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皋城万象>详细内容

诗田深处有花开
—记乡村教师董艳二十载的教育长诗

编辑:毛晓倩 来源:皖西日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08-14 11:14:17 【字体:

5d06a786b9364813bb88bdb7812936ea.pngd4d0ea145d004e0b91e63ba08b98aeb8.png

  董艳老师带领学生们在田间地头开展诗歌教学。

381a76a5c22a49dc917e10244dd467b6.png

      三伏时节,暑气蒸腾,黄瓜垂如弯月,青椒缀似灯笼。董艳站在田垄上,蓝布长裙后背的汗渍洇成深色的云,手里举着根翠绿长豆角:“看这豆角,谁能说句诗?”

  “豆角勾住藤蔓,怕它摔啦!”稚嫩的声音撞碎暑气。有个孩子伸手想替她擦汗,袖口却被豆角卷须勾住,田垄上顿时炸开一串笑声,像撒了把银珠子。这是8月8日,她在诗田里给暑期托管班的孩子们讲诗的情景。二十年了,这片土地不光长庄稼,还长着个念想——乡村不是教育的洼地,而是能长出光的沃土。

  师者,是牵着蜗牛散步的人

  何为师?在董艳的教育词典里,答案藏在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与践行里,也藏在她对诗歌最本真的理解中。

  2011年,因嗓子问题暂离语文课堂的董艳,成了校园里的“旁观者”。她看着低年级孩子在田埂上追蝴蝶时眼里的光,对比高年级学生面对提问时的沉默闪躲,心底翻涌着困惑:“为什么农村孩子越大越沉默?教育该是让生命舒展,还是让灵气消磨?”董艳老师常于夜色中叩问,我是谁?我身在何处?我将往哪里?那时的她,已经在霍邱县冯井镇中心小学打磨了5年教学,却始终没找到“教育幸福”的答案。

  变化起源于学校成为新教育示范学校。本就痴迷诗歌的董艳,常利用闲暇研读陶行知等教育大家的著作,新教育理念如同一束光,让她突然看清了症结:农村孩子的沉默,不是天性,而是缺少让心灵绽放的土壤。而她钟爱的诗歌,或许就是滋养这片土壤最好的养分。

  2013年身体刚恢复,她便重返课堂,带着“用诗歌打开心灵”的决心接手新班。第一个要接的“烫手山芋”,是被学校拒收的智力障碍孩子小楠。家长红着眼圈叹道“实在没人要,就只能锁家里”,董艳心一揪:“这娃,我收。”

  小楠在课堂从来坐不住,直到一次诗歌课,舒缓的音乐里,她忽然定在插图前,手指轻按纸页像在摸流动的调子。董艳抓住这束光,每天雷打不动留两分钟给她读诗,从“月亮走,我也走”到“谷穗弯着腰”,一守就是800多个清晨。2016年的元旦,学生攥着皱纸冲进办公室:“董老师!小楠会写诗了!”纸上歪扭的字夹着圆圈波浪线,被孩子们七嘴八舌“翻译”成:“太阳——圆,新年——好。”董艳一把搂过带着寒气的孩子,怀里像抱着团最暖的光。

  为了让更多孩子找到表达的勇气,她研发了“远方的诗”课程。留守儿童们把田埂上的观察、星空下的思念写成诗,她拍成照片利用QQ群发给远方的父母。渐渐地,越来越多家长发来语音:“原来娃心里这么多想法”“这诗比分数让我踏实”。

  刚小学毕业的梁若丹是多次在报刊发表诗歌的孩子,说起董老师教写诗的日子,她的眼神里总漾着幸福的光,语气里满是快乐:“每次跟着董老师在诗田里写诗,都像在和秋天、和土地聊天。”她记得有次写“给九月的诗”,起初握着笔不知从何下手。董老师没有催促,只是指着田埂上饱满的稻穗问:“秋天是什么季节呀?”一句话像钥匙,突然打开了她的思路:“我想起路边的小野菊,它们笑盈盈的,一定是看到农民伯伯收麦子时弯下的腰,才笑开了颜。”董老师蹲下来,看着她的眼睛说:“对了,这就是你心里的秋天呀。”

  这些细微的改变,让董艳更加坚定对诗歌的信念。她常说:“诗人不仅浪漫,有情怀,更有虔诚。尤其儿童诗,文字干净,心灵干净,读的人能被这份纯粹打动,灵魂也会受到洗礼。”教育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用干净的文字点燃心灵的火种。正如她在诗里写的:农村孩子的心灵,像乡土里的种子,只要给点阳光和雨水,就能长出惊喜。

  师者,是让乡土长出光的人

  何以为师?董艳的答案,藏在两面墙的文件柜里,更藏在从“困惑”到“坚定”的蜕变里。

  走进董艳的办公室,整面墙的文件柜映入眼帘,格子里整齐码放着贴着标签的档案袋,“2010年教学日志”“2013年乡土课程设计”“学生诗集手稿”……标签上的字迹工整,边角却因常年翻动有些磨损。最上层的档案袋里面装着她的教案,纸页上满是红笔修改的痕迹,是她打磨课堂的见证。那时的她,坚信“把语文课教好”就是全部,为了磨一节公开课,能在寝室里模拟十几次。直到遇见新教育,她才跳出“知识本位”的框框:“教育该扎根土地,而不是悬浮在空中。”她就这样,在教育的世界里不断学习如何做一名与时俱进的乡村教师,在乡村教育的百花园中品尝做乡村教师的甘甜。

  2013年的档案袋里,最厚的一叠是《乡土乐童语》,纸页边缘卷如波浪。那是她带着学生在麦地里、秧田旁、小河边“读自然”的记录,里面贴着孩子们用麦穗、树叶拼贴的“诗画”,歪歪扭扭的字迹里满是对乡土的热爱。有人质疑:“把课本教好就行,整这些虚的干啥?”她不辩解,只把孩子们的诗贴在教室后墙——“稻谷们,齐心协力,忙活了一个春天,为夏妈妈织了一件金衣裳”“稻草人站成了爷爷的模样”,这些带着泥土气的句子,本身就是对“干净诗歌”最好的诠释,成了最有力的回应。

  2015年,沿海名校带着优厚待遇抛来橄榄枝时,她确实心动过。那天晚上,她翻看着档案袋里的诗稿,突然想起小南举着“诗”奔跑的样子,想起家长们从“不理解”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她在黑板上写下:“我的根在这里/我的诗在这里/我的孩子们在这里……”粉笔末落在蓝衬衫上,像撒了把故乡的土。那一刻,她彻底明白:自己追寻的“教育幸福”,不在远方的光环里,而在乡土的烟火中,在孩子们干净的诗行里。

  为了让这份“乡土教育”生根,她带着学生一镢头一镢头开辟出“诗田”。春种油菜花,夏种向日葵,每个花苞上都系着诗签。最高的那株向日葵挂着泛黄纸片,是2013年她写下的:“教育不是灌输,是让乡土里长出光来。”如今,这束光已照亮更多角落——新教育萤火虫六安站带动家长转变观念,“董艳名师工作室”让30多名年轻教师成长为骨干,连当初质疑她的同事,也开始带着学生观察田埂上的变化。

  师者,是把心种在地里的人

  以何为师?董艳的行动给出了答案:以乡土为教材,以真心为钥匙,以坚守为底色,更以诗歌为桥梁。

  二十年来,她带着孩子们共读了600多首童诗,自己写下1000多首赠诗陪伴成长。其中30多人的作品登上《少年诗刊》等刊物。在安徽省校园读书创作活动中,她指导的学生一举捧回3个一等奖——这些成绩,曾是当地农村学校从未有过的突破。

  “未来的诗要写给远方,这远方指的是什么?又想带着孩子们的诗走向何方?”面对记者的问题,董艳老师目光柔和而坚定,稍作思索后娓娓道来:“这远方,其实就是未来的自己,未来的自己遇到的一群群孩子们。这些年,孩子们在诗里种下了梦想、希望与成长,我想把这些美好的文字收集起来,装订成册。”这本承载着无数美好与期待的诗集,名为《我们在乡村大地上写首诗》。其中,100首出自董艳老师所带的两届学生之手,每人一首,一字一句都饱含着乡村孩子对世界独特的观察与纯真的情感;另外100首则是她的倾心创作,记录着与孩子们相处的点滴、对乡土教育的执着坚守。

  2025年6月24日,“中国好人榜”揭晓,董艳的名字出现在诚实守信类榜单上时,她正在给孩子们讲诗。窗外盛夏的向日葵开得正盛,风穿过窗棂,吹动纸页,像无数个孩子在轻轻念:“诗田深处,有花开了。”而那个弯腰系诗签的身影,早已成了这片土地上,最稳的坐标——一辈子学做乡村教师,一辈子甘做乡村教师。(本网记者 杨庆云 李振欣 文/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Scan me!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