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公平性看幼儿教育
近年来,关于教育公平性,中国教育模式和中国的高考制度总是被人们反复念叨、争论和批评。建国六十多年来,中国的教育和人才选拔制度是在不断改革中发展起来的,使中国的教育体制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同时兼拿并融古今中外优良教育精神和治学理念,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然而最近在媒体上披露的一个消息再次引发人们对教育公平性的讨论:中国高等院校的女生比例,从1958年的23%增长到2011年的51.4%。据说个别学校已经超过60%,结果这些学校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限制女生,如提高女生的录取分数线,限制女生报考专业等。但这些措施同样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甚至有人批评是性别歧视。
高校女生比例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国家政策的因素等。但在同等条件下,目前的教育模式和高等院校招考制度,特别是高考以及中学、小学等的考试模式更适合女生——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由此引出一个让人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大学教育或者优质的高等教育可能更多地倾向女生,使女生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远大于男生。若干年后,这个社会就是女博士、女硕士和男高中生、男本科生、男大专生组成的世界。但是,毋庸讳言,同等数量的受过高等教育者,男生今后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可能会有人认为这是教育的一种浪费,也是另一层面的教育不公。他们或许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种看法:一个高考成绩六百七十分的女生可以进清华北大这样的一流名校,但是,只有六百三十分的一个男生恐怕只能考进一个普通的一本学校。但是,他们今后成为栋梁之才的可能性男生更大——试想,这样的考试制度和录取方式对男生是否公平呢?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归根结底,还是教育和选拔人才制度,具体地说就是现行的教育教学制度并不是一种十分科学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
试想,如果从幼儿园就开始按男女生性别、孩子的天性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实施分门别类的教育模式,并将其一直延续到初中、高中阶段的教育,会出现怎样的一种教育结果——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并没有考虑到,性别不同在接受教育,接受知识,能力培养,智力开发等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异。
以幼儿教育为例,由于我国的幼教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先进的幼教理念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由于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幼教方面也存在明显差距。但是尽管如此,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幼儿教育模式如出一辙。不管男孩女孩,不论兴趣爱好,也不问性格智力,教学时,总是唱相同的歌,跳相同的舞蹈,做相同的游戏,玩同样的玩具。上课时,一律小手背在身后,昂首挺胸,两眼盯着老师,认真听课。而孩子们愿不愿意学习,老师讲的又能接受多少,没有多少人关注;不同性别的孩子在接受知识方面有什么样的不同需求,他们是怎样一种心理状态,也没有人去认真研究。可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尽管孩子们年龄小,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能很好地表达心里的愿望,但从他们的眼神,他们的表情,或者他们的肢体语言总会流露出他们想要表达的心迹。
作为教育者,幼儿老师,或其他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地研读孩子。研究他们的行为、心理和心智的成长,为他们策划出不同性别、不同兴趣、不同性格的培养机制,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模式。
幼儿教育应以充分展示其天性、引导其兴趣、发现其某方面的天赋为主导,并因势利导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幼儿教育模式可以不拘一格。凡是有利于孩子心身成长的方式方法都可以尝试。可以打破目前的这种分为大中小班级的教学形式,也不要像小学生那样循规蹈矩的上课下课。可以设各种兴趣班,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无论学习什么知识,不必强求一定要达到某种程度。如男孩喜欢“动”,那就在“动”的方面设置相应的课程;女孩喜欢静,那就在“静”方面下工夫,研究出适合女孩的教学课程。孩子们甚至可以选择什么都不学,但只要他们是快乐的,健康的。幼儿教育可以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模式,甚至可以借鉴中国古代教书育人优秀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如果以上的幼儿教育设想能够得以实施,并将这种模式延续到中小学、甚至大学的学习,那么中国的孩子是不是个个都能够实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宏伟大志呢?
陈欣 (市区阳光幼儿园中一班老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