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五期>杏苑走笔

清明随想

物理组    孙杰

  “清明时节雨纷纷” ,即将到来的清明节已经被纳入我国的法定假日,这为更多的人在清明时节踏青扫墓、寄托哀思提供了便利。当我们用各自的方式祭奠逝者时,不妨思索一下“死亡”这一人类绕不开的永恒哲学命题。
  有生便有死,死亡也是生命的常态。人的天性是乐生而惧死。但自然的法则是人人都是向死而生,死是人生的大限,无人可以逃脱。我们该怎样看待死亡,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往圣先贤已经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回答。
  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句话虽未直接提到死亡,但揭示了这样的事实:在时光流逝中,多少人无而有,多少人生而死,人类生命历史的长河正是在无数生命个体的生死轮回中向前流淌,历亿万斯年而生生不息。 苏轼便直截了当地说,生命个体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活着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去世前不久,还为自己写过一篇《自祭文》,其中把死说成是“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表现出了他对死亡极度的超脱与豁达。虽然生命的消逝让人哀痛,但也要看到死亡本是生物世界自身的新陈代谢,它的积极意义是死者为生者让度出生存空间,同时死亡的个体作为自然界生命延续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永生。
  弘一法师临终前以真挚的情感写下了四字绝笔:悲欣交集。我猜度:所悲者,应是死后再不能眼观春花秋月,身沐丽日和风,享受人间的亲情、友情、爱情……所欣者,或是可以从此脱离世间诸般苦,瞬间斩断万千烦恼丝。
  庄子也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意思是自然赋予我们一个人形的生命,活着,就会使我们的生活劳累,老了,还要安养一下;死了,就一切都安息了。
  司马迁则从人生的价值上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曾被毛泽东主席在著名的“老三篇”文章中引用过,一度曾在神州大地上广为流传,并让我们深深思索: 死既终不可免,活在当下的我们又该活出怎样一个更有价值的人生?
  清明将至,正是雨纷纷的时节,当我们体察了生与死的自然之道后,我想:我们祭奠已逝者的最好方式莫过于珍爱生命,并认真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如果我们都能像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得那样:“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那也许就可以死时无憾了吧。

(徐礼诚老师校对)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2-08-08 09:37:22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