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湖边的一棵小草
——六安籍创业者许令霞的“三品”人生
一湖春水映青山,半湖波光载乡愁。30多年前,舒城县万佛湖畔那个攥着木船桨的少年许令霞,揣着对“好手艺”的执念走进苏州的“钢筋丛林”;30多年后,他既是砌出“品质标杆”的建筑企业家,也是把湖光山色谱成旋律的创作者。从砖瓦缝隙到音符之间,他以“品质”筑基、以“品格”立身、以“品位”润心,在现实与艺术的交汇处,写就了一段皖籍游子的奋斗传奇。
木船为媒:湖光山色里埋下“三品”种子
万佛湖西岸百米外,就是许令霞的老家。墙角那只漆皮斑驳的小木船,是他整个童年最亲密的玩伴——这是12岁的他收到的“童年礼物”。
“天不亮就扛着船往湖里跑,看山影沉在水里,听浪头打在船板上‘啪啪’响。”许令霞摩挲着船舷,眼里映着湖光。那些在碧波里自在游弋的日子,将山水间的灵秀与旷达悄悄融进他的生命里,也让他早早体悟到:不仅要讲究品质的精致,更要看重品格的纯粹,始终保有对品位的独特追求。
多年后他在苏州贴瓷砖时不肯凑合、写歌时拒绝“商业化”,源头都藏在万佛湖的晨雾与暮色里,藏在童年时光赋予的那份执着里。那些在船上摇晃的时光,成了他人生的““隐形标尺”:对“精致”的追求,是木船桨要磨得光滑顺手;对“纯粹”的坚守,是造船时不肯少钉一颗钉子;对“品位”的理解,是时常想起母亲唱过的那些红歌。这把标尺,丈量着他后来每一次关于“选择”的决定。
砖瓦为证:700元报价里的“品质犟劲”
16岁那年,许令霞背着铺盖卷离开万佛湖,一头扎进苏州装修行业。20世纪90年代的苏州,装修队扎堆打“低价战”,贴瓷砖普遍报价500元一户,可许令霞一开口就是700元,当即引来一片质疑。
“人家500元能做,你凭什么多要200元?”雇主王阿姨叉着腰问。许令霞没多辩解,只说:“我做完了,您觉得值700元就给我700元,要是觉得跟人家一样,就给我500元。”
开工后,他把“较真”刻进了细节里:沙子堆成方方正正的“豆腐干”,切一块用一块,当天沙用完了再把剩余的恢复成原样;贴砖时用尺子量着缝,差半毫米都要返工;完工当天,连墙角的水泥渣都扫进袋子带走。王阿姨看完二话没说递过700元,又拉着他去楼上邻居家:“就按这个标准来!”
等邻居家的活结束,许令霞却把200元退给了王阿姨:“您帮我介绍生意,这差价不能收。”就是这份“实在”,让他的名声像湖面涟漪般扩散——从一楼贴到六楼,从一户传到十户,没几年功夫,他的队伍从“单打独斗”扩到了七八百人。
“别人的工地是‘灰头土脸’,他的工地连沙子都透着规整。”苏州市散文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原首席顾问田怀亮说,“苏州大公司接重点项目,都指定要他的队伍贴关键部位的瓷砖,说‘许令霞的砖,贴得有手艺,更有底气’。”
日子宽裕了,许令霞却把公司安在了普通小区里。“我是工人出身,知道满身泥灰进写字楼的局促。”他指着办公室里拼木桌说,“在这里,兄弟们推门就进,坐下就能说掏心窝的话——我不怕工人不给我干活,就怕他们不跟我聊天,有什么话不跟我讲。我的梦想不是住豪华办公室,是让跟着我的人都有饭吃、有肉吃,能过上小康日子。”
乡音为韵:音符里流淌的“故土深情”
“沧浪行,风犹静,芳菲溢满亭……”去年,中国教育频道《新歌来了》舞台上,这首《沧浪行》的旋律一响起,许令霞在台下红了眼眶。歌词里藏着苏州的园林意,更藏着万佛湖的乡愁——这是他跨界写歌的尝试,却把“皖苏两地情”唱进了全国观众心里。
“干装修几十年,日子好了,可心里总空落落的,总想起老家的湖、母亲唱的红歌。”许令霞说。他给母亲买了两架电钢琴,在琴键上贴满“1234567”的便签,没学过谱的母亲凭着这个,能把不少老歌曲弹得有模有样。母亲的琴声,成了他创作的“启蒙课”。
没学过作词,他就把笔记本改成“歌词本”:回万佛湖看到芦苇荡,就写下“芦花白时乡愁起”;在苏州看到平江路的雨,就记下“雨打青石板,想起老家的屋檐”。为了写好《沧浪行》,他在园林里蹲守半个月,看晨练的老人、听评弹的调子,改了17稿才定稿。最终,他邀请山西的中国现代音乐学院教师马鹏霄作曲、歌手李猛演唱,三人合力把“江南韵”与“皖乡情”揉进了旋律里。
这些年,从《梦回故乡》到《沧浪行》再到《只此青绿》,许令霞写了20多首歌,每首都是“免费授权”。“有人说我傻,版权费能赚不少,可写歌不是为了钱。”他拿出一叠手写的授权书,“六安有个乡村小学用我的歌参加合唱比赛,校长发视频给我看,孩子们唱得跑调,可我比拿奖还开心。”
“从开始到成功,到有所成就,许令霞一直没有改变。现在的主旋律不是讲不忘初心嘛,我觉得他的初心一直在,没有变。”好友孙明杰这样评价他。
初心不改:从“小草”到“追光者”的坚守
如今的许令霞,身上挂着“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的头衔,作品拿过金奖、“五个一工程”奖,建筑公司也成了苏州行业标杆。可他总说自己是“万佛湖边的一棵小草”,“根还扎在老家的泥土里,不过是多晒了点太阳、多沾了点露水。”
每个月,他总要回万佛湖一趟。“感觉快到一个月了,电不足了,就回家一趟充充电。”解开岸边的小木船,一桨一桨划入湖心,山风掠过耳际时,所有的疲惫都被湖水涤荡干净。“充完电再过来,最起码一两个月都浑身是劲。回家就像回到最初出发的地方,看到这湖、这船,就想起当初为什么出来——不是为了混日子,是为了把‘实在活’干好,把‘家乡情’唱出来。”他说。
从16岁背井离乡的少年,到跨界驰骋的企业家、创作者,许令霞的脚步从未停歇。砖瓦里的“品质”,是他对职业的敬畏;待人时的“品格”,是他对初心的坚守;音符里的“品位”,是他对生活的热爱。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让那个万佛湖畔的追光少年,活成了自己最想成为的模样——也照亮了更多怀揣梦想的人前行的路。 (本网记者 刘更新/文 许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