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概况>六安年鉴>详细内容

六 安 概 述

编辑:梁晓梅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0-06 16:50:29 【字体:

综 述


   年度气候概况
  总的气候特点是:冬春暖,无霜期长;夏雨急,局地灾害多;秋水少,播种正面遭遇干旱。属于轻涝中旱年。农业气象条件是近5年为最好的一年。


  【气温】各地年平均气温16.0~17.1℃,与历年平均相比各地偏高10℃左右。月平均气温偏高1℃以上的月份有2~4月、7月、11~12月。冬季气温明显偏高,为2001年以来的第4个连续暖冬,农作物越冬无明显冻害,未停止生长。2月份与历年平均相比高近5℃,4月19日~22日连续4天最高温度达30℃以上,均为历史同期罕见。年极端最低气温—7.5℃,出现在1月25日的霍山;最高温度39.3℃,出现在7月23日的霍山。出现35℃以上的高温日数各地在19~27个。

  【降水量】年总降水量587.6~1284.1mm,比历年偏少3成左右。日最大降水量108.8mm,出现在8月4日的六安站。季节上,春季雨水较多,夏季降水正常,秋冬两季降水偏少,9月7日至10月30日,长达54天里降水量各地不足5mm,形成秋旱。汛期(5~9月)总降水量和常年相当,略有偏少,汛期共出现6场暴雨,多为局地强对流天气造成,其中7月8日霍山出现强风雹,冰雹最大直径达50mm;8月14~16日受第14号台风“云娜”登陆后影响,中南部出现暴雨、大暴雨和雷雨、大风。6月14日入梅,7月16日出梅,比历年平均长9天,梅雨量比历年平均梅雨量偏少,只及历年平均的60%左右,梅雨期间未出现大的洪涝灾害。

  【日照及初终日】日照总时数1879.9~2162.7小时,比上年度偏多约1.5成,与历年平均相比正常。全年蒸发量880mm左右,较历年平均偏多近一成。本年度终雪日出现在1月26日,初雪日出现在12月22日;最大积雪深度为8cm,出现在12月23日;终霜日3月7日,初霜日11月26日是,全年无霜期263天,较常年多21天。

  【夏季强对流】6~8月,各地雷雨、大风、冰雹、龙卷等强对流性天气频发。7月8日霍山境内遭遇历史罕见大风、冰雹袭击,冰雹最大直径50mm,受灾范围涉及15个乡镇,并造成人员伤亡。

  【夏季高温】年内出现两段≥35℃高温,分别为7月20~27日和8月6~12日。其中7月20日~27日受稳定的副热带高压控制,全市进入梅雨后高温少雨时段,各地≥35℃的高温天气除寿县外,在6~8天,日平均气温在30℃以上,极端最高气温7月27日出现在霍山,为39.3℃,同时地表极高温度达到66.4℃。

  【台风暴雨】受第14号台风“云娜”登陆后低压倒槽和北方冷空气南下的共同影响,8月14日至16日除寿县外,霍山、金寨、霍邱大部,以及金安、裕安局部出现暴雨、大暴雨,并伴有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上述地区有山洪、内涝等灾害发生。

  【秋旱】9月7日~10月30日,54天里各地降水不足5mm,形成秋旱,此后旱情发展迅速,对秋收秋种造成严重影响。11月9日~12日全市普降中到大雨,各地旱情先后解除。(★以上季度划分标准:冬季为上年12月~本年度2月,春季为3月~5月,夏季为6月~8日,秋季为9月~11月。除特别说明外,统计数据均取自六安测站。)

  人口与行政区划
  【总人口与家庭规模】根据2004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科学推算,并考虑全市机械变动迁出大于迁入,全市年末总人口为674万人,出生人口8.1万人,出生率12.0‰,死亡人口3.94万人,死亡率5.85‰,自然增长人口4.2万人,自然增长率6.1‰。在总人口中,其中男性人口352.7万人,女性人口321.3万人,性别比109.8。全市农业人口575.4万人,非农业人口98.6万人,家庭平均每户人数为3.64人。
  【年龄构成】全市总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66.7万人,占24.7%;15岁-64岁人口为442.8万人,占65.7%;65岁及以上人口为64.5万人,占9.6%,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下降了0.18个百分点。

  【文化素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市人口文化素质逐年提高。在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小学的占33.8%,初中的占46.6%,高中的占6.2%,大专及以上占2.0%。其中初中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9.7个百分点。

  【从业状况】全市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为507.3万人,其中在业人口为379.7万人,占74.9%。从业人员中,一产从业人员为234.8万人,占61.8%;二产从业人员为64.5万人,占17.0%;三产从业人员为80.4万人,占21.2%。

  行政区划:

  县区〖〗乡镇小计〖〗镇〖〗乡
  〖〗街道
  办事处〖〗村委会〖〗社区居委会
  (或居委会)

  合计〖〗166〖〗105〖〗61〖〗10〖〗2960〖〗90
  金安区〖〗17〖〗11〖〗6〖〗5〖〗303〖〗18
  裕安区〖〗19〖〗12〖〗7〖〗5〖〗263〖〗21
  寿县〖〗25〖〗21〖〗4〖〗〖〗592〖〗5

  霍邱县〖〗35〖〗22〖〗13〖〗〖〗755〖〗12
  舒城县〖〗28〖〗16〖〗12〖〗〖〗490〖〗13
  金寨县〖〗26〖〗11〖〗15〖〗〖〗427〖〗10
  霍山县〖〗16〖〗12〖〗4〖〗〖〗130〖〗11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2004年,全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主线,一手抓抗击非典和抗洪救灾,一手抓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开拓奋进,扎实工作,国民经济保持稳步发展,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5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03亿元,增长13.5%;第二产业增加值87.73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85.34亿元,增长12.9%。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为31.6∶34.7∶33.7。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765元,比上年增加653元。

  【农业生产形势喜人,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一系列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粮食价格上扬、气候条件有利,农业生产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全年粮食总产量343.5万吨,比上年增加171.1万吨,增长99.3%;主要经济作物增长较快,全年油料产量26.62万吨,比上年增长28.6%;茶叶产量8691吨,比上年增长15.8%;肉类总产量40.2万吨,比上年下降10.3%;水产品产量18.9万吨,比上年增长4.0%。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1.4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6%,土地抛荒的现象得到了扭转。全年造林面积8051公顷。

  【工业生产发展加快,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7.96亿元,比上年增长41.4%,增幅比上年提高14.2个百分点,为建市以来最好水平。重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7.29亿元,增长67.2%;轻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0.67亿元,增长25.2%。纱、化学原料药、合成氨、水泥等产品产量有较快增长。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1.6,比上年提高19.2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8.03亿元,增长28.9%;实现利税8.47亿元,增长37.3%。

  【市场销售繁荣,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8.63亿元,增长11.5%;餐饮业零售额11.07亿元,增长15.3%。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投资结构明显改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86.99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其中,城镇投资63.68亿元,增长40.2%。六安中等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建市五年来,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累计投资25亿元,新建改建城区干道67.5公里,改造老城区地块63处,开发商住小区20个。“七纵七横加三环,两带三区四广场”的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房地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完成15.49亿元,增长66.0%。全年施工房屋面积174.2万平方米,增长47.1%;竣工房屋面积108.5万平方米,增长27.7%。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金融运行平稳】全市财政收入完成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0亿元,增长5.8%。增值税、营业税等与经济增长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增幅较大。全年财政支出32.22亿元,增长17.3%。财政对教育、科技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财政供给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3.6亿元,比年初增加40.2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8.7亿元,比年初增加12.7亿元。保险事业发展较快,全年保险系统保费收入5.88亿元,比上年增长28.4%。

  【对外开放成效明显,招商引资取得进展】全年实现进出口额112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7%;其中,出口总额10531万美元,增长30.0%。招商引资取得进展,全年实际到位境内资金26亿元;实际利用境外资金4408万美元,增长40.6%。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217元,比上年增长2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03元,比上年增长18.8%;农民人均纯收入2117元,增长21.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3.4亿元,增长21.0%。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养老、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7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下。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口7.6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环境保护得到广泛重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额完成9706万元,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率达96.5%,对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广播电视实施“村村通”工程,

  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8.8%。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深入开展整治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集中整治了医药、建筑、房地产等市场,严厉打击了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犯罪活动。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政务监督,对违法违纪案件及时查处,部门和行业风气有所好转。

  【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较低,综合实力不强;工业经济规模小,支撑力不强;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外向度水平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城镇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城镇化步伐不快,经济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

  民营经济


  2004民营经济逐步成长为县域经济主体,进入良性发展阶段,成为富民强市奔小康的重要经济支柱。截止2004年12月31日,全市有个体工商户118369户,从业人员302743人,资金数额66971万元;私营企业3696户,从业人员60805人,注册资金236642万元。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9733户,从业人员22620人,新增资金数额11101万元;私营企业784户,从业人员9562人,新增注册资金68014万元;目前全市私营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235户,其中超500万元的56户,超1000万元的29户;冠省名私营企业集团11个。

  【强化监管,规范登记】以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为契机,严把市场准入关,进一步对个人独资、合伙企业和有限公司进行规范。按照《企业登记前置许可目录》的前置许可的有关规定,开展前置审批工作,特别对网吧经营,一律规范为个人独资企业经营。建立了9000户统一的经济户口书式档案(活页式档案),电子档案基本建成,对民营企业实施网上办照、网上年检、网上监管的条件逐步成熟。

  【优化服务,促进健康发展】认真落实有关再就业优惠政策。全市下岗失业人员持《再就业优惠证》从事个体经营免收工商行政性收费170.17万元;执行地方再就业优惠政策减免收费118.61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1581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91人;“4050”人员再就业736人。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再就业开辟市场准入“绿色通道”,帮助189名高校毕业生申办个体工商户,减免收费2.66万元。组织私营企业参加市政府举办的“社会救助,巾帼就业”招聘会和“4050人员公益岗位”招聘会,招收特困下岗失业人员。举办六期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培训班,办理组织起来就业实体426户,安置2862名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94户,发展各类中介组织136户。为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工商部门帮助一些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分别组织私营企业赴兰州、广州参加“兰州贸易洽谈会”和“中国首届中小企业博览会”,使企业开阔眼界,打开市场,寻找合作伙伴,促进企业发展。为了帮助有一定市场知名度的企业更好地实施品牌战略,优选“世林”电光源、“神龙”变压器等私营企业,帮扶其做大做优做强,走品牌化、科学化、专业化的发展路子。

  【主动帮扶,开展“走进民营心中”活动】为了认真贯彻省、市委、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精神,为民营经济提供优质服务,促其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工商系统开展“走进民营心中”活动,主要内容是实施“五个一”工程:即做一次全面走访,送一次法规培训,辟一条绿色通道,架一座融资桥梁,建一批诚信企业。发挥工商部门职能作用,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解决其生产经营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自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工商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深入民营企业,通过走访、调查摸底、填写登记、将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一记下,回来后,分门别类进行整理、研究并制定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市电视台大力配合工商部门的行动,将“走进民营心中”活动列为10个活动内容,拍成专题活动片,连续在市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放。为了把此项活动引向深入,12月在霍邱县召开全市“走进民营心中”现场会,市委、市政府、省局的领导亲临大会指导,并作重要讲话,高度肯定和评价“走进民营心中”活动的重要意义和取得的丰硕成果,称其为工商部门和民营经济的“双赢”活动,是工商部门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工商部门执政能力的创新行动。据统计,全市工商部门走访民营企业2600余户,宣传法规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1800余件,形成的材料、图片、各种登记表格、便民服务卡等活动资料万余件。

  【倡守诚信,开展信用建设】加强信用制度建设,评估企业经营行为,建立信用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工作机制。到年末,已在统一的9000户经济户口档案中建立了企业信用监管记录,对企业经营行为通过市场巡查和日常监管进行记分和评估,把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纳入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之中。逐步建立市场准入、经营行为和退出市场三方面的企业信用监管指导体系。通过开展“重守”活动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逐步在民营企业中打造一批诚信企业。结合年检验照,属地监管,对企业经营行为进行检查和记录,对企业信用信息进行征集和管理,逐步建立市场准入、经营行为和退出市场三方面的企业信用监管指标体系。

  城镇居民生活


  2004年,全市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03.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864.1元,同比增长20.6%。全年城市居民收支呈现以下特点:

  【收入】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103.3元,比2003年增加963.8元,增长18.8%,增幅为建市以来最高水平。工资增加是城市居民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2004年,全市兑现和补发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务补贴,职工工薪收入有较大提高。全市城市居民人均来自工薪收入达5012.2元,比上年增加856.7元,增长20.6%,拉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2个百分点,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86.6%。

  个体经营净收入增长较快。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环境的改善,城市居民从事个体经营人员的净收入增加,对居民家庭收入的贡献提高。据2004年百户居民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调查户中从事个体经营的人员为16人(与上年人数相同),占调查户中就业人员的9.5%,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但200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自经营方面的净收入的260.6元,比上年增长12.1%,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0.6个百分点,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9%。

  财产性收入增长幅度最大。2004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来自财产性收入为131.0元,比上年增长35.3%,主要是居民家庭投资收益和其他财产性收入成倍增长,分别较上年增长1.6倍和1.1倍。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0.7个百分点,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转移性收入稳步增加。随着离退休人员工资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保障措施的逐步完善,城市居民家庭来自转移性收入水平稳步提高。2004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来自转移性收入为915.8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养老金或离退休金较上年增长12.7%。拉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个百点,贡献率为7.3%。

  【支出】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全市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2004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864.1元,比2003年增加831.3元,增长20.6%。由于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使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居民生存资料消费比重下降,享受性和发展性消费比重上升。

  恩格尔系数下降。据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即恩格尔系数)由2003年的50.3%下降到2004年的48.7%,减少了1.6个百分点。在食品消费结构中,主食消费量下降,而肉禽、蛋、奶等副食品消费上升。食品消费质量提高,结构趋于合理,逐步向营养、科学、快捷等方向发展。

  衣着消费观念改变,消费层次提高。2004年全市人均衣着支出568.8元,同比增长25.9%,其中用于成衣消费较上年人均增加106.2元,同比增长33.8%。

  家庭设备用品逐步走向现代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方面不仅仅满足于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家庭整体浴室、微波炉、空调器等现代化产品已逐步进入普通居民家庭,2004年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227.0元,同比增长86.0%。据调查,2004年末,平均百户拥有洗衣机74台、电冰箱81台、空调器35台、微波炉18台。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不断改善。随着全市老城改造的不断深入,城市面貌发生新的变化,有效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一是住房面积增加,据调查,2004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2.4平方米,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78%,有77%的家庭拥有住房产权。二是居住条件和环境进一步改善,到2004年末,有93%的居民家庭独立使用自来水;68%的家庭使用液化气。三是全市城市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近几年,新修建的滨河公园、球拍广场等开放型休闲场所,为城市居民闲暇提供了宽敞优美的休闲活动场所,居民居住和生活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人口素质提高,娱乐文教消费明显增长。教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随着“普九”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中等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居民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据调查,2004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392.8元,同比增长32.6%。其中用于教育支出270.1元,同比增长30.3%,占娱乐文教支出的比重为68.8%。2004年末全市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10台、影碟机41台、家庭电脑18台。

  交通和通讯发展迅速。2004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464.6元,同比增长18.8%;其中用于交通支出180.2元,通信支出284.4元,同比分别增长10.0%和25.1%。据调查,2004年末全市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户77户,移动电话71部。城市建设使道路增加,路面变宽,城市交通达到快捷畅通。2004年末城市居民人均用于旅游消费364.0元,比上年的44.7元增长7倍。

  消费领域拓宽,服务性消费增长。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居民的服务性消费需求明显增加。2004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1130.0元,比上年增长24.2%。

  医疗保健支出下降。2004年国家加大对医疗行业整改力度,同时医药批发、零售市场竞争加剧,使得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下降。2004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08.5元,同比下降6.9%,其中人均药品费支出同比下降12.3%,人均医疗费支出下降2.5%。



  农民生活


  2004年,全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切实加强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多年少有的好形势,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收入】据全市2530户农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总收入为2785.3元,较上年同期人均增加465.8元,增长20.1%。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17元,较上年同期人均增加381元,增长21.9%。农民收入呈以下特点:

  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2004年全市各地普遍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积极组织农民外出就业,强化农民工权益保障,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数量和务工收入的增加。同时全市县乡公路的改造、旧城大面积拆建扩建、农村小集镇建设等,为农村劳动力创造了大量的务工机会。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772.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8%,其中外出打工收入人均为556.0元,增长7.5%。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27.7%,比上年同期下降3.5个百分点。

  家庭经营收入快速增长。2004年由于国家对粮食生产直接进行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同时得益于气候优势,粮食生产全面丰收,加之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家庭经营收入呈快速恢复性增长。2004年全市农民来源于家庭经营收入人均为1747.0元,同比增长24.9%。占总收入的比重62.7%,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收入人均1476元,增加326元,增长28.3%;二、三产业收入人均271元,增加22.6元,增长9.1%。家庭经营收入中人均种植业收入大幅增长,人均收入达998.3元,较同期693.4元增长44%。
  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持续增长。转移性收入人均为217.5元,同比增长30%;财产性收入人均为48.1元,同比增长56.7%。财产性收入的增长主要是受房价上涨、农民出租房屋收入提高。转移性收入增长主要是农村亲友赠送、保险年金收入和其他收入增长。人均其他转移性收入49.2元,增长33.7%,主要是因国家对粮食生产直接进行补贴、粮种补贴、农机具补贴、退耕还林收入的增加。

  【支出】据调查,2004年全市农民家庭人均总支出2187.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36.9元,增长12.1%。从支出的各项费用来看:

  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较快。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90.2元,增长11.4%。其中食品支出698.5元,增长8.2%,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0.2%,较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衣着消费支出77.7元,增长1.0%;居住费用支出177.7元,增长17.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91.7元,增长20.0%;医疗保健支出50.0元,增长3.7%;交通和通讯支出109.6元,增长29.4%;文化教育用品及服务支出155.1元,增长9.6%;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30.3元,增长33.5%。从消费构成来看,2004年全市农民消费结构优化,农民消费由寻求温饱重视衣、食消费,向发展、享受型转变,谋求住、行、用条件的改善。恩格尔系数下降,表明全市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生产经营费用大幅增长。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528.8元,增长22.9%,其中人均一产费用支出445.5元,增长23.9%;人均二、三产业费用支出83.3元,增长17.8%。人均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32.9元,增长25.6%。

  财产性、转移性支出增多。2004年人均财产性支出7.7元,比上年同期6.4元增长20.3%。人均转移性支出129.7元,增长5.0%。

  税费支出大幅度下降。2004年全市各地严格执行税费政策,农民负担大为减轻。农民人均税费支出50.2元,比上年同期人均减少19.3元,下降27.8%。


  农业

 

  综述
  【农民收入】全市农业总产值149.36亿元(现行价),较2003年增长28.8%。其中农业产值70.44亿元,林业产值10.68亿元,牧业产值51.56亿元,渔业产值12.36亿元,分别较2003年增长72.3%、6.6%、4.6%和9.2%。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17元,较2003年净增385元,增幅21.9%。农民收入摆脱了长期低位徘徊的局面,超额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年初下达的目标任务。

  【粮食总产】全年除畜禽生产受禽流感和饲料上涨等因素影响,产量持平或略有减产外,其他农产品均较大幅度增长。据统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59.4万亩,总产343.5万吨,是历史上最高的生产年份,面积和总产较上年分别增长9.1%和99.5%;油料总产26.6万吨,较上年增长29.1%;棉花总产8562吨,较上年增长38.2%;茶叶总产7898吨、产值2.94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5.2%和8.8%;蔬菜播种面积55.8万亩次(含复种),总产69.6万吨;全年生猪饲养量527万头,家禽饲养量1亿只左右,肉类总产43.6万吨,蛋类总产13.4万吨。奶类大幅增产,总产6165吨,较上年增长74.1%;水产品总量18.5万吨,较上年增长1.6%。

  【惠农政策】全市落实减负和扶持政策款总额为4.5亿元,农民人均政策性减负增收78.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3.7%。其中,通过落实取消农业税附加和减征农业税政策,减征农业税及附加1.6亿多元,农民人均减负27.5元;兑现粮食直补资金6152万元,亩均补贴9.8元;落实早、中、晚稻良种补贴592.1万亩次,补贴资金8652.3万元;发放退耕还林补助粮款14261.7万元。此外,农机补贴争取扶持资金81万多元;自4月1日起实行城乡居民生产用电同网同价,农民生活用电价格已由0.85元/度降至0.557元/度。

  【项目资金投入】全年全市农委系统共争取中央、省和外资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092.7万元,实施项目70多个,带动 投入近10多亿元,有力推动了全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组织申报农业部非农业切块资金项目17个,申报资金额度7600万元,年终落实项目14个,争取中央投资1641万元。组织申报省级农业非切块资金项目八大类52个,申报资金额度8660.3万元,年终落实项目30多个,资金到位额度1621.7万元。争取境外资金投资农业项目3个(延续),投资规模1750万元和20万美元。完成招商引资意向性签约项目8个,年终到位2个,招商引资额达到1080万元。

  【双向创业】抓住实施“阳光工程”等农民教育机遇,整合城乡农民职教资源,提高农业就业技能。抓住全国范围清欠农民工工资的机遇,大力开展农民工维权救助行动,广泛收集发布用工信息,组织劳务有序输出。积极做好外出创业人员计生、土地流转、子女上学等服务,解除农民后顾之忧。通过建立打工能人档案,召开双向创业座谈会,政治上给地位、经济上给实惠,大力吸引创业有成者返乡创业。预计全市农民外出务工可达144万人,比2003年增加5.6万人,劳务收入44.2亿元,同比增长3.1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774元。

  【禽流感防治】2004年1月27日-3月16日以及7月3日-23日,我国19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发生50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其中安徽省发生5起,六安市身处疫情包围之中,防治形势严峻。全市畜牧兽医部门发挥中坚作用,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24字方针和“早、快、严、小”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超前部署,有组织、有步骤地落实一系列防控措施,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防控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出动疫病诊治车辆682车次,组织应急小分队105个,参战技干、防疫人员1867人次,其中市级专家出动126人次,排除疫情28起;检查消毒过往车辆8260车次;检查农贸市场600余个(次),使用消毒药品38万公斤,消毒公共设施、禽舍等380多万平方米,无害化处理病死禽2.8万只。通过这些大量和艰苦细致的工作,确保了全市禽不发病、人不感染,从而取得了禽流感防治工作阶段性胜利,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确保“全市是一方净土”的目标。

  【结构布局】全市优质稻面积达到407.7万亩,占水稻总面积70%,比上年扩大104.8万亩;优质弱筋专用小麦40万亩,比上年扩大10万亩;双低油菜245.7万亩,比上年扩大40万亩;名优茶3210吨,较上年增长10%;生猪及家禽良种率达到70%左右,发展24个规模养猪小区和13个种养养鹅小区,全市规模养殖比重达20%左右;名优水产品5.6万吨,占总产30%以上,逐步形成了以五大水库为主体的有机鱼生产,以沿淮湖泊为主体的河蟹、河蚬、银鱼等创汇渔业生产,以25.5万亩精养鱼塘为主体的鲫、鲂、鳜、鳝等名优水产生产的经济区域板块。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山区的茧丝绸、名优茶、木本油料、板栗、五大水库特色渔业,江淮丘岗区的草食畜禽、苗木花卉、优质瓜果,平原圩畈区的草竹柳编、优质粮油、出口果菜、优质畜禽等12个初具规模的优势农产品产区。上年,市委、市政府在组织市农委、科技等有关部门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六安市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分别为优质粮、优质油、畜牧、水产、蔬菜、茶叶、茧丝绸、中药材、草竹柳编、经济林果。明确市农委、计委、经贸委、林业局、粮食局、科协等六部门为各相关产业的牵头单位,负责编制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和组织实施。围绕十大主导产业,相应组建了十大产业协会。

【产业化进程】目前,全市较具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有721个,年带动81万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其中有龙头企业357家,涉及粮油、茶业、肉类、羽绒、柳编、茧丝绸等10多个门类,年销售收入近50亿元,利税6亿多元。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达10余家,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86家;创汇企业近30家,年创汇总额7600多万美元,其中,年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2家,创汇500万美元以上的龙头企业6家。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30%左右。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霍邱县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十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示范县,霍山县2004年获全省十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先进县。

  【品牌农业】不断加大名优品牌农产品申报和有关质量标准认证工作力度。全市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生产的可食产品大多通过了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或国际有关质量标准体系认证。迄今为止,全市通过申报认证的无公害、绿色食品14个,有机食品4个;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皖西白鹅获批国家证明商标;有23种农产品获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总量均居全省前列。通过培育认定的首届市级名牌农产品达30个。

  【搭建会展宣传平台】举办或组织参加高水平的农产品展会,加快六安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名优农产品与国内外大市场的对接,宣传六安的资源优势,宣传六安的对外形象,促进农产品拓展销路和招商引资、引智。2004年以来,农委主要举办和组织参加了六安瓜片茶文化节、万佛湖鱼头文化节、金寨板栗暨丝绸文化节、上海农展、芜湖茶博会、北京农交会等大型展示展销和宣传推介会。在五月份举行的芜湖国际茶叶博览会上,六安市一举夺得五金二银,奖牌名列全省之首。10月份组织9家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参展企业及展位数均居全省第一。

交易会期间现场销售金额达3万元,签订成交合同105万元,达成意向性合同金额3820万元。在第五届安徽(上海)名优农产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会上,六安市组织参展单位18个,现场销售农产品220万元;签订贸易合同及协议12个,订货值1.85亿元;招商引资项目3个,协议金额1.78亿元,被省里授予最佳组织奖。

  林业


  截止到2004年底,全市有林地达886万亩,疏林地14.75万亩,灌木林地44.76万亩,未成林地46.58万亩,无林地7.98万亩;森林覆盖率39.89%;活立木蓄积1666万立方米。

  【植树造林】2004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27.1万亩,其中列入当年计划造林13.1万亩,占省市下达计划10.15万亩的129.4%。完成退耕还林7.97万亩,长防林项目造林0.13万亩,工业原料林1.97万亩,平原绿化1万亩,其他造林0.88万亩,完成四旁植树1955万株,义务植树1448万株;林业育苗1.5万亩,其中新育5190亩;完成绿色长廊线路绿化46.4公里,林带建设29.8公里,城镇绿化410亩,村庄绿化515亩。

  【资源管理】全市共查处林业行政案件5738起,处罚人数5643人。其中:盗伐林木35起,滥伐林木381起,毁坏林木、苗木7起,违法征占用林地17起,违法木材运输4916起,非法收购、经营、加工木材159起。罚款73.53万元,赔偿损失10.32万元,补征林业基金246万元。
全市组织并完成了国家森林连续清查第六次复查以及国家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共确定全市国家重点公益林253万亩,涉及60个乡镇,425个行政村,19个国有林场。

  【森林保护】全市森林公安机关共查处各类森林案件940起,其中:森林刑事案件32起,森林行政案件908起。共处理1009人次,其中刑拘逮捕32人,取保候审4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55万元。全面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五条禁令”在全市森林公安机关深入持久地贯彻执行。按照市公安局和省森林公安分局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大练兵活动。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划定大练兵活动区域。共组织集中封闭培训5期,102人次参加,举办各类专业培训班6期,107人次参加,提高了森林公安队伍的素质。

  【野生动植物保护】围绕“生态六安”建设,进一步加强对野生鸟类迁徒、停留的栖息地监视保护工作。根据省林业厅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了为期10天的打击破坏鸟类资源违法犯罪集中统一行动(代号“候鸟二号行动”),在沿淮行蓄洪重点区域共出动行政执法人员55人,查处行政案件2起,检查鸟类活动区域4处,清理饭店6家,清理窝点11个,收缴省二级野生动物385只。6月1日,市林业局和江淮晨报六安记者站联合发起“庆六一,万名少年儿童签名护蛙行动”,提高了广大少年儿童保护野生动物意识,营造了爱护人类益友的良好风气。积极参与防治禽流感疫病,对全市现有700多只繁殖果子狸,督促养殖单位进行消毒、清理,配合国家和省疾病控制中心开展果子狸带菌及其从业人员感染状况调查。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做好人工饲养的果子狸和果子狸养殖户经济补偿工作。

  【森林病虫害防治】森防工作紧紧围绕森林病虫害防治目标管理,全面加强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防治减灾三大体系建设,组织开展“松涛1号”行动,进一步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全市共检查木材加工经营企业67家,个体经营业主57户,检查电信局、广播事业局、移动公司等用材单位14家,木线盘194个。16个木材检查站对松木及制品进行了严格的执法检查。9月中旬到10月底,全市对267.6万亩松林进行松材线虫病普查。发现有松材线虫病2份(2株,均为诱木),涉及松林面积439亩,病株率在万分之一以下,实现拔点目标。加强全市测报网络建设,共建立测报点137个。加大检疫力度,检疫种子2.7吨,苗圃1.005万亩,产地检疫率96.4%。全市2004年森林病虫害防治率88.6%,监测覆盖率95%,成灾率0.9‰,全面完成森防目标管理指标。

  【森林防火】强化各项防火措施的落实,层层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森林防火责任制。加强宣传,提高全民防火意识。防火期间,全市共出防火专刊10期,刷新防火宣传碑牌980处,书写标语14160条,印发宣传册15000份,出动宣传车150余次。加强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拥有风力灭火机114台,二号工具1559把,灭火弹1040个,刀具120把。现有专业半专业扑火队78支,队员1913人,义务消防队629支,队员2万余人。春防期间全市共发生火情39起,其中:一般火灾10起,森林火警29起。过火面积88.27公顷,受害森林面积27.66公顷,损失林木成林蓄积190.8立方米。秋防期间,全市共发生火情5起,其中:一般火灾2起,森林火警3起,过火面积12.8公顷,受害森林面积5.26公顷。

  【林业项目和招商引资】新争取了9个项目,总投资达106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527万元。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团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2004年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暨科技经贸洽谈会”,带去了万佛山森林旅游等20多个项目进行推介,受到有关方面的青睐,正在进行项目洽谈。参加了在芜湖、合肥举行的苗木花卉交易会,向各地推介我市苗木花卉项目。市局依托东岭林场与深圳憧景园林景观公司、陈氏药业公司等3家洽谈了苗木繁育、中药材等合作项目。到12月底,招商引资已到位资金400万元。同时,2003年实施的新加坡天池园林公司、安徽生态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等5个项目,2004年又到位资金300多万元。

  水产


  宣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围绕农民增收、渔业增效,实施全市渔业发展抓大县、扶大户,主攻大水面战略,积极推进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重点发展大中型水域无公害水产品及名优水产养殖,建设皖西水库特色渔业基地和沿淮湖泊创汇渔业带,加强渔业灾后恢复重建,强化渔业生产、质量安全,提高水产品市场外销竞争力,整体推进渔业经济健康发展,渔业克服上年灾害影响,呈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市场水产品供应丰足,流通活跃,上市趋于均衡,鲜活种类齐全,名优比例增加,水产品价格上扬,渔业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实现养殖总面积96万亩,较上年增长2万亩,其中,连片池塘精养面积25.5万亩,继续居全省各市之首,以养殖河蟹、青虾、鳜鱼等优质水产品为主的名优水产养殖面积40万亩,较上年增加2万亩,大水面围拦养殖15.4万亩,较上年增加2万亩,河蟹放流面积2万亩,较上年减少1万亩,发展网箱养鱼1534亩,其中小网箱养殖鱼、虾、鲜等134350m3,发展稻田养殖鱼、虾、鳝等8万亩,较上年减少近2万亩。累计投放鱼种4.2亿尾,3.42万吨,其中优质鱼种3.6亿尾,投放虾苗1.5亿尾,幼鳖126万只,幼蟹6000万只,移植银鱼受精卵1.5亿粒,移植放流河蚬200万只。全年完成水产品产量18.9万吨,较上年增长4%,其中捕捞产量57.5万吨,养殖产量13吨。生产名优水产品产量5.69万吨,较上年增长5.4%,名优产量占水产品的总量比例达到30.1%,较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全市从事渔业劳力6.6万人,其中专业劳力2.4万人,兼业劳力4.2万人,从事生产及保障渔船1745艘,其中机动渔船838艘,非机动渔船907艘。渔业总产值9.17亿元(按90年不变价计)较上年9.14亿元增长0.3%,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12.1%,全市农村人口人均渔业收入按现行价计算达到295元,较上年净增7元。

  【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实行积极地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政策,引导水产从业者面向市场开展深层次、多渠道调整,利用皖西青山绿水优势,发展渔业特色板块经济,做大做强特色水产业,在规划约束指导和市场引导双重作用下,全市渔业形成初具规模、各具特色的“一地一品”板块经济。金安区城北万亩渔业基地利用近城优势,发展游钓面积2000亩,年接待游钓人员5万人次以上,并开辟特色农家乐餐饮项目,使游钓人员在休闲之余,品味农家风情。裕安区稻田、池塘养殖黄鳝面积超过6000亩,年产黄鳝1000吨以上,吸引大批苏、浙、沪客商前来贩运,并形成丁集镇马祖村季节性黄鳝批发市场。霍山工厂化鳗鱼养殖走出低谷,由于国际市场鳗鱼价格大幅跃升,霍山县三个鳗鱼厂全年生产鳗鱼350吨,实现产值3200万元。金寨、舒城水库渔业板块,建成年产250万万公斤的优质品牌鱼生产基地,以万佛湖、天堂湾为主导品牌的优质鲢鳙鱼远销京、津、东北地区及上海、南京、合肥等大、中城市。寿县、霍邱沿淮三湖一塘以生产河蟹、银鱼、虾类及河蚬为主的特色创汇渔业区,年生产优质河蟹2000吨以上,加工出口河蚬、青虾、龙虾、黑鱼、田螺肉等产品3000吨以上,形成加工企业牵头,连带基地,牵动农户的产业化格局。

  【科技兴渔】结合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绿色证书工程,开展科技知识更新培训,举办培训班120期,受训65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5万份;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承包租赁经营、技术服务,全市有112名水产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承包服务,抓联系点122处,承包水面8600亩,经营渔业机械650台套,经营渔用药品价值260余万元;以大户为载体,重点推广池塘80∶20,小网箱养殖、大水面围拦精养,稻田生态养殖等技术,全市发展青虾养殖2.4万亩,鱼鳖混养6600亩,稻田养殖黄鳝6500亩,蟹鳜混养500亩,名优养殖面积占养殖总面积40%以上;抓好省级水产良种建设,霍邱县水门塘渔场经过续建,顺利通过省级良种场建设达标验收,成为全市第二个省级水产良种场,其主导品种乌鳢今年繁殖育苗量达到200万尾;开展科技攻关,寿县河蚬人工繁育与移植技术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为建设大规模河蚬人工养殖出口生产基地克服了技术障碍;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与裕安区水产局联合进行的科技攻关“黄鳝人工繁育及育苗技术”项目通过市级科技成果鉴定,处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为解决黄鳝苗种制约,开展规模养殖,促进产业化发展赢得先机;霍邱县乌鳢人工繁育项目攻关,首批生产种苗200万尾,通过省市专家组验收和市级科技成果鉴定;六是加强院、市合作,实行项目技术对接,市局组织县区渔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在王副市长带领下,到武汉中科院水生所考察学习,并请中院水生所和水利部水库渔业研究所专家来六安市考察、讲学,达成3个项目合作意向。

  【渔业品牌创建】利用新闻媒体,实行多部门联合,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的宣传力度,开展了水产品种苗质量、饲料品质、药物残留等专项整治,对已注册品牌建档立案,规范管理,重点扶持形成规模。为打造六安市名优水产品品牌,扩大水产品牌知名度,11月8日,由市政府主办,市农委、市委宣传部、舒城县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万佛湖鱼头文化节在合肥市黄山大厦举办,省政府副秘书长王首萌等30余位省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安徽日报等20多家在肥新闻媒体,黄山大厦等10多家餐饮界巨头及一批外省客商参加了万佛湖鱼头文化节新闻发布会,大大提高了万佛湖鱼头在合肥等地的知名度。万佛湖牌鳙、鲢鱼已获得农业部有机产品认证,并获安徽省著名商标。全市共有6个品牌水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论证,注册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5.3万亩,注册水产品牌数达到22个。

  【协会创建】11月28日,六安市水产业协会正式成立,全市50名从事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水产运销、饲销加工、渔需物资经营的大户成为第一批会员,按照协会章程,市水产业协会选举王应祥等15位同志担任第一届协会理事会理事,选举李景龙同志任协会会长,王德平、陈荣宁、黄瑞明同志任副会长,郭敏同志任协会秘书长。协会聘请六安市人民政府王副市长任名誉会长。市水产业协会第一次理事会议上,确定了协会年度工作要点,要求广大会员切实履行协会章程,加强行业自律、广泛开展交流合作,做大做强全市水产业。

  农业机械化


  截止2004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871789千瓦,比上年同期净增274349千瓦,增长7.6%;全市拖拉机总数已达到213535台、1763828千瓦,分别比上年净增5720台、115312千瓦,增长2.75%和6.99%;其中大中拖达到15344台、311955千瓦,比上年增长19%和27%;联合收割机达到3051台,净增865台,增长了39%;农产品加工机械动力达到651472千瓦,净增53028千瓦,增长8.8%。截止2004年底,全市机耕面积达到353.2千公顷,较上年净增17.57千公顷,增长5.2%,已占全区耕地总面积78.88%;机播面积达89.82千公顷,净增13.67千公顷,增长18%;机械植保面积达410.9千公顷,净增70.4千公顷,增长20%;机收面积达306.37千公顷,净增84.04千公顷,增长38%;机械脱粒量达301.1万吨,净增36.21万吨,增长13.66%;农副产品加工总量达到317.5万吨,增长3.2%;农机经营总收入达126682万元,比上年净增21589万元,增长20%。

  【组织农机化生产】全市各级农机管理部门,根据不同农时季节的需求,大力组织农机化生产,积极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特别是注重对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的服务。“春耕备耕”、“三夏”、“三秋”重要农时季节,各级农机部门均设立服务热线电话,为跨区作业机械开辟“绿色通道”。裕安区农机局成立了农机化服务中心,组成了8个机耕服务队;金安区对拥有的2台大型收割机,4台大型拖拉机实行系统内承包,单位和个人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寿县农机部门与公安、公路等部门紧密配合,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的通告》,并跟踪服务。仅“三秋”期间全县就组织了联合收割机1000余台,成立了80余个服务队。霍邱县在春耕备耕期间抽调了15名农机技术人员深入农家场院,重点对种粮大户检修机具提供技术服务。在“三夏”、“三秋”农忙季节,霍邱县农机局做到“三有人”即来电来访有人接待、提出问题有人答复、出现问题有人解决;金寨县农机局第一次大规模引进50余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机收1.3万亩。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组织了60余万台(套)农业机械投入农机化生产,其中组织了6000余台收割机(引进了3000余台次),组织服务队200余个、设立机收接待站62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组织实施农机科技兴粮行动】围绕全市农机“上高山、下水田、化平原”发展战略,全市各级农机部门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因地制宜,有选择性的开展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工作,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和科技下乡赶集等形式宣传农机新技术、新机具,12月7日,市农机局结合“12·4”法制宣传活动,在金安区东桥镇开展“送科技、法律下乡”活动。据统计,全市共组织科技下乡30余次、散发宣传材料15万余份、培训农机大户900余人次。以项目示范、现场会等方式增加农机手的直观认识。金安区农机局在东河口镇、毛坦厂镇现场进行了浙江生产的DG系列便携式电动收割机示范,当地群众反映良好;金寨、霍山的机制名优茶及山特产品的生产加工示范。目前,金寨、舒城县在千人桥示范推广机械化开沟和油菜机直播,带动了农民购置25台开沟机投入“三秋”作业。大力推进农机化培训工作。全市各级农机部门进一步加大农机手培训力度,各县、区根据农业部41号部长令的要求,积极组织申报“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同时,根据省局统一布置加大了对农机大户特别是种粮大户,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机手的科技素质与操作技能。霍邱县、寿县农机校还开展了“阳光工程”培训,已培训电工、焊工、电动缝纫、机械修理人员480余人,输入安置率达90%以上。组织实施农机科技兴粮行动。市农机局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和省局有关工作安排,组织实施了“六安市农机科技技术兴粮行动”,新增节本增效机械化技术实施面积40万亩,培训农机大户800人。

  【农机市场整顿】为维护广大农机经营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全市各级农机部门按照省局下发的农机市场打假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要求,大力组织开展农机市场整顿,农机局与工商、技监联合开展市场整顿工作,检查网点230个。裕安区举办农机维修人员技能培训3期,依法取缔非法拼装厂1家,查扣报废3台变拖,金安区对全区农机网点进行一次清查、取缔不合格维修网点3个,没收伪劣农机配件价值1万元。据统计,全市共组织开展了农机市场打假70余次、出动执法人员1000余人次、发动宣传资料10万余份、检查农机市场1500余家,通过整顿打假,有效地震慑了不法分子,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安全监管】“安全生产无小事”。全市各级农机部门始终把农机安全生产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农机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各级农机监理部门深入乡、村道路、农家场院及作业现场开展田检路查、上门送检、排查事故隐患,纠正无牌无证、“黑车非驾”、超速、超载违章作业行为。同时,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工作,努力提高机手的安全意识。霍邱县农机监理部门印制了5000余张便民纸散发给机手,同时实行“三卡一监”制度,即卡到乡镇、卡到服务网点、卡到销售大户,一监即委托公路征稽科在征收养路费时协查年检情况,日常工作“三见面、三到位”,即见人、见车、见证,宣传到位、执法到位、服务到位。金安区实行领导包片联系责任制。霍山县组织监理人员远赴张家港为外出务工的变拖及驾驶员办理检审工作。根据市政府办六政办[2004]33号文件要求,开展了全市农机安全生产集中整顿工作。12月1日-15日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机冬季安全大检查活动。全市共检查各类农业机械8000台次,纠正违章3000余次,治理“黑车非驾”600余台(人)。由于措施有力,全市无重大农机事故发生。

  【组织实施购机补贴项目】根据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8号文件精神,全市各级农机部门共同努力,积极争取购机补贴项目资金81余万元,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组织实施。

(审稿朱仲强撰稿谢政如)

  水利


  【项目管理】年初制定并上报了项目建议计划,包括淮河整治、内河治理、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城市防洪、洼地治理、行蓄洪区移民安置、大中型涵闸加固等8大类47项工程,要求解决投资39亿元。加快前期工作进度,及时上报有关项目文件,经过淮委和省水利厅的批准,境内有正南淮堤、窦堰头排灌站、寿县东津站等项目获得水利厅和淮委批准,境内投资达15.04亿元。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认真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严格落实“四制”,规范建筑市场,加强工程计划和质量管理,灾后重建、治淮基建、面上基建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全年完成投资68810万元。完成了城市防洪墙二期工程和淠河路工程,兴建防洪墙2.4公里,六安市防洪墙长达4.6公里,淠河路工程顺利通车;完成行蓄洪区移民建房首批计划15364户建房任务和8个保庄圩建设任务,新筑堤防80公里;完成淠河霍山县城市防洪堤3.5公里、青山圩堤1.2公里,裕安街东闸、金安王湾排涝闸、寿县张马淠堤、霍邱民生堤加固、史河堤防金寨段、叶集段应急加固,临王段、寿县城南封闭堤、正南淮堤、城西湖蓄洪大堤加固工程按计划进行;组织对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的全面验收;积极推进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和水土保持及小水电开发,围绕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创新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水毁修复工作。至年底,完成4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全市新增工程节水0.68千公顷,旱涝保收1.1千公顷,有效灌溉0.67千公顷,除涝面积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9平方公里。

  【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狠抓防汛抗旱工作,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年初,局党委成员分别深入到县区,了解水稻等农作物种植情况,制定用水计划;积极与淠史杭灌区协调,调水期间,局党委成员又分别深入到干渠、田间地头,指导协调放水,共调水18.6亿方,保障全市540万亩水稻等粮食作物用水需求,为全市粮食丰产、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发生的秋旱,科学调度,抗旱保苗,保障越冬作物的用水需求。

  【依法行政】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省水法宣传月”、“12·4法制宣传日”活动。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强对《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的宣传,提高全民的水患意识和水法意识;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完善取水许可制度,对直接从河道、湖泊或地下取水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进行水资源论证;加强依法行政,积极调处淠河金安、裕安的边界纠纷、砂石开采纠纷,为外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受理各种水行政复议案件,进一步强化人大意识,积极办理人大建议3件,政协提案4件,重点工程都及时邀请人大、政协开展视察活动。

  【水利项目】按照“广编项目,筛选入库,突击申报,跟踪服务”的项目争取思路,编制了2004年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建议计划上报。局党委成立了项目及招商领导组,集体抓项目,加大跑部、跑淮委、跑省厅力度,争取支持。全年,争取到境内治淮、灾后重建、淠史杭灌区节水改造等10类28个项目,投资150416.5万元。全市组织实施的有:1、直接招商引资项目,投资3510万元,其中六安市城市防洪工程,BT方式招商引资3000万元,皖西大别山水库群水利信息化和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项目,投资510万元;2、保庄圩项目,投资16577万元;3、史河堤防应急加固工程,投资1649万元;4、淠河堤防应急加固,投资4529万元;5、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投资484万元;6、正南淮堤加固项目,投资4290万元;7、排灌站重建,投资4084万元。其中:陈郢站重建,投资3080万元,窦堰头排灌站技术改造工程,投资566万元,东津站重建,投资438万元;8、行蓄洪区移民建房,投资9240万元;9、临淮岗移民安置,投资600万元;10、省厅组织实施的工程:东淝闸加固,投资4476万元;磨子潭水库除险加固,投资9970万元;磨子潭水库抽水蓄能电站,投资67000万元;寿西涵一站重建,投资2670万元;淮河干流汪集到临淮岗河道疏浚及何家圩处理工程,投资19576万元;瓦埠湖出口段整治,投资2407万元。目前,全市境内治淮等各类水利项目总投资达492725.2万元。

  【治淮项目】计划及完成情况。全市境内实施的治淮项目有24大项,计划总投资43亿元。其中临淮岗洪水控制主体工程、瓦埠湖出口段整治、东淝闸加固和扩建、佛子岭水库加固、磨子潭水库加固、蓄洪大堤下段加固、汪集至临淮岗段疏浚等工程分别由淮委和省水利厅组建项目法人组织实施,总投资为21亿元(境内);白莲崖水库由水利开发股份公司负责实施,辅助工程已开工;寿西涵重建由寿西湖农场负责实施,其余项目由六安市组建项目法人组织实施,总投资达13.2亿元,下达计划121062万元。目前,共完成投资103822万元,占下达计划的85.8%。
建设管理。切实加强对治淮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治淮领导小组,成立市治淮工程建管局,切实加强对治淮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认真做好治淮前期工作。切实作好治淮前期工作,修订和完善水利建设规划,精心开展各项水利工程设计,确保前期工作满足工程建设需要。严格实行“四制”。严格遵循水利基本建设程序,切实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实行严格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认真执行工程明细计划,没有扩大建设规模,不擅处增加工程建设内容。严格资金管理。成立了治淮工程建设纪检监察组,加强对工程的监督,强化财金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做到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严格治淮工程质量。加强工程质量控制,从源头把关,严格对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查;强化合同管理,加强监督、监理职能,强化对监理工程师培训;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由于措施得力,全市完工的治淮工程全部达到合格以上,有相当一部分工程被鉴定为优质工程。

  【治淮基建工程】城西湖蓄洪大堤加固总投资13440万元,计划全部下达,完成投资12090万元,占计划89.9%。完成曾王、南滩等5座庄台,面积19.93万平方米;完成加培老堤6.46公里,南滩取直筑新堤长454米,堤后填塘12.96公里,护岸1.06公里,护坡6.25公里,防汛路5.68公里,加固穿堤建筑物3座,堤身灌浆3830米,堤基垂直沉膜2748米,防浪墙 3994米。累计完成土方311.24万立方米,石方5.7万立方米,砼58000立方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累计下达计划11689万元,完成投资10771万元,占计划92.1%,剩余计划918万元全部为自筹资金,共建成撤退道路53条长382.35km。正南淮堤加固。总投资4290万元,下达计划3268万元,完成投资2310万元,占下达计划70%,主体工程全面开工,已完成土地赔偿、拆迁安置等工作。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拆迁安置及征地。该工程是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总投资17517万元,下达计划16917万元,均为中央和省配套资金。目前征地及移民拆迁基本完成,安置工作正在实施,完成征地28170亩,拆迁房屋9847间183900平方米;迁移人口9914人,移民建房102453平方米,安置人口16133人,完成投资16138万元。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淹没影响处理。该项目工程也是临淮岗工程的组成部分,计划总投资9142万元,下达计划4071万元,均为中央和省配套资金,完成投资4071万元。完成二里涧大桥及一期工程8条撤退道路长55.73公里、路涵150座。二期3条撤退道路、7个排灌站及2个圩堤加固工程正在实施。寿县城南防洪圈堤。总投资2519万元,已全部完成。

  【灾后重建工程】包括堤防加固、保庄圩建设和排灌站建设。(1)堤防加固。淠河堤防加固。计划总投资4529万元,已下达计划3850万元,已完成投资3640万元,占下达计划94.5%。霍山、金安、裕安、寿县、霍邱县境内的工程已完成,组织单位工程验收,六安市城区段防洪工程仍在施工。史河堤防加固。计划总投资1649万元,下达计划1402万元,完成投资1402万元,占下达计划100%。目前叶集境内工程全部完成,并组织了单位工程验收。金寨境内房屋拆迁、筑堤及配套建筑物工程基本完成,切滩等工程正在实施。临王段加固,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下达计划2640万元,下达计划投资全部完成。完成建筑物加固一座和堤顶灌浆工程,堤基截渗及堤顶道路维修基本完成,护坡、护岸、填塘等工程尚余部分尾工。寿县城南封闭堤。计划总投资1820万元,下达计划1547万元,完成投资1500万元,占下达计划96.9%。目前完成土地征用及房屋拆迁、安置补偿,2.91公里老堤加固全部完成,建筑物工程基本完成。(2)保庄圩工程。位于城东湖、瓦埠湖蓄洪区,涉及寿县、霍邱和裕安三个县区,共8个保庄圩,计划总投资为16577万元,下达计划14092万元,完成投资14092万元,占下达计划100%。8个保庄圩主体土方工程基本完成,筑圩堤长80公里,保护人口8.7万人,部分配套建筑物工程还在施工。(3)排灌站建设。包括霍邱县陈郢排灌站和寿县东津站。陈郢排灌站计划总投资3080万元,下达计划2618万元,完成投资1850万元。已完成地面附属物拆迁、高压旋喷防渗墙和围堰填筑,正在进行基础底板浇筑,设备已订货。寿县东津站计划总投资438万元,下达计划372万元,完成投资330万元。

【行蓄洪区移民建房】全市移民建房第一、二批计划21160户,投资42636万元。我市一、二批计划21160户,开工16885户,建成封顶14984户,拆除8964户32973间,搬迁9242户28552人,拨付资金19872.3万元。

  【城市防洪工程】 六安城市防洪工程主要有六安城市防洪墙和淠河总干渠六安城区段综合治理。防洪墙工程2003年实施平桥至永安桥1120米,去露桥至上拐头515米,共1635米,2004年主要建设上拐头至特大桥2.4公里防洪墙工程,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拆迁房屋1000多户面积10万平方米,淠河路工程顺利完成,防洪墙长度已达4.6公里。淠河干渠道综合整治,共拆迁各类房屋48000平方米,拆船197条,完成投资近3000万元。二期工程五里墩大桥至淠河桥 段整治实施方案已编制上报。

  【面上工程】在抓好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狠抓淠史杭灌区节水改造,按计划进行瓦西干渠、沣西干渠的配套工作;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治理寨岗、汪家畈等两条小流域;按时完成了行蓄洪运用补偿工作,按时发放补偿资金1.15亿元;加固4座小型水库;认真开展泵站技改和泵站的目标考核工作,依法对库区进行管理。积极引资开发小水电和农网改造工程,引资18151万元兴建12座水电站装机38860千瓦。

  【“七个结合”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对“两工”取消,水利局根据六安实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路子,采取“干部提议,群众决定、市场运作、一事一议”的方式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是与治淮重点工程建设相结合。二是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继续巩固发展“八位一体”农田小区综合治理。三是与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把水留住”工程相结合。四是与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相结合。五是与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相结合。六是与水土保持、小汉域治理相结合。七是与山区小水电开发相结合。寿县县委、政府认真组织,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省北方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寿县召开,进一步推动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展。至年底,全市投工1237万个,清淤渠道1360公里,完成土石方2664万方,已完成面上投资1.05亿元。

  (审稿黄胜林撰稿祝远松)

  淠史杭灌区管理


  2004年,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有在职职工894人,离退休307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2人,占职工总数的26%。机关内设11个处室,下设16个直属单位,新成立皖西银河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淠史杭招标代理中心2个直属经营性单位。

  【灌溉供水】2004年,中央1号文件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灌区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各地水稻栽插面积普遍增加。全灌区种植水稻997万亩,其中早稻83万亩,中稻794万亩,晚稻120万亩。与上年相比,共增加水稻种植100万亩。4月1日,五大水库共有蓄水26.54亿立方米,略少于常年。面对严峻形势,总局创新水资源调度模式,采取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措施,以少于常年10%的渠首引水(五大水库引水19.97亿立方米)确保了近1000万亩水稻的丰收。灌区水稻总产量约500万吨,比2003年增产150万吨。城镇供水约2.5亿立方米,其中合肥市1.12亿立方米,六安市0.68亿立方米,小城镇供水约0.7亿立方米。灌区各级渠道水电站发电量约4000万千瓦时以上。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省淠史杭总局积极履行项目法人职责,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灌区节水改造进行专项审计,配合水利部内审机构对灌区58个节水改造项目进行审计,并对审计报告中提出的意见进行认真的整改和落实。在灌区各县成立项目法人合理授权的现场管理机构13个,并着手制定灌区续建改造项目的建设管理、投资管理、质量管理等5项制度。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淠史杭灌区2004年度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2)、(3)》通过省计委与水利厅的联合审查;组织完成《淠史杭灌区2005年度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2)》;《舒庐干渠(舒城段)渠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等6个项目初设批复,批复概算总投资为4092.8万元;完成《瓦东干渠(长丰段)建筑物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等11个初设文件的初审转报。局直在建工程进展顺利。完成舒庐干渠三座节制闸主体工程、淠河总干渠(六安段)防渗护坡三期工程。横排头渠首枢纽加固工程主体工程(Ⅰ、Ⅱ、Ⅲ标段)已基本完工。淠东干渠进水闸枢纽除险加固工程、南淝河节制闸新建工程开工建设。

  【工程管理】以实施工程管理达标考核为抓手持续加强工程管理水平。投入岁修经费41万元,对应急项目进行加固维护,着重加强春灌输水日常管护;投入经费16万元,加强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扩展工程管理数据库,不断提高管理的科技含量,促进工程管理向标准化方向迈进。完成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一期工程重点项目设计文件并接受了水利部灌排中心的评估。审批涉河建设项目4个,审查上报6个。查处破环水利工程设施和影响水工程安全的水事案件10起。

  强化财务目标管理,把以往局直单位定额上交改为一部分创收收入抵作人员经费拨款,一部分留作发展基金和奖励基金的形式;对新成立的公司分别采取了自收自支,资本金、周转金保全和上交纯利的形式。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面向总局系统公开选拔机关3个处室和1个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建立了专业技术人才库,打破身份界限,通过考试考核方式确定人才库10名人选,调入设计院、监理中心以及就近安排到重要的技术岗位;年底又启动了以淠河灌区卅铺管理分局、史河灌区红石嘴管理处为试点的全员聘用制改革。推进政务公开,实行“局长办公会议纪要”和“党委会议纪要”公开制度。

  【供水收费互动机制】面对灌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创新思路,强化管理,探索出一条以服务促收费,供水与收费良性互动的灌区管理新模式。一方面,强化供水服务,以服务促收费。提出了“以供定需、定额配水、水权到县、总量控制”思路,实现了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召开两次全灌区供水工作会议,在会上对栽插期和保收期供水预案进行讨论;建立了灌溉供水会商制度,分阶段确定供水目标,减少了供水决策风险;在淠史杭网站上开通灌溉服务网,及时发布水源信息和供水动态,使灌区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根据水源状况,指导农民生产;领导班子深入灌区,实地调研农民用水情况;水管单位职工发扬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人跟水走,准确掌握田间灌溉情况;

  各级抗旱服务组织,始终活跃在抗旱第一线,抢修提水机械,指导农业灌溉。另一方面,加强合同收费,加快灌区水费收缴体制改革,确保供水工作收到实效。与各县签订供水合同,明确总局与各县供用水关系上的权利与义务。在直灌区探索多种形式的水费收缴体制。优质的服务加上卓有成效的水费收缴体制改革,极大提高了水费到位率,总局本级水费收入创历史新高。

  【帮困基金】2001年12月,淠史杭总局建立“帮困互助”基金,成立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制定出台《淠史杭总局“帮困互助”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实行会员制。基金救助类型含医疗类、灾祸类、教育类三种。2004年,经讨论、修改,制定出台《淠史杭总局“帮困”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及补充规定。2002年、2003年、2004年共组织三次职工捐款,另外,加上纪检输入8万余元及部分单位工会会费提取,基金共筹集314165元,目前会员869人。帮困基金实施以来,累计救助31人次,其中职工23人次,家属9人次。救助金额累计107777元,其中医疗类30例,教育类2例。

(审稿王成生撰稿范智)

 

  工业


  概述

  全年工业生产增长较快,企业改革扎实推进,招商引资成果显著,技改投入快速增长。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34.55亿元,同比增长20.9%,增速快于上年8.6个百分点,比年度目标高出8.9个百分点,是建市以来增速最快的年份;实现销售收入98.03亿元,同比增长28.9%,利税总额8.47亿元,同比增长37.3%,其中利润4.42亿,同比增长67.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1.55,同比提高15.46个百分点;全市累计完成更新改造

  投资13.0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3%,比年度目标提高10.3个百分点;全市完成技改新开工项目78个,全年工业投资累计完成23.35亿元,增长80.4%;全年完成47户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制任务,涉及职工8216人,盘活存量资产3.3亿元,吸引增量2.6亿元,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起数下降6.7%,死亡人数上升22.8%,工矿企业死亡人数未超出省控制指标。

  【国有工商企业改革】市属国有工业企业中主体工作已经完成。同时,手拖厂职工身份置换正在推进,市畜产公司也进入实质性破产程序,新佳公司改制方案已经职代会通过,华康粮油公司改革方案正在进一步论证中。

  【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一方面,围绕“568”计划提出的加快打造加工业制造基地、能源基地和冶金基地目标,组织企业对入选项目可行性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论证,督促企业加快实施步伐。如,六安华源纺织有限公司总投资2.5亿元年产3500吨差别化纤维和800万米高档服装面料项目已开工建设;上海华源长富药业六安液体制剂基地总投资2.2亿元年产5000万袋非PVC软袋输液和粉针项目已开工;长江精工工业园投资5000万元的轻钢结构项目建成投产;华润龙津公司2条36000瓶/小时纯生啤酒灌装线已开工建设;江汽六安分公司总投资7200万元汽车变速箱总成项目已完成投资2800万元,可形成新增1万套变速箱生产能力;华康饲料公司总投资8500万元饲料生产项目一期工程正在实施。另一方面,着力抓好市委、市政府3号文件确定的投资超千万元的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据统计,已实施投资超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2个,总投资2.95亿元,已完成投资15350万元,其中迎驾酒业金属制品、世林集团节能灯、星星工贸公司绗棉生产线等8个项目当年投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贸委对重点技改项目逐月进行调度,指导企业扎实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保证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同时,积极申报年度政策性扶持项目12个,总投资17054万元,帮助企业申报技术改造投资减免税优惠政策项目2个,可享受减免税220万元。

  【招商引资】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1号文件精神,及时制订全年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方案,继续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解决工业投入不足的首要办法,明确责任,形成“委领导分工负责、各科室具体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具体招商措施。首先,把新建工业招商引资项目摆上重要位置,围绕比较优势,组织了一批项目,有针对性进行招商。目前,六安华源纺织9800万元国债项目已到位资金5000万元,其中经贸委引资为2500万元。其次,围绕老企业的盘活、改造和升级,加大光华厂和华康公司两个资产重组项目的招商力度。其中,光华厂在与多家企业反复洽谈的基础上,最终以1200万元整体出售给浙江双龙集团。第三,加强对已引进项目的协调服务。认真做好市化肥厂、六安造纸厂、长江机床厂、淠河化肥厂出售和长江股份公司国有股减持资金按时到位工作,全年共到位收购资金7000万元。同时,还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努力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如建来化工公司投入技改600余万元;长江精工工业园实施总投资1.2亿元的轻型钢系列产品,2004年又投入2500万元。截止目前,经贸委牵头招商引资项目累计到位资金2.326亿元,其中2004年到位资金1.424亿元,是市政府下达年度任务的41倍。

  【经济运行监测和协调】针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调整和生产要素的供求状况,及时加强对关系到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能源、原材料、资金等生产要素和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波动较大的重要工业产品的监测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指导企业积极应对。如,按月调度30户骨干企业的运行态势,及时把握纺织、轻工、建材、机电、化肥等行业运行状况;加强对各县区和省市属重点企业2005年各项生产和经济效益指标、经济增长点、亏损50万元以上的企业情况进行摸底预测,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对全市20多家重点企业煤炭需求状况进行调查,积极向上反映,建议省、市有关部门实行平抑煤价、计划供应、协调运力等措施缓解企业压力,同时引导企业合理安排生产,组织供应,规避经营风险;积极应对夏季紧张的电力供需形势,经贸委与六安供电公司共同下发《2004年六安市夏季高峰用电负荷控制预案》,并及时召开县区政府、经贸部门和部分企业负责人参加的电力运行错峰避峰协调会,就全市工业企业调荷避峰有关事宜做出安排,最大限度减少因拉限电给社会和企业造成损失,确保安全、有序供电;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发出的《关于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的通知》要求,及时开展对禁止类和限制类项目的清理。同时,还按照“五小”类企业的范围和标准,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五小”企业的清查,开展了地条钢的清理整顿。

  【依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点牵头组织开展了成品油专项整治、食品专项整治、生猪定点屠宰和汽车市场专项整治。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共清查加油站320座,查出隐患20处,关闭加油点5家,停业整改5家。实施“放心肉”工程,清理332个定点屠宰场(点),进一步规范定点屠宰,打击滥屠宰行为。严厉打击食品生产加工中的不法行为,全市出动监督执法4528人次,出动车辆659台次,检查生产经营加工单位9342个,查获大量过期、“三无”、伪劣和不合格食品,其中奶粉2312公斤、饮料18320瓶,其它食品(包括劣质、霉变大米)4972.5公斤、食品添加剂157公斤,销毁假冒伪劣食品达1363.8公斤,依法取缔无卫生许可餐饮业单位87个和食品销售单位46个,限期整改567家,警告256家,行政罚款20万元;对汽车市场的专项整治共出动执法人员225人(次),出动车辆72台(次),检查市场8个,检查经营户152户,立案9起。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整治措施,市场经营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行业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安全生产】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年初对9个县区和市属及省部属40个重点企事业单位2003年目标管理进行了考评,制定了2004年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细则,并层层分解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分别与各县区、有关单位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继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分别开展了元旦、春节期间、“五一”黄金周、六月“安全生产月”、国庆期间的安全生产大检查,还开展了以道路交通、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和危化品为重点的九项安全专项整治,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通报的形式责令有关单位立即整改。

狠抓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重特大事故隐患的整改,省政府挂牌的叶集大别山竹木市场、六安军招市场和六安金商都等3处重大火灾隐患已基本整改完毕;市政府挂牌的皖西香料厂等7处重大隐患的整改也分别取得不同程度进展。严格依法行政,严肃责任追究制,认真实施《安全生产法》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依法行政,对发生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了查处。做好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等基础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了“5·13”全省安全生产警示日和6月份“全国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收到了较好效果。

  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工业经济总量不大,发展仍然不够快;二是部分行业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一些企业效益下滑;三是电力、煤炭等工业能源、原材料供需缺口较大,协调任务艰巨;四是企业改革后续工作任务具体,矛盾多,解决难度大;五是招商引资和企业融资更加困难,支撑性、牵动性强的大项目较少而且实施难度加大。

  【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和工业园区建设现场观摩检查】2004年7月份和12月份,市六大班子主要领导带领各县区和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对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和工业园区建设分别进行了2次现场观摩检查,这也是市六大班子连续3年来开展的第6次观摩检查。从观摩情况看,各县区招商引资项目和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工业园区建设明显加快,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工业布局有了较大改变,到2004年底,全市9个园区总规划面积70多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6.56亿元,基本达到“八通一平”,共有入园工业企业200多家,已建成投产企业70家。

  【“发展工业学霍山”巡回宣讲活动】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市工业化核心战略加快实施,2004年9月,市委、市政府决定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和市经贸委牵头组织霍山县报告团在全市巡回宣讲霍山经验,进一步掀起“发展工业学霍山”活动的新高潮。

  在宣讲过程中,霍山县委县政府、县直有关部门、有关企业分别从不同侧面宣讲该县在工业富县、企业改革、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发展外向型经济、壮大人才队伍、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形成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经验。通过宣讲活动,使各级、各部门和单位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生动,具体地感受到了工业富县战略的实施、招商引资和优化环境给霍山县带来的巨大变化,解析了霍山长期坚持不懈地实施“工业富县”战略的清晰思路和艰难历程,起到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全市再掀了“发展工业学霍山”的新高潮。

  【光华无线电仪器厂资产重组】光华无线电仪器厂隶属安徽省信息产业厅,2003年5月省政府决定将光华厂政策性破产项目交由六安市政府实施。2003年9月,市驻厂指导组多次与该厂主要负责人和职工代表协商沟通,耐心做好说服教育工作。通过不懈努力,2003年12月17日,该厂再次召开职代会,绝大多数职工代表同意通过破产方案,这为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铺平了道路。2004年初,经市经贸委与浙江双龙机械公司洽谈,并最终达成收购协议,光华厂以1200万元整体出售给浙江双龙机械有限公司。

  【长江股份国有股减持】2003年4月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六安手拖厂持有该公司的国有股减持90%,经市经委牵线和组织,长江股份与精工集团实现战略合作,出让给浙江精工集团,并在六安开发区兴建了长江精工工业园,新办了六安长江精工钢结构有限公司、长江精工紧固件有限公司和长江精工连接件有限公司。2004年,国有股减持已到位资金1.47亿元,占全部股权的98.2%,基本实现企业民营化目标。

(审稿黄朝香撰稿黄胜红)

 电力


  2004年全市全社会供电量21.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33%;其中购网电量20.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76%;完成综合线损率5.4%,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完成网电(含税)销售收入66515.51万元,同比增长19.39%;全年实现全口径售电均价为358.01元/千千瓦时,其中,实现网电均价388.94元/千千瓦时;当年电费回收上缴率100%,陈欠电费回收率20%;全员劳动生产率217136元/人·年,同比增长14%;连续两年被省地税局评为六安市A类纳税信誉等级单位。

  【安全生产管理】行政一把手为安全第一责任人,坚持以“三抓一保”为主线,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以安全基础工作为抓手,以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为突破口,以春、秋两季安全大检查以及迎峰度夏、度冬工作为契机,强化安全管理。全面推广危险点分析和控制措施工作,规范员工现场行业行为,力求实现“零违章”的最终目的。进一步规范“三措一案”编制、审核、执行程序,将安全关口前移。同时加大投入,全年共投入大修工程项目费用640万元,省控输变电设施大修费用6项、1530万元,省控10KV及以下配电设备大修费用34项、680万元,完成了技改工程项目计划486万元,完成率均为100%。完成110KV佛霍407线路、110KV响六193线路、六开195线路、110KV寿西198线路的技术改造,更换开关柜1台,闸刀20组、电流互感器10组,更换110KV主变一台、110KV寿西198线路的技术改造,更换开关柜1台,闸刀20组、电流互感器10组,更换110KV主变一台、主变保护2台,检修维护开关78台、刀闸199组,更换了春秋塘变、金寨变闭锁装置,完成各变电站消谐器及春秋塘变一次设备在线监测系统安装;完成6个变电站检修电源箱的改造,完成春秋塘等12个变电站输变电设备综合检修工作,完成公司程控交换机增容工程。实现220KV主网电压合格率、关口无功合格点均达到100%,综合供电电压合格率达到国一流供电企业的电能质量标准。供电综合电压合格率为98.48%,10KV及以上断路器共同437台,完好率为100%,110KV及以上线路完成率100%,可用系数99.75%,继电保护和电网自动装置校验完成率、正确动作率、线路高频保护投入率、母差保护投入率、自动装置投入率、故障录波装置正确录波率、电气设备预访性试验完成率等指标均为100%。

  截止2004年12月31日,连续安全生产1533天,跨年度实现了连续十五个百日安全无事故周期,全面实现了:1、无责任重大、特别重大事故;2、无电网瓦解事故和大面积停电事故;3、无人员责任的重大设备损坏事故;4、无火灾事故;5、无人身伤亡事故;6、无人身重伤事故等“六无”安全目标。

  【电力基础建设】夯实主网基础,逐步实现“一强三优”的战略目标,全年共完成主网投资2.0327亿元,相继建成投运220KV挥手变,110KV高塘变、110KV叶集变并顺利投运;完成35KV霍山—岳西严家电站输电线路建设,建成35KV城南(电厂)输变电工程,完成220KV霍邱输电项目选址和可研报告,完成110KV中心变地质勘探工作,完成220KV六安电厂—挥手变双回线初设工作。110KV霍山—张店变线路开工,已完成50%现浇基础施工。完成张店变、霍山变间隔土建工作。

  投入县城网建设建设改造资金7000余万元,改造35KV工程部分1863万元,改造10 KV及以下低压线路部分4281万元;改造(扩建)35 KV变电站6座,更换高耗变压器3台。创新管理,启动了农电“双百工程”(农电用户100%改造,农村居民用电100%同价),筹集资金,对44个乡、490个村、871个台区、144550户居民用户进行低压改造,为98个乡、680个村、1127个台区,168217户更换了电度表。

  【经营理念】面对日益严峻的缺电形势,公司紧紧围绕省公司提出的“需求侧管理,诚信服务管理,营销技术,供用电合同管理,电能计量管理”等管理课题,强化经营管理理念,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全面完成了省公司下达的资产经营指标。为确保全年,尤其是夏、冬两季用电高峰的安全可靠供电,制定了《六安电网错峰、避峰调荷预案》、《六安市用电客户错避峰负荷指标》,《紧急事故拉闸限电序位表》等,较早地以市政府的名义分别召开迎峰度夏新闻发布会和全市电力调荷错、避峰暨电力设施保护及用电形势专题工作会议,早宣传、早布置错峰、避峰调荷预案。同时积极推行分时电价政策,鼓励客户主动削峰填谷。按照“工业限电、商业让电、市政避电、居民节电”,“先错峰,后避峰,再限电,最后拉路”的原则,切实保证居民生活、重要负荷和大型政治活动用电。努力做到限电不拉电,受到群众的好评。行风评议在全市行业评比中名列前茅。在2004年省公司“迎峰度夏”工作评比中荣获全省第四的好成绩,市政府专文下发《嘉奖令》。

  强力线损管理,实行分线路、分电压等级、分台区考核线损。加强需求侧管理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六安供电公司电力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制度》,并纳入各单位目标管理和电力营销管理工作考核范围。大力推广安装预付费和分时电度表。加大电费催收力度,确保电费“月结月清”100%回收上缴。规范供用电合同管理,合同签订率100%。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反窃电突击稽查活动。推出打造“诚信安徽电力”活动、“诚信服务进万家”、“青年文明号信用建设示范行动”等,积极开展“阳光动力工程”。“95598”和配电抢修坚持24小时值班,做到反应快、抢修快、恢复送电快。并建立明察暗访和公示制度,不断打造“诚信为本、客户至上”的服务观念和诚信意识。

  【多元化产业】为打造明都品牌,增多多经产业市场竞争力,在做大、做强、做优主导产业的同时,不断拓展新项目和寻求新的经营领域。征购土地194亩。完成电力安装公司整合和物业公司社会化运作,合资组建了明都电力线缆有限公司,成立了六安明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加盟开发了明都花园超市咖啡店项目,明都宾馆的扩建运营,调度楼被评为“省级物业管理示范大厦”,承包了《皖西日报》的广告经营权等,建立了多元化的产业模式,形成了专业化与多元化并存的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