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皋城万象>详细内容

【社会工作走基层】良言润皋城 共治谱新篇
——“金裕良言”工作法激活六安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编辑:高方勇 来源:皖西日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11-13 14:47:57 【字体:

金桥社区居民在邻聚亭里向社区、物业工作人员反映诉求。

“宝妈”们在王巧的非遗工坊里做手工活。

阳光社区工作人员走访居民倾听诉求。

  皖西皋城,烟火人间。当城市发展脚步加快,“生人社会”的疏离、多元矛盾的交织,成为现代社区治理的新考题,如何让邻里再添温情,让难题迎刃而解?近年来,我市在金安、裕安两区试点推行“‘金’‘裕’良言解民忧”工作法,用“说事+说理+说法”多方议事矛盾诉求调处机制,多元共治激活治理动能,形成“情感共鸣、道理共认、法理共守”的治理新生态。

  金言·听民声:走访问需连民心

  基层治理的根基,在于精准感知群众的急难愁盼。“金裕良言”工作法的第一步,便是打破沟通壁垒,搭建起全方位、无障碍的“说事”平台,让群众的声音有人听、有人记、有人应。

  在市委社会工作部的统筹引领下,金安、裕安两区试点街道党工委牵头抓总,整合街直部门、社区、物业、业委会等多方力量,组建起一支支“民情走访队”。他们带着统一配发的《民情日记本》,每天拿出两小时开展入户走访,倾听群众诉求。

  “您好,有人在家吗?我们是社区民情走访队的,来听听您有什么烦心事需要解决。”“我家楼道的声控灯坏了好几天,晚上上下楼太不方便了”“小区里的充电桩太少,电动车充电得排队”……走访队员们一边耐心倾听,一边在日记本上详细记录,从基础设施维修到邻里矛盾调解,从政策咨询到生活帮扶,每一条诉求都被认真标注、分类归档。

  除了主动“叩门听声”,固定的民情收集点更成为居民的“暖心驿站”。金安区三里桥街道精心打造的“邻聚金彩议事亭”“书记下午茶”“星光调解室”等特色品牌,让党群服务阵地变身充满人情味的“社区客厅”。

  11月5日上午,三里桥街道金桥社区的邻聚亭里,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和社区工作人员唠着家常。“有了这个亭子真好!我们老哥几个平时在这聊天,想起啥诉求、遇到啥难处,都能顺便跟社区说。有时候物业的人也来坐坐,很多小事当场就能沟通解决。”居民肖仲兵笑着说,这个小小的议事亭,让邻里间的距离近了,与社区的联系紧了。

  线上渠道同样畅通无阻。“民情直通车”小程序、“书记帮你办”线上平台,让“扫码即报”成为群众反映诉求的“快车道”。居民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将问题一键上报,后台实时接收、即时转办。“唠家常+写日记+扫码说”的组合拳,构建起线上线下联动、全方位覆盖的民情收集网,让群众想说就说、放心去说。

  为了让服务更精准、响应更高效,三里桥街道阳光社区还为这张民情网装上了“智慧大脑”——创新绘制“七彩民情图”大数据系统。“我们通过入户走访精准采集住户信息,用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分别标注低保户、残疾人家庭、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不同类型的住户。”阳光社区工作人员周传俊介绍,有了这张“七彩图”,社区就能一目了然掌握辖区不同类型居民的需求,开展针对性服务。

  倾听之后,闭环处置是关键。试点社区推行“民情分析日”制度,每月定期召开“民情分析会”,对收集到的诉求进行分类梳理、集中研判,建立“受理—办理—反馈—评价”全流程跟踪机制。简单诉求当场办结,复杂问题合力攻坚,办理结果及时向群众反馈,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截至目前,仅三里桥街道就已记录《民情日记》8200余条,成功化解充电桩安装、楼道环境整治、停车位规划等各类民生诉求567件。

  裕语·解民忧:多元协商破难题

  民意汇集之后,如何将“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金裕良言”工作法的第二步“说理”,核心在于搭建多元协商的议事平台,让利益相关方坐在一起,把问题说透、把道理讲清、把方案定实。

  11月4日,在裕安区平桥乡振华社区浅水湾小区,一场热闹的“三方议事会”正在小区“居民之家”举行。社区工作人员、物业公司负责人、业主围坐一堂,面对面沟通。“外墙瓷砖脱落有安全隐患,啥时候能维修?”“充电棚能不能多装几个充电桩,满足大家的需求?”“物业平时沟通方式能不能柔和点,有问题主动上门说?”业主们们畅所欲言,直抒胸臆。物业代表认真记录每一条意见,并现场作出回应。

  这种以小区党支部为引领,联动业委会、物业、共建单位等多方力量的“三方议事会”“多方协调会”,通过“把桌子摆在一起、把问题摊在桌面、把办法想在一起”,将过去的“单向管理”转变为“多元共治”,许多看似棘手的矛盾在平等协商中得到化解。

  “以前遇到问题,业主找物业、物业推社区,来回跑好几趟都解决不了。现在有了议事会,大家坐在一起当面说,道理越辩越明,问题也越谈越清。”浅水湾小区居民施训山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通过三方议事会,小区的公共晾晒区规划、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都得到了妥善解决,居住环境越来越舒心。

  针对超出小区范围的普遍性社会需求,金安区清水河街道还在“金裕良言”工作法的基础上,创新推出“社区合伙人”模式,整合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外部资源,构建“多元主体共联、多元平台共建、多元服务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暑期托管难是许多双职工家庭的“心头病”,清水河街道积极联动辖区高校、志愿组织等“社区合伙人”,开办“家门口的暑托班”。暑托班不仅提供课业辅导,还开设手工制作、科普实验、传统文化等特色课程,配备专业老师和志愿者全程看护,收费仅为市场价的30%—60%,真正实现了普惠性、高质量。

  针对宝妈就业难的问题,清水河街道李台社区另辟蹊径,将非遗传承人王巧发展为“社区合伙人”,成立非遗工坊,免费向辖区宝妈传授非遗技艺,帮助她们实现灵活就业。

  家住碧桂园小区的“宝妈”文雯,一直想找一份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的工作。“社区给我们和非遗工坊搭了桥,我现在每天送完孩子就来工坊做手工,一个月能挣两千多元钱。”

  对于楼道堆物、宠物扰民、衣服晾晒等个性化的民生“微小事”,工作法同样追求“快速响应、高效处置”。裕安区城南镇东方红社区凯旋官邸小区的业主陈习敏,前几天在社区微信群里反映楼顶晾晒难的问题,第二天社区就组织物业、业委会负责人到楼顶现场办公,当场敲定解决方案——安装标准化晾晒架。“现在反映问题太方便了,在群里发个信息,很快就有回应。不像以前,解决个小问题要跑好几趟,现在真是高效又务实!”陈习敏满意地说。

  良言·护民睦:法治力量守和谐

  当情与理的协商遇到法律法规的“硬边界”,如何既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又守住法治底线?“金裕良言”工作法的第三步“说法”,通过引入专业法治力量,为基层治理筑牢法治根基,实现“法理共守”。

  我市整合司法助理员、社区警员、律师等“两员一律”专业力量进网格,升级组建由街乡干部、社区工作者、法律顾问、城管队员、社区民警组成的“五个一”服务团队,定期深入社区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矛盾调解等服务,让专业法治力量下沉到基层一线。

  10月5日,裕安区平桥乡三里岗社区国悦府小区“五个一”服务活动现场热闹非凡。居民们带着各自的疑问,围拢在法律顾问、城管队员和社区民警身边咨询。

  “我家楼下有人占用公共绿地种菜,浇粪的气味特别大,我家住二楼根本不敢开窗,这该怎么办?”居民陈女士满脸愁容地向工作人员求助。城管队员则现场记录并给予解答:“占用公共绿地种菜是违规行为,我们会尽快安排执法人员到现场查看,责令相关人员整改。”

  专业法治力量的介入,不仅有效解决了一批涉法涉诉矛盾纠纷,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居民的法治意识,让依法办事、依法维权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从“金言”广开言路听民声,实现“情感共鸣”,到“裕语”多元协商解民忧,力求“道理共认”,再到“良言”法治保障护民睦,守护“法理共守”,六安“金裕良言”工作法以“说事—说理—说法”的三步闭环,构建起党委领导、多方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成功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全市通过该工作法化解矛盾纠纷4.8万余件,化解率达96.5%;物业投诉量同比下降48.19%;试点社区累计收集解决群众诉求1610余件。(本报记者 沈春 王金诚 文/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