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出路在哪”大讨论,算出一本“明白账”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2-01-04 09:02:09 【字体:

  “余楼组台启明8050元、朱立保9245元,大圩组涂茂山5265元……”随着村文书陈顺宏高声宣读每户的分红金额时,村民们的脸上都绽开了笑容,现场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2021年12月20日上午,叶集区洪集镇会馆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小广场,正召开股份经济合作社2021年度股东分红大会,共计发放了300万元。

  “我们原本担心年龄大了种地困难,没想到不用种地,年底能领到土地分红,真是太好了!”老桥组72岁的胡秀珍领到6740元时,满是开心和感激。新西组程玉贵分到了2400多元。他家和其他群众一样,所有田块都流转给了大户经营。不用种田地之后,他带着老伴和几个邻居,常年负责村里的果木和风景树的修枝打理工作,每人每年有着6000元左右的稳定收入。闲暇时,他和老伴还会帮流转大户干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再加上养老金,老两口全年收入在两万元左右。他一边数着刚领到手的分红金,一边说:“把土地流转了之后,虽然身份还是农民,一年到头不用操心庄稼事,平时上班还多了工人身份。”在程玉贵看来,如今村民生活越来越美好。最近,他和不少村民组建了文艺队伍,日子充满笑声。

  近年来,会馆村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找准发展方向,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兴办村办企业、大力实施农村“三变”改革等方面持续发力,收到了显著成效。而十年前的会馆村与大多数农村一样,年轻力壮村民大多外出打工,土地荒芜越来越多,村子缺乏生气,村民发展意识淡薄。针对这一现状,村两委组织了“群众的难处在哪里?会馆的出路在哪里?我们将要怎么办?”的大讨论。讨论结果就是:要想有发展,就要有自己的“小本本”,就要走属于会馆自己的发展路。于是逐户走访,让村民把自家问题说出来,聚在一起,最终汇成了一本“明白账”:土地碎片化,全村6200余亩的土地都是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农作物单一,水稻产业难以应对市场变化风险,增产不增收;旱涝难保收,灌溉沟渠极易淤积堵塞,加之本就处于行洪区,劳力留不住。

  有了“明白账”,村两委争取土地整治项目,既实现了全村土地整合,还新增耕地1000余亩。硬化村级主干道路10余公里,硬化灌溉渠道30余里,开挖当家塘20余口,兴建小型提水站5座……

  土地整好了,请来新型职业农民、种养大户来承包。在2011年秋,实现了全村耕地99%面积的流转,仅土地流转服务费一项,每年就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12万多元的收入。

  会馆村毗邻汲河、油坊河,地处行洪区地势低洼,但也有着水源充沛、适合发展稻虾养殖的优势。该村又利用土地流转平台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采取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规划打造6000亩的稻虾生态种养扶贫产业园,成立稻虾渔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农民变成“股东”。农民入股土地6100亩,较原来自耕自种相比,每亩实现增收200元以上,同时具备劳动力的农民以带资入股的形式参与经营、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2019年该村投资350万元建设一座粮食烘干房,2020年又筹资600余万元建了一个现代化的150吨稻虾米精米加工仓储厂房,注册了“徽韵大别山”商标,走上农产品品牌化发展道路,进一步降低因种粮大户亏损导致租金降低的风险,释放更多就业岗位。此外,会馆村还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互联网”的模式,斥资50余万元建成一个服务于全镇的电商服务中心,为本地所有农副产品外销提供服务。今年,在村民共同富裕的基础上,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将超过90万元。(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静 通讯员 汪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