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十期>杏苑走笔

古代诗人咏稼穑艰难

退休教师  赵葆德

  春种,夏耘,秋收,冬藏,这是古人对一年四季农事最简洁的概述,也反映了人们所食五谷杂粮从播种、生长、收获到储藏的前后过程。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可谓收获之多。然而谁能知道从种到收,农民要经过多少道程序?谁又能体会到这其中农民要流出多少辛劳的汗水?其实,古代许多诗人非常关注农事,从不同角度咏叹稼穑的艰难,留下了诸多名篇佳句。这些诗文读后引人深思,让人认识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做到爱惜粮食,牢记粮食是“宝中之宝”,并尊重农民的劳动。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农事大忙季节的起始。宋诗“春催农工动阡陌,耕犁纷纭牛背血,种莳已遍复耕籽,久晴渴雨车声发”(赵汝鐩《耕织叹》)只四句就概述了春初从耕田、犁地到下种、移秧、除草、培土,甚至还要车水的一系列农家活计。这些农事一桩接一桩,足使人感到紧张、繁忙、辛苦。而春夏之交又是忙中最忙的季节。从“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蚕又种田”(宋•翁卷《乡村四月》)“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直至“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可见无论白天夜晚,男女老幼时时皆忙,人人皆忙,可谓辛苦至极。
  “民以食为天”,五谷杂粮之中小麦、水稻为主要农作物。古代诗人以大量的特写镜头、令人难忘的细节刻画,分别描绘了小麦的除草、收割、打麦和水稻的插秧、打场、碾米等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和劳作者或旁观者的心理感受,让人感叹稻麦收获之不易。难怪李绅、戴复古分别对夏日除草、水田劳作的艰辛发出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大热》五首)的感叹。尽管两者一旱一水,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确实发人深思。
  就旱粮小麦而言,诗人张舜民诗中有“四月太阳出东北,才离海峤麦尚青,转到天心麦已熟”的描述。俗云:“麦熟三晌”,说明麦收时间的紧迫,抓紧收割十分必要。但收割还须赶上天时,“鶡旦催人夜不眠,竹鸡叫雨云如墨。大妇腰镰出,小妇具筐逐”。麦熟之时天气变化也快,连妇女也得抓紧参加“双抢”(抢割、抢收),否则到手粮食会遭雨淋。即使天气晴好,也一样忙碌。“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岗。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描绘了烈日下男女老幼各有不同分工的收割场面和心理感受。麦子收割后不能只堆在那里不问,还要抢天时抓紧打场脱粒。“打麦打麦,彭彭魄魄,声在山南应山北”(张舜民《打麦》)连枷的打麦之声仿佛就在眼前耳边,劳动的紧张艰辛是不言而喻的。
  麦子尚如此,水稻又如何呢?水稻从选种后的泡稻、播种、育秧、拔秧到插秧,一环连一环,农民非常繁忙。尤其是插秧,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杨万里《插秧歌》),诗人从雨具和雨势上落笔,并以白描、比喻之法描绘大雨中插秧场面:男女全副武装就像上战场打仗一样紧张激烈。另一位诗人苏轼也在《秧马歌》中用同样手法描绘插秧动作和腰酸腿疼的感受来表现农民劳动的艰辛。其诗曰:“腰如箜篌首啄鸡,筋烦骨殆声酸嘶”。只有前头工作做好了,尔后才有“绿波春浪满前坡,极目连云罢亚(bà yà,稻子的别称)肥”(唐•韦庄《稻田》)的良好长势,才会出现令人喜悦的“稻花香里说丰年”“紫穗袭人香”的丰收景象。农民不仅盼望丰收,其后还要忙于打场脱粒。“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它反映了农民经过大半年辛勤劳动才有丰收的场景,才有丰收的喜悦。
  不过稻子还要经过加工,才能成为大米。说到稻子的加工,农民不仅白天忙,夜里也忙,“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并且把稻粒加工到“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皮日休《橡媪叹》)的诱人程度才算满意。
  总之,五谷杂粮,尤其是人们生活中的主粮小麦、稻米,从下种到收获的过程,无不让诗人由衷地感叹“人间辛苦是三农”(宋•王炎《南柯子》)“瞰于野,惟稼穑艰难是知”(刘禹锡《武陵北亭记》)。反之,对那些“稼穑艰难总不知,三皇五帝为何物”的纨绔子弟则是极大的讽刺。
  笔者以为,今天社会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五谷杂粮也大幅增产了。但是五谷杂粮来之不易仍是事实,其道理未变。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增加,我国每年仍要大量进口稻米,另一方面浪费粮食现象仍然惊人。因此厉行节约,爱惜粮食,尊重农民劳动成果,是天经地义之事。当今提倡的不剩饭、不剩菜的“光盘”行动从我做起,仍然是我国每个公民的天职。至于青年学生就不用说了,须知:浪费粮食乃是极大的犯罪。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3-07-25 09:51:51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