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概况>历史文化>详细内容

佛教

编辑:梁晓梅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0-05 16:44:11 【字体:

   传入和演变  佛教,约于汉代传入境内。六安县徐集的观音寺、东河口的白云庵,金寨县槐树湾的兴教寺、地藏寺、西枫寺、张畈的大兴寺、响洪甸库区的静慈庵,六安市的文圣寺,都始建于汉代。晋代六安建有埠塔寺,梁代金寨建有水晶庵,隋代霍邱建有万寿南寺。唐代兴建的观音寺(六安市境)、昭庆寺(六安县境)、响山寺(金寨县境)、白云庵(霍山县境)、报恩寺(寿县境内),都是当时影响较大的寺庙。宋、元、明、清时期,境内先后兴建和重建寺庙近千座。

  辛亥革命后,北洋军政府掀起“毁庙兴学”运动,一度各地都利用庙宇、庙产办新学。土地革命时期,破除迷信,宗教受到一定冲击,大部分寺庙泥塑雕刻被毁,庙宇被占。抗日战争期间,日军进犯大别山,寺庙又遭破坏。1949年初全区尚有寺庙804座,这些庙宇大部分在山区并拥有庙田,少的10多亩,多的700多亩。

  建国后,部分寺庙被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和粮站等单位占用或分给贫雇农和僧侣居住,部分寺庙房屋因失修而倒塌。经过历次政治运动,僧侣大多还俗。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一些寺庙陆续得到修复,15名僧尼被选为省或县市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宗教活动正常开展。1985年,全区有僧尼123人,其中尼姑46人。

  组织和活动  明代设佛正司,管理宗教事务。清袭明制。民国2年(1913年)成立佛教会,设于六安大悲庵,经费由境内各寺庙筹集。民国18年成立舒城县佛教会。抗日战争期间,成立六安佛教协会,会址设在城关南门香林庵,理事长是麻埠乡西峰寺和尚兴亮,凤凰台乡云居寺和尚金钟任监事。民国29年成立立煌县佛教协会。民国34年,由六安大悲庵发起组建中国佛教协会六安分会。民国35年,立煌县佛教协会改名中国佛教协会安徽省立煌支会。同年成立舒城佛教协会。建国后,佛教活动减少,至80年代初,宗教爱国组织逐渐恢复,1982年元月,成立六安市佛教协会,1985年11月成立六安县佛教协会。

  节日性的佛事活动形式是庙会,主要有农历正月初一弥勒圣诞日(一说正月十五),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观音圣诞、出家、成道佛日,七月三十日地藏王圣诞,四月初八释迦牟尼圣诞,六月二十四日雷祖会等。每到这些会期,各个寺庵都要烧香、唱戏,僧人、居士、香客和信徒趋往参加。建国后,庙会逐渐变为商品交易会。

  建国前,多数寺庙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和设置茶亭,给来往行人供应茶水,给错过宿店的人供应斋饭。立煌县佛教协会民国23年2月在七邻乡“老金堂庙”创办一所慈善小学,专门吸收贫苦失学儿童入学,后改为崇实小学。民国16年,在六安城关紫竹林庙常住僧金尚文的掩护下,该庙成为中国共产党六安地下党组织的重要活动场所,中共六安特区委员会即在此庙成立。民国18年5月27日武陟山暴动,六安武陟山庙里的广友、广法两个年轻僧人利用僧人身份到各赤卫队传送通知。民国21年,六安县昭庆寺的祖德和尚参加农民协会,后遭敌人逮捕杀害。

  寺庙

  观音寺  位于六安市黄大街。唐僧元通建,并造浮屠九级六面,突兀玲珑,与北街之塔对峙,即旧志所载六安八景之一的“双塔摩青”,又名浮屠寺。宋僧瑞云重修,改今名。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增设拜殿,内有古铜佛一尊,古袈裟一领。清嘉庆八年(1803年)僧运宽、鸿严募化重修。清乾隆帝巡幸六安时,手书“敕建观音律寺”、“皆大欢喜”、“南无阿弥陀佛”,刻成3块石匾,前两块尚存寺中。观音寺现存前殿3间,正殿5间,1984年12月定为安徽省重点保护寺庙,拨专款维修,现基本恢复旧观。
 

  昭庆寺  位于六安县孙岗区,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6年),贞观年间(627~649年)扩建,为全国四大昭庆寺之一,经宋、明、清各代整修扩建,拥有弥勒殿、大雄宝殿、毗卢殿、接引佛殿、唐僧殿等建筑2260平方米,建国前曾有庙田360亩,常住僧人10人左右,多时达200余人。寺内保存有唐欧阳询手迹石碑1块,宋端瓶1只,明成化年间陶冶香炉1只,万历年间铜佛像1尊,宋、明、清重修记事石碑12块等历代文物20多件。1956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寺内雕塑全遭破坏,1984年被定为安徽省重点保护寺庙后,经寺僧释西池筹募和国家拨款,整修大雄宝殿,重建弥勒殿,寺房重新粉刷,油漆,新塑佛像26尊,是全区保存较好的古寺之一。

  响山寺  位于金寨县槐湾、双石、古碑三乡交界处,有房屋40间,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僧侣3人,住持慧果,徒弟心法和僧人释宗云。响山寺始建于唐建中年间(780~783年),相传为文悦和尚化缘所建,明宣德、万历和清光绪年间都进行过维修。民国28年(1939年),安徽省政府在此设立副官处。民国31年,日本进犯烧毁庙宇,民国33年重建。中为大雄宝殿,左侧为廖(磊)公祠,右侧为忠烈祠,悼念抗战阵亡将士。198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保护寺观。

  报恩寺  位于寿县城内东北隅,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原名东禅寺,又名崇教禅院,明洪武年间改名报恩寺。主殿大雄宝殿前有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所建舍利砖塔,高150尺,八角九级,地宫为六面,塔内有银瓶,银瓶四周存放10个形状各异的玻璃瓶,地宫中央有金棺、银棺各一具,均存舍利。清同治元年(1862年)8月13日塔倾,残存三级。“文革”时全部倒塌。报恩寺佛像甚多,进大门有哼哈二将,大雄殿中为三尊大佛,西侧有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二门当中有弥勒尊者。寺内历代僧人中,学识渊博、能诗善书画者颇多。清末方丈西华,博古通今,文章冠世。民初方丈蓼秋、芥航以精绘梅兰竹菊闻名。建国后,报恩寺定为省级重点保护寺庙,列为正式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寿县博物馆设于寺内。

  白云庵  位于霍山县城西25公里霍(山)英(山)公路与大化坪公路交叉路口,相传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妹李翠莲出家时所建。庵内有4株银杏树,直径3米,相传是唐朝诗仙李白酒后所植。庵房西南百米外地势最高处,天然巨石重叠,有钝有锐,似龙头龙角,苍劲古松屹立在峭壁上,此即著名胜景挂龙尖,山上有方圆近1000平方米的峰顶广场。明、清之际,朝山进香者年达万人以上,大殿及佛像“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仅石墙门框尚存,前殿正门上方墙内嵌横匾“白云庵”,石门框上刻“千刃雾峰藏古寺,三乘妙法济寰区”,横楣“法轮常传,佛日增辉”。东门石框上刻“万里晴空红日近,一庵高踞白云深”。横楣“烟霞清静,水月空灵”。西门石框上刻“慈云深护龙听隅,法院来时虎应门”。横楣是“花飞静界,金筛祗园”。庵内存唐代古床一副。现列为霍山县保护寺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