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劳模引领,唱响乡村振兴创新歌
——六安市工会系统开展“跟着劳模去创新”活动掠影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12-23 08:05:54 【字体:

  革命老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如何发挥劳动模范在其中的作用,一直是六安市各级工会思考的问题。今年以来,六安市各级工会扎实开展“跟着劳模去创新”活动,创新工作举措,开展特色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红薯收购点,售卖的村民络绎不绝

  11月底,深秋的大别山腹地,迷人的田园,忙碌的身影,勾勒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活画卷。在六安市金寨县燕子河镇塔河工业园安徽富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红薯收购点,拉着一板车红薯的村民陈富宽老人浑身充满了力量,他身后的乡村小路上,前来售卖红薯的村民络绎不绝。

  看到这般景象,正在忙着收购红薯的六安市劳动模范、金寨县富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先富,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陈富宽没有想到,山里的村民们也没有想到,往年无人收购,吃不完就用来喂猪的红薯今年却在大别山腹地卖上了好价钱。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他家一亩多地只能收一千来斤红薯,没人要,量太少,只够自己吃。今年用了朱先富教给他们的栽植方法后,红薯的产量翻了几番,一亩地收了6000来斤,卖了4000多元,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农校毕业、乡镇农业技术员出身的朱先富搞农业技术创新多年。实践中,他发现,金寨大别山里的红薯品质好,但是产量上不去,很难形成产业,也很难产生经济效益,根源在于村民们传统的落后的栽植模式。经过多年摸索,他发现通过高起垄、合理密度、四十五度平插等技术创新代替以往传统的高密度、低起垄、直插技术,红薯的产量能翻上几番。

  劳模的创新让大别山腹地的村民们尝到了甜头。如何让红薯科技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当地的乡村干部们集思广益,在劳模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法,燕子河镇创造性地设置了公益岗位,安置就业有困难的村民在村集体土地上种红薯,一来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二来增加了村集体收入。燕子河镇还准备在每一个村建立红薯窖藏基地,在红薯集中上市时期减轻朱先富收购压力的同时,还可以错过时间差卖上更好的价钱。

  “大春路线”,家喻户晓的公交线路

  无独有偶,在跟着劳模创新的路上,岂能只有一个朱先富。

  把乘客安全送到目的地是公交车司机的本职工作,全国劳模、舒城县通运公交公司驾驶员程大春却开出了名堂。他十年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积累口碑,赢得了广大乘客的交口称赞,也为公司赢得了声誉,“大春路线”在舒城县家喻户晓。

  “不能只有一个程大春!”舒城县通运公交公司想着如何推广程大春的工作方式方法,在公司营造人人争当服务先锋的浓厚氛围。

  “程大春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他没什么特别,无非就是驾驶公交车的过程中笑一笑、等一等、扶一扶。”舒城通运公交公司总经理许飞告诉笔者,程大春劳模创新服务的理念启发了他们。为什么群众交口称赞?不仅是程大春服务态度好,还有车厢干净整洁、车速平缓安全等很多方面。

  舒城通运公交公司启动了“争创大春路线 竞当服务先锋”跟着劳模去创新项目,以“争创大春路线 竞当服务先锋”为主题,组织开展比安全、比服务、比效能、比卫生、创舒心公交等“四比一创”活动,大大延伸了大春路线的内涵。通过开展创建活动,今年以来,舒城县共有11条公交线路获得了“大春线路”光荣称号。

  “明天氢能”,未来能源的百年产业

  “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是创新性产业、百年产业。目前,欧盟各发达国家已经将氢能上升为国家能源战略,氢能与燃料电池已成为全球新能源发展的热点和重点!”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朝云2017年回乡创建安徽明天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氢能这条全新的赛道上,致力于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研发与制造,以实现我国自主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化。

  彼时,氢能行业几近一片空白,没有技术参数,没有检验检测标准,甚至工艺装备、生产线以及燃料电池工厂的组件都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参考,这一系列都需要明天氢能人自己摸索创新。

  好在王朝云凭借自身积累的人脉关系和行业经验,完成了核心管理团队及技术团队组建,研发团队由两支国家级“大院大所”, 手握中国氢燃料电池领域最前沿的技术、燃料电池领域泰斗衣宝廉院士主掌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同济大学的重量级专家团队组成,科技团队高层次人才五十余名。

  雄厚的科研力量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明天氢能人本着科研+工匠精神进行精益研发,四年来在挫折中不断成长,先后完成了30kW、40kW、50kW、60 kW 、80 kW系列燃料电池系统的开发,产品先后配套金龙客车、安凯客车、奇瑞汽车,广汽、一汽、二汽等国内主流汽车厂。开发的燃料电池电堆测试平台性能指标与国外产品相近,售价却仅有国外的三分之一,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垄断。

  劳模引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朱先富、程大春、王朝云只是六安市700多名三级劳模开展创新引领的个别代表。”据六安市总工会副主席张仪介绍,今年以来,六安市总工会认真落实省总“跟着劳模去创新”部署安排,结合实际,多点发力,扎实推进。六安市总工会在省总“五个一百”的基本目标上,制定了“5个10+N”目标,即在完成省总基本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各地根据自身实际,创新工作举措,开展特色项目。

  六安市总工会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劳模创业示范基地等劳模创新示范平台,将劳模创新和师带徒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劳模“1人创新”到职工“1+N成长”的提升,带动职工技能成长。舒城县实施“12320”工程,即:创建1个劳模创新名师工作室、打造2个劳模创新示范基地、“实施3个劳模重点创新项目、举办10场劳模创新大讲堂和开展10次劳模志愿服务活动”。金寨县拿出30多万元,细化目标任务,符合条件的给予资金补助,进一步做细、做实“跟着劳模去创新”活动。

  同时,全市以县区为单位,组成7个劳模宣传团,结合党史教育,先后开展“跟着劳模去创新 劳模带你听党史”“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等多场劳模创新大讲堂活动。因为疫情,线下活动不方便开展,他们进行线上宣讲。市总指导金寨县在微信公众号开辟“跟着劳模去创新,劳模精神动人心”专栏;舒城县总工会和舒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系列报道《跟着劳模去创新》,集中展示“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示范基地、重点创新项目”等工作取得的成效,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共举办45场劳模创新大讲堂,组织劳模结对帮扶35家非公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培育劳模重点创新项目40项,培育打造劳模创新示范平台51家,实施劳模“名师带高徒”计划147名,发布宣传信息近万条,充分彰显了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为推动六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工会力量。(杜椀琳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沈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