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以实干担当书写民生答卷
——市人社局2020年工作回顾和2021年工作谋划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02-25 08:55:09 【字体:

  人社工作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2020年,面对疫情、汛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市人社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抗疫情、稳就业、聚人才、保民生,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用实干和担当书写了一张有温度、有厚度、有力度的民生答卷。

  2020年工作回顾

  就业创业局势平稳有序。2020年,市人社局一手抓疫情常态化防控,一手抓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工作,全市总体就业形势保持平稳。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84万人,完成目标任务101%,城镇登记失业率2.21%,稳定低于4.5%的控制目标。组织开展了春风行动、退役军人、国有企业招聘周、民营企业招聘月、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等专项招聘会,共举办“2+N”招聘会588场,累计参会企业5476家,提供就业岗位21.9万个,达成就业意向10325人。开展“帮您复工、助您上岗”活动,共组织“返岗复工直通车”、“就业直通车”、“应聘直通车”1180辆次,运送1.47万名农民工安全有序返岗复工。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开发就业见习岗位5023个,组织1714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16-24周岁失业青年参加见习。开发机关事业单位见习岗位1108个,组织99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对8911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帮扶,帮扶率达100%。

  援企稳岗政策落实有力。落实社会保险费减免政策,截至2020年12月,减半征收全市养老保险费4469.47万元,失业保险费202.79万元,工伤保险费219.13万元;免收全市养老保险70410.3万元,失业保险费2336.84万元,工伤保险费4519.14万元;累计减收三项社保费8.2亿元。按省人社厅文件要求,制定我市补贴细则及标准,发放一次性稳定就业补贴101家企业,金额1537.2万元。对提前复工复产的重点防控物资生产企业,按照每人每天200元补贴标准给予一次性就业补贴,共计发放补贴68.56万元。落实失业保险返还政策。简化申报流程,缩短办理时间,全市发放失业保险费返还4910家企业,共计金额5142万元,惠及职工13.79万人。认真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全市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发放企业248家,返还资金7382.8万元,惠及职工2.4万人。

  社会保障作用更加明显。扩面参保效果显著,养老保险39.39万人,失业保险25.20万人,工伤保险34.54万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1.62%、114.57%、100.69%。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到账人数193.82万人,完成目标任务109.61%。在全省率先启动小微企业等新经济新业态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全市小微企业参保712家,参保人数12325人,扶贫车间参保116家,参保人数3611人,有效防止贫困劳动力因工伤致贫返贫。养老保险待遇实现提高,全面完成2020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调整工作,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34.97元,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70.39元。城乡居民养老金平均水平提高至130.39元,位居全省第五位。城镇居民增收取得突破,今年我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数33647元,增速5.9%,位居全省第三位,较全省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

  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发展。推荐10人申报2020年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其中1人入选2020年度安徽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名单。对30名2019年度六安市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发放津贴补助30万元。推荐选拔第三批六安市拔尖人才15名、第三批六安英才培养计划选拔2名、第二批六安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名及后备人选6名。全市新增国家级、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1家,认定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评选“皖西杰出工匠”5人,第五届“六安首席技师”10人,遴选“名师带高徒活动”名师25人。全市新增专业技术人才1.1万人,技能人才2.73万人。落实大学生补贴发放,为2848名2020届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427.2万元,发放大学生创业创新生活补贴、住房补贴287人共计498万元,积极推进六安技师学院二校区建设。

  就业脱贫成果不断巩固。疫情期间推行“五个优先、五个一批”,全市未就业贫困劳动者在2020年3月底实现“动态”清零。发挥扶贫车间减贫带贫作用,全市163个就业扶贫车间,吸纳就业5902人,其中贫困人口1774人,带贫率30%。贫困劳动者技能脱贫培训0.85万人,新技工系统培养招收(技工学校全日制招生)建档立卡家庭学生2013人。扎实开展公益性岗位整改,加强公益岗位规范管理,2020年全市开发公益性岗位2510个,完成目标任务的114.09%,安置1683名就业困难人员上岗,全市累计开发的公益岗位和疫情防护期间临时性公益岗位安置了3.76万名贫困劳动者上岗就业。

  系统行风建设持续优化。推进人社“快办行动”,全面推行线上办理服务。疫情防控期间,求职招聘、社保经办、就业帮扶等全部由线下改为线上。109项人社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由“面对面”到“键对键”,切实加快办理速度。印发《2020年行风建设工作要点》、《2020年行风建设提升年活动方案》,编制责任清单,明确任务和责任,切实提升经办窗口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岗位练兵比武取得成效。在全省练兵比武决赛中,市本级代表队和金寨县代表队分别获得市直属组团体三等奖,县级组团体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市人社局窗口荣获“全国敬老文明号”。

  防范化解人社领域风险。积极做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开展根治欠薪攻坚专项行动,全市立案处理农民工投诉案件71起,涉及人数2127人,追发农民工工资4468.733万元。案件数,欠薪数,涉及人数均低于去年同期。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风险防控,开展“三个全面取消”自查工作,对梳理出的问题建立整改台账,并逐一盘点销号。积极防范人事考试风险,在疫情、汛情、考情因素叠加下,做到先防范、早发现、快处置,未出现一例考试安全责任事故。防范化解劳动关系领域风险,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处理机制,提高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效能。

  2021年工作谋划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始终把就业工作放在首位,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常态化推进“2+N”招聘活动,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其他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全市返乡创业园建设。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紧抓征缴扩面不放松,努力增加基金收入,确保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让更多群众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就业,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提高工资待遇标准,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提高养老金待遇和最低工资标准以及社会保障性收入标准,多渠道增加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大社保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切实增强做好促进城镇居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细化措施,扎实推进,推动增收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可持续增长。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激励政策,扩大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质量。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统筹管理机制,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大学生创业创新生活补贴、住房补贴,吸引大学生就业创业。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继续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强化高技能人才培训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防范劳动关系领域风险,进一步健全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完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提高结案率。防范工程建设领域风险,持续推进治欠保支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根治欠薪百日攻坚行动,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导致欠薪问题处理办法。

  巩固人社扶贫成果。积极落实社保扶贫,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确保应保尽保。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帮助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实现应就尽就。持续做好就业帮扶大排查和就业扶贫包保督查,做好公益性岗位规范管理,做到有公开、有考勤、有考核,及时兑现政策,相关信息应录尽录。做到贫困劳动者各项就业补贴应补尽补。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改善基层服务条件,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宗旨,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卡覆盖人群广、服务渠道多、线上线下融合应用的优势,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