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好水”变经济“活水”——六安点“水”成“金”解锁生态富民密码
你或许见过淠河畔白鹭翩飞的生态画卷,但可曾想过,这碧波清流本身也能成为一笔“财富”?你或许知道庄稼离不开浇灌,但可曾听过,水权交易、节水贷能让“每滴水”都带着“身份证”去创造价值?在六安,守护绿水青山已不再是单纯的责任,更是一门关于如何点“水”成“金”的智慧学问。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提出20周年,让我们一同探寻六安水利的实践密码。
幸福河湖:铺就绿色发展底色
傍晚,淠河湿地公园草木葱茏,白鹭掠水而过,树荫筛下斑驳光影;西淠河畔的独山镇南焦湾村红露营公园里,市民休闲娱乐,尽享生态美景。从横排头到响洪甸,青山蜿蜒、河水清澈,大美西淠河的生机与活力尽收眼底。
“西淠河综合治理工程累计投入12.39亿元,打造出集防洪保安、水源保护、生态修复、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于一体的幸福河湖。”裕安区水利局河长制工作站负责人林纲介绍。作为淠河主要支流,西淠河曾孕育了红色革命火种,如今已是安徽省幸福河湖建设的典范。听山歌、观水景、闻茶香,西淠河“颜值”提升的同时,经济“价值”也持续释放——年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直接贡献经济效益上亿元。沿岸散落的美丽景点,既激活了城乡之美,更点亮了六安人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市水利局坚决落实中央及省水利工作部署,大力弘扬淠史杭战天斗地精神,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啃下河湖治理的‘硬骨头’,以淠河为代表的河流实现‘颜值’‘气质’双提升。”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袁绪汉介绍,我市坚持规划引领、高位推进,开展全流域系统治理:市级财政落实3000万元专项资金,编制淠河等重点流域水利综合规划及六安市水网建设规划,压茬推进主要支流、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前期工作,多渠道争取资金保障项目落地;结合中小河流治理,通过清淤疏浚、生态护坡、水系绿化、游园造景等综合措施,将淠河打造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动脉”。
同时,六安以“河安湖晏、水清鱼跃、岸绿景美、宜居宜业、人水和谐”为目标,打出幸福河湖建设“组合拳”:强化系统治理与生态修复,加大资金投入提升管护能力;挖掘水文化内涵,推动水利工程与红色文化、体育赛事等深度融合;推进“清四乱”常态化,开展水域岸线整治,清退多家侵占河道管理范围的企业;每年投入约1500万元用于淠河日常管护,创新“行政执法+湿地管理+河区专管+物业保洁”模式,实现主城区水域岸线精细化管护。如今,淠河——这座城市的母亲河,已焕发新姿,成为安澜、生态、绿色、文化交织的幸福河。
碧水有声、蜿蜒欢歌,一条条美丽河流,不仅是“以水兴城、以水惠民”的生动写照,更是“两山”理念在皖西大地结出的璀璨成果。
水经济崛起:激发“绿水”经济价值
今年夏季,金安区东桥镇何山村的冯郢渡槽清水潺潺——这条沉寂近三十年的水利设施,重新焕发生机,村党支部书记李绪国走在田埂上,满面笑容,“往年高温天,村里早就闹水荒。如今智慧灌区建成,用水再也不愁。”
曾经受缺水困扰的何山村,如今是金安区深化农业水价水权综合改革的先行示范区:建成从水源到田间的高标准灌排体系,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节水率提升20%以上;引入信息化手段打造智慧灌区,精准计量、智能管控成为现实。水脉畅通,“金色何山”从愿景走向现实。
2024年,金安区成为水利部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用水权改革“双试点”县区,也是安徽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一场关乎农业命脉与乡村振兴的变革就此展开。如今,淠河水带着“身份证”穿越大别山,手机遥控灌溉系统成了田间“新农具”,“沉睡水”转化为流动资产,“水改革”正悄然改变着每一滴水、每一寸土地与每一位农民的生活。
六安河流水系发达、水网密集,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达89.11亿立方米,是合肥、淮南等地的“大水缸”。为将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我市扎实推进水价水权改革、合同节水管理、节水贷、取水贷等工作,引导金融与社会资本投入水资源管理领域,让“绿水青山”中的生态资源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为生态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注入动力。
我市还拓展水权交易形式,主动为交易双方“牵线搭桥”。自2020年完成全省首宗水权交易以来,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水权交易140宗,交易水量4208万立方米,交易金额273万元,多维度推动优质水资源变现。
小流域治理:走出生态与经济双赢路
金寨县高湾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区内,古树参天,村容整洁,溪流清澈,梯田如画——这里不仅生态优美,更蕴藏着发展的喜悦。
2024年12月27日,安徽省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在此落地并完成资金支付:高湾小流域9.95万吨碳汇量以81元/吨的价格成交,总价达805.89万元,创下全国水土保持碳汇项目成交总价最大、单价最高的纪录。“碳汇”一时间成了村里的热词。
“电话接个不停,好多人来打听碳汇交易是怎么回事!”高湾村村民付启胜亲眼见证了家乡的变化,“以前只在网上听说‘卖空气’,没想到真发生在自己身上!”他回忆,过去村里山高坡陡、降雨量大,耕地少却开发强度大,生态脆弱,是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从2009年10月起,高湾小流域陆续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累计投入654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87平方公里。通过坡改梯、营造水土保持经济林等措施,项目区植被覆盖率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实现了治山治水、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多赢。如今,该小流域水土保持率达81.63%,水土流失面积与强度“双下降”,也孕育出更多碳汇量。村民们把山林看得更重了——因为这里的好空气已被“明码标价”,青山不仅有“高颜值”,还有了“高附加值”。
同样因小流域治理焕发新生的还有霍山县。该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恪守“污染不进霍山”底线,大力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网上卖货”逐渐成为群众致富新路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饭碗”。近年来,我市累计投资3.75亿元,实施36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十四五”期间,累计减少水土流失面积612.24平方公里。
水的故事奔流不息,“两山”实践步履不停。六安以水为墨,在皖西大地上书写着坚韧奋斗的时代篇章,绘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江河奔涌,向前不歇。(记者 宋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