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皋城万象>详细内容

花甲视弱不畏艰 老骥精神广为传
——记舒城县桃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退休党员冯禹中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10-13 10:48:20 【字体:

  冯禹中,男,1932年3月17日出生于舒城县城关镇,祖籍安徽省绩溪县冯村人,中专文化。1951年7月9日参加工作,至1975年4月在太湖县农口工作;同年5月调回舒城县农口工作;1993年11月退休。曾任办事员、农技员、助理农艺师、农艺师、原舒城县桃溪区三沟乡农技站站长等职,政协舒城县二届委员,三届常委,中共党员,中国农学会会员。冯禹中首创乡级“庄稼医院”,长期从事基层农技推广,而且一干就是四十三年。为表彰他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所作出的贡献,1983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林渔业部为他颁发了荣誉证书。荣誉证书的内容是这样写的“冯禹中同志长期坚持农牧渔业技术推广工作,做出了成绩,特发此证,以资鼓励。”他年轻的时候喜欢趴格子,经常写写小短文。退休后,右眼失明,左眼弱视成为二级残盲。长期参加县老年大学及桃溪镇老年大学学习。曾任县老年大学首期二胡班讲师,是皖西诗词学会、熙湖诗词及舒城县夕阳红戏曲联谊会会员、龙舒诗词学会理事。著作有《耕耘集》、《晚晴集》。

  在他的作品《耕耘集》里,收集了很多农耕谚语。这些谚语通俗易懂地反映了农业生产与时令、季节或者生产工具之间的关系。如“锄头有水又有火,锄头口上出粪土”这句谚语,反映的是庄稼与生产工具“锄头”的关系,说明了锄头的重要性;谚语“稻含苞,水淹腰”告诉人们在稻子含苞抽穗的时节,是最需要水的,要保证庄稼用水;“霜打油菜荚,到老都不发”这句谚语反映的是油菜与时令的关系,强调的是油菜种植不能太迟;谚语“秧苗插的正,抵上一浇粪”反映的是栽秧时要用心将秧苗插好、插正,不要马马虎虎插的东倒西歪,有的秧苗根都没有插入土中,漂在水上,这样的秧苗是很难成活的;“开春挖,不如隔冬压”这句谚语说的是小麦田冬前施肥、压苗胜于春季除草追肥,更有利于小麦增产,因为小麦是苗期需肥较多的农作物;谚语“七长上,八长下,九收早,十正挖”说的是七月主要为红薯茎叶的生长期,而进入八月后红薯地下的块根就开始膨大。立秋后还有一伏(末伏),气温依然还很高,各种农作物生长得比较旺盛,此时红薯的薯块迅速膨大,对养分的需求量比较大,如果九月收红薯还是早了点,要是十月挖红薯,季节正当时……等等。冯老收集的谚语通俗易懂,把深刻的种养知识通过浅显的、老百姓听得懂的谚语形式表达出来,让农民朋友们一听就懂,一干就会。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扩大了农业技术推广的范围。

  退休后,老人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曾为县诗词楹联学会义务撰稿。他尽管视力不好,行动不便,但仍然坚持为华润啤酒一个报亭送报,方便其他常年购报老人阅读。报亭销售人员感谢他免费送报,特免费提供他《新安晚报》阅读。他主动担当城关三小义务校外辅导员,曾在中大社区义务办起“老少同乐”夏令营,丰富小区内学生暑期生活。开学那天,冯老给孩子们宣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艰难岁月和光辉历程,教孩子们继承革命优良传统,不忘党的恩情,并且,根据不同对象,开展不同教育,给老年人传播“长生不老无仙药,延年益寿靠科学”的保健常识,对家庭妇女宣讲“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夏令营设有保健交流,故事谈笑,童心探讨,音乐品尝,笔会展评等等,形式多样,内容精彩,极大丰富了社区内老人,孩子的假期生活。老人家还一直有收听广播的习惯,退休后仍然坚持收听英语教学节目,能基本达到阅读简单的英语科普小短文的水平。

  退休后的冯老一直牢记自己是个共产党员的身份,尽管自己身体不好,老伴也体弱多病,然而,冯老仍然心系家国,每年都要按时亲手将党费缴纳的组织手中,行动实在不方便的时候,也会委托亲朋好友交上党费,冯老平时自己非常节约,身边的一个包都要用上几十年,舍不得换。一辆28式自行车跟随了老人家很多年,俨然成了古董,以前冯老就是用这张自行车接送孙女上下学,视力不好,老人家就拉着自行车,收破烂的人打趣道,这辆自行车可以当废品卖了,冯老说,旧是旧了点,可能用啊。对自己节约,对组织,冯老可是大方的很。虽然平时只有三四千元的退休金收入,但是,2020年冯老一次性交纳党费2000元!

  人们常说,能始终如一的,永远不是伪装,而是真诚!是啊,正是这份不忘初心的真诚,让我们感动!(周敏 王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