅联动模式。”红街运营部总监杨尹丽表示,“游客在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也能深度体验非遗魅力。”
目前,我市拥有各级非遗项目348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33名,国家级非遗5项、省级非遗24项,其中,“六安瓜片制作技艺”更是入选人类非遗代表名录。
“十四五”期间,我市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六安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系列非遗保护政策,并精心打造“大别山风景道上的非遗之旅”精品线路,将非遗体验、红色记忆、山水风光与民俗美食紧密串联。
初冬,大别山主峰白马尖云雾缭绕,红岭公路沿线层林尽染,游客们畅游于六安的山水之间,感受自然之美。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从景点旅游到全域赋能,六安正走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旅游供给,更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创新和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力量。(本报记者 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