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百姓关注>详细内容

【地评线】从长江之畔的创新实践看湖北的 “硬核温度”

编辑:张磊 来源: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09-25 15:12:01 【字体:

9月12日晚的武汉江滩,晚风裹着江涛声与欢呼声交织。4000架无人机化作“江豚”跃过长江大桥的灯光,1000架挂载冷焰火的“空中牡丹”在夜空绽放,不少市民举着手机直播,屏幕里的光影流转几乎零延迟...这背后,支撑起流畅体验的不是冷冰冰的代码,而是5G网络托举的万家灯火。这场刷爆朋友圈的长江文化艺术节,与其说是一场科技秀,不如说是湖北科技观的生动注脚。科技从不是冷冰冰的代码与参数,而是能让千年编钟奏响AI旋律、让寻常百姓触手可及的生活便利。

湖北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强调,要推动全省上下在深化自我革命上躬身力行,坚定加快建成支点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目前,湖北全省千亿级产业达到19个,5大支柱产业有望全部迈入万亿级,6个优势产业有望突破五千亿级。这份成绩单的背后,藏着湖北对科技创新的清醒认知:不追风口噱头,只扎扎实实干“有用的创新”,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中,让科技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动力。

如果说长江文化艺术节是科技与文明的“浪漫邂逅”,那么车间里的技术突破则是科技赋能产业的“硬核实践”。在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紫东太初”大模型不仅能写诗作画,更钻进了光谷的工厂车间。华工科技的激光焊接线上,这个会思考的模型让焊缝识别效率提升50%;九州通的仓库里,它管理着1万多种骨科器械,让200多家医院的护士告别手工登记。这种“把AI装到生产线、仓库里”的实践,正是湖北产业转型的关键,不搞高大上的概念炒作,只做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落地。

支撑这些创新实践的,是湖北提前布局的“算力底座”。襄阳街头的红绿灯会看车流,宜昌的城市大脑能治拥堵,十堰的茶园无人机在算产量,这些智慧场景的背后,都连着武汉超算中心昼夜轰鸣的服务器。湖北的算力布局不是“为了算力而算力”,三峡的绿电为15个算力平台供能,降低能耗成本;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国家存储器基地让数据“有处可存”。这种“算力普惠”的生态,让中部枢纽的区位优势,真正变成了产业协同的胜势。黑芝麻智能的车规级芯片在东风汽车量产,兰丁智能的宫颈癌筛查AI走出国门,科大讯飞的教育模型走进乡村课堂,形成“芯片—终端—应用”的完整闭环。

而湖北科技最动人的底色,藏在民生的烟火气里。长江文化艺术节的“数智编钟”,最懂湖北的科技哲学。武汉音乐学院的师生们,用3D建模复原曾侯乙编钟的每一道纹路,用力反馈技术让敲击屏幕也能感受青铜的震颤。当《楚商》的旋律在江面上空响起,千年礼乐与AI算法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武汉各区政务服务大厅的“智能店小二”,能听懂武汉话、黄冈话等多种方言,帮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办社保。正如王忠林书记强调的:“数据不是资源垄断,而是要变成老百姓触手可及的便利。”这种把“高大上”变成“身边事”的智慧,正是湖北AI发展最动人的底色。

站在长江之畔回望,湖北的科创突围不是追风口的狂热,而是一场静水流深的耕耘。这份实践,也为中部崛起写下了生动答案。支点的“硬”,靠的是芯片、算力、技术这些“硬核”支撑;支点的“稳”,藏在百姓脸上的笑容、产业升级的脚步里。湖北正用科技之笔,在长江两岸绘就一幅“硬核有力量、柔软有温度”的中部崛起新图景。这图景里,有千年文明的回响,有产业跃迁的动能,更有寻常人家的烟火幸福。(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前川街道办事处  江梦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