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皋城万象>详细内容

一场跨越千里的梅干菜“联姻”

编辑:毛晓倩 来源:皖西日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09-22 10:36:25 【字体:

    “以前,只种一两块地,做点腌菜自己吃。现在,村里来了大企业,包收购,制作梅干菜,卖到全国各地,雪里蕻终于走出大山喽。”9月13日一大早,在霍山县诸佛庵镇石家河村,村民杨秀群一边给雪里蕻除草,一边与邻居搭话。再过两个月,村里大片的雪里蕻就要迎来收割季。

  杨秀群口中的“走出大山”,还得从今年初春说起。浙江秋梅食品有限公司与石家河村的安徽韩耕记生态农业旅游公司顺利“牵手”,一场以“生态农业+食品加工”为核心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在这个藏在大别山深处的小村落悄然生根。

  石家河村坐拥大别山的青山绿水,多年来,村民以种地、采茶、种毛竹、栽种雪里蕻等为生。以往,茶叶、毛竹的销路还可以,可雪里蕻只是零星栽种,要么自家腌着吃,要么零散卖给小商贩,价格不高,也形成不了规模。

  转机始于安徽韩耕记生态农业旅游公司。这家本地企业看中了村里的生态优势,建起标准化梅干菜加工厂。但经过几年的运营,销售遇到了瓶颈。企业有标准化的厂房、优质的雪里蕻种植基地,急需打通更广阔的市场。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浙江秋梅食品有限公司,早就靠着成熟的食品加工技术和遍布全国的市场渠道,把梅干菜做成了大产业。“一方有好原料,一方有好技术,凑到一起就是‘黄金搭档’!”诸佛庵镇党委书记金永磊道出了双方合作的初衷。

  如今,两家企业“手拉手”,从制定雪里蕻的田间种植标准,到采收后的初加工、深加工,再到包装后的市场销售,打通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村民种植的雪里蕻再也不用愁销路,且按照标准种出来的菜,收购价也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村民韩翠霞笑着说:“这不起眼的雪里蕻,现在成了我们的‘金疙瘩’!”

  眼下,在安徽韩耕记生态农业旅游公司的核心产区,一座“跟学成果展示共富馆”正在加紧装修,不久后就能跟村民和游客见面。这座场馆可不一般,它不是简单的陈列馆,而是集研发、展示、体验于一体的“产业加油站”。

  走进馆里,数字化大屏幕将雪里蕻从竹林间播种、生长,到工人采收、清洗,再到进入加工厂腌制、烘干、包装的全流程“搬”到眼前,游客扫码就能看到每一棵雪里蕻的“生长日记”,吃得明明白白。更贴心的是,馆内还设置了互动体验区,游客可以亲手体验腌制雪里蕻的传统工艺,孩子们则可以通过趣味装置了解梅干菜的营养知识。

  “我们就是要让大家看到,小小的雪里蕻是怎么一步步变成优质的农产品,走上大城市的餐桌。也让村民们知道,我们的产业可以做得这么‘洋气’!”安徽韩耕记生态农业旅游公司负责人陈飞,一边带着工人调试设备,一边乐呵呵地说道。

   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合作双方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携手在共富馆内设立“田间课堂”,把技能培训嵌入产业链。馆内的标准化操作实训区里,洗菜池、腌制缸、烘干设备一应俱全,定期请技术员授课,手把手教村民种雪里蕻、做梅干菜。这种“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让越来越多的村民从“会种地的农民”变成了“懂技术的产业工人”。

  “等项目全部运转起来,年产值预计能突破50万元,周边200多户农户受益。”浙江秋梅食品相关负责人表示,石家河村已成为公司优质的原料供应基地,“大别山好物”正由此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更值得期待的是,随着产业链的逐步完善,未来,物流、文旅等配套产业也会逐步落地村里,外地游客不仅可以来此看竹海、赏山水、吃土菜,还能参观共富馆、亲手体验腌菜工艺,并带上几包本地产的梅干菜,届时,村里的农家乐、民宿也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以前,村里发展产业都是‘单打独斗’,现在跟浙江企业合作,才知道‘协同作战’的力量有多大。”石家河村党支部书记韩邦旭看着村里的变化,感慨不已。如今的石家河村,田间地头遍布绿油油的雪里蕻,共富馆里尽是忙碌的身影,村民脸上洋溢着藏不住的笑容。

  这场跨越皖浙的协作,不仅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更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或许用不了多久,会有更多像石家河村这样的村庄,借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走出属于自己的共富路,让皖西大地上的乡村振兴故事越来越精彩。(本网记者 储著坤 通讯员 沈婷 王巧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