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三十七期>教研阵地

把题目讲清楚,让数学更明白

河西校区数学组   蔡仁军

 

讲题是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也是常规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教师的每节课都离不开讲题。题目选择的是否合理,讲解的是否透彻,也决定了学生对数学理解成度。一堂好的习题课可以让学生知识理解得到加深,思维得到发展,但是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讲题时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下面笔者将结合平时听课上课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谈一谈如何把题目讲清楚。

1.只讲套路,不讲思想

例1 已知函数对任意的均满足,求.

本题是求函数的解析式中常见的一道习题,在初次的教学中,学生刚拿到本题可能会手足无措,不知何从下手。教师便开始开始大显神威,将替换成,利用解方程组法得到答案,并宣称以后遇到此类问题均采可用这种套路,学生一边感慨于方法的巧妙,另一边有陷入对自己不够聪明的自责之中。教师的这种讲法错失了一个提升学生思维的大好时机,本题可以由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可设计如下几个问题层层递进:

(1)求,;

(2)求;

(3)求。

通过这几个问题学生会发现解方程组法并不是帽子里蹦出的兔子,学生也会体会到独自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学生体会到特殊化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捷径,而是找到解决一般化问题的要钥匙。再比如下面这道数列中经典的例题:

例2 已知数列满足,且

=3,求.

这是累乘法中的一道常见问题,教师在介绍完累乘法的套路后,学生拿这道题来练手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但却浪费了这道题目更重要的价值——整体思想在数列中的应用,将左右两边同乘得到,得到一个新的数列常数列,进而可以求出。

数学中的习题大多都有套路,讲题的过程中也必然需要讲解一些重要题型的套路,但是如果教师拿到题目就直接将套路强行的灌输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长期下去学生会觉得数学很玄学。教师在讲题的过程中应该讲套路背后蕴藏了哪些思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套路,掌握套路。

2.只就题论题,不变式深入

变式是指通过变换题目中的条件或结论,改变问题的表达形式或内容,对问题的推广等形式展开设计。通过这些与原题形似的变式题可以让学生触碰到问题的本质,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问题。在平时的习题教学中,教师要思考题目考察的背景是什么,要提升学生哪方面的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把题目讲完,把试卷讲完等在量方面的追求,而是要多对题目做变式,让题目的质提上去。

例3 若,求的范围.

作为基本不等式中的常见问题,本题可以让学生能让学生快速的掌握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方法,但如果仅限于此就会失去本题的潜在价值,我们可以对本题加以变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体会基本不等式中的“一正、二定、三相等”的含义。

变式1:若,,求的范围.

教师可以在求完的范围后给出的下面求法:又因为已经求出,所以,让学生讨论,找出错误原因,加强学生对何时取等号的理解。

变式2:,,求的范围.

通过该变式,学生可以体会基本不等式使用的局限性,条件限制较多,技巧性较强,并不是解决不等式问题的通性通法,而函数才是解决范围问题的康庄大道,上述三个问题全可以用函数的思想解决。通过这两个变式相信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肯定更加深入。

向量数量积中有,利用其为背景设计如下例题和变式,让学生认识向量数量积与和差间的转化。

例4 如图1,在单位圆O中,弦AB的长度为,求的值.

3cd24712737744beb449683ae8270997.Png   7df490ed6fbe454cb92c7585823fbdb0.Png

图1               图2

c936fcb95c3d4144a5262feeaad1c5ba.Png

      图3

 

变式1:如图2,C为单位圆上O上的动点,弦AB的长度为,求的取值范围.

变式2:已知是单位圆的内接三角形,求的取值范围.

变式3:如图3,AB是单位圆O的一条弦,若,求当取最小时的值.

教师在选题与讲题上要精选、精讲,要关注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要在问题的“变”中揭示数学最本质的最核心的概念与思想方法,既强调数学的结构特征,又揭示不同结构特征带来的解题策略选择的一致性与多样性,教师要调控好“变”的质和量,让课堂高效生动。

3 .大包大榄,忽视学生

新课标的课堂观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在新的课堂理念下,教师不能向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那样一堂课下来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要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过程,强调理解性学习,促使学生积极展开紧张的智力活动,训练思维,提高能力,教师在讲题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忽视学生的情况。

3.1 忽视学生的解题思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要有“儿童视角”,在讲题时教师有没有关注学生的解题心理,学生解题的策略是什么?为什么没有坚持下去?学生遇到的障碍是什么?教师要在心理上完成身份转换,不能一味地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讲解问题,要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帮助学生突破思维中的障碍,笔者就曾遇到下面的情况。

例5 若时,证明。

课前备课时我准备了两种方法,

方法一:构造函数,然后利用二次求导证明,进而原不等式得证;

方法二:数形结合,移项得,问题转化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恒在曲线的下方,也较为快捷的解题方法。

我备课前也考虑参变分离的方法,但是分离后求导较为复杂,所以也没有多做考虑,课堂上前两种方法讲的也比较顺利,但是有学生突然举手问:“老师我用分析法证明,可以参数分离到,由于,只要能证明右式大于零即可,但是对右边函数求完导就不知如何处理了。”其他同学也纷纷表示有同样的疑惑,本来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灵活处理一下——放到课下处理,但是如果能够解决这个挑战,解决了这个学生的解题障碍对学生隐形教育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我准备将自己一军。接着学生的思路,令,则

由于分子的正负不好判断,故令,则,由基本不等式可知,所以单调递增,由可知必存在一个,使得且取到最小值,将进行替换可得,但是在这个区间内并不是恒大于零的,问题无法进行下去了。

师:问题无法进行下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1:的范围太大了。

生2:如果将左端点1变大到一个数m,使得且能使即可。

师:请同学们按照这两位同学的思路尝试一下看能否找到这个m。

五分钟后……

生3:我找到了时,,

话音刚落,同学们爆发了热烈的掌声。

这样的课堂意外是一种重要的课堂资源,如果教师善于利用这样的资源,那么这样的课堂不仅能够促进思维的成长,更能锻炼学生的不屈不挠的品质,这其中的关键便在于教师是否有“儿童视角”是否关注学生。教师要转变课堂观念,保留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把成功留给学生,教师稍加引导,让学生作为主角展示自己。

3.2 忽视让学生参与到解题活动中

在讲题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题讲过多次,但是下次学生依旧错误的情况,主要的原因就是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比如我们经常头疼概率题(应用题)怎么讲,我们带着学生分析题目,学生会感到很简单,但是一到考试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们让学生参与的太少了,其实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读完题目之后,不看原题,用自己的语言把题目重述一遍,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自然的对题目的条件理解更加深刻,也就更容易将问题抽象成数学语言。再比如在立体几何中,很多例子和模型都是教师和盘托出,立体几何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直观想象力,如果让学生自己拿笔做为直线,纸作为面,动一动,转一转,想一想,在一次次动手操作中学生会渐渐培养起空间直观想象能力,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左右,只要教师加以引导,效果自然事半功倍。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解题过程中,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比被动的接受印象会更加深刻,得到的思想方法也会有更强的迁移能力。

总而言之,讲题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升能力,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弄懂问题,教师要在讲题的过程中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疑难和困惑,并不断的调整自己讲题教学中的不足,努力让自己的课堂能够开阔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谢尚志.关于高中数学习题教学中变式设计的思考[J].数学通讯,2016(9)

[2]叶洪康.数学课堂 因“变”的美妙而陶醉[J].福建中学数学2013,(3)

 

(祝志好老师  编校)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20-12-15 16:36:24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