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19) 朱唱
高中古文的开端,源自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这篇古文用简短精炼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时期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没有冷兵器,没有血溅沙场,没有人们的悲鸣哭泣声,有的只是秦军和晋军轰隆隆的战车撤退声和郑国宫殿传来的一声声如释重负的感慨声。这一切,全都是因为他——烛之武。烛之武用他那巧若弹簧的舌头、伶俐的口齿和才思敏捷的头脑巧妙地化解了郑国的一场灭顶之灾!
原本,烛之武这个名字是基本不会出现在郑王耳边和脑海中。烛之武自己也明白这一点,因为他只是一个管马的小官,根本不配到殿中去与群臣帝王讨论国家大事。但他仍然期待着,期待着自己被郑王传召,期待着自己的想法能够表达出来,期待着自己能够为自己的王和国献计献策,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可是,这仅仅是期待而已,这些期待都像凋谢的花一样,落了空。烛之武在青年时期满怀大志来到郑国宫殿,他希望君王能够赏识他,重用他,采纳自己的建议。让他失望的是,他从壮年一直等到风烛残年,他,也没有受到重用。即使他在不断地补充知识,不断地向身边的人询问国家大事。
所以他恨,恨郑王的昏庸、无能,恨缺少推荐贤能的伯乐。在面对郑王时,说出“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样的话。但他同时又爱,他爱这片他一直生活的土地,他爱这里的一切。在他的心中,爱大于恨,所以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爱。他不希望郑国被灭亡,他还想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下去,所以他将他这几十年的智慧积蓄毫无保留地迸发出来。他爱郑国,所以他临危受命,“夜缒而出”,面对秦伯临危不惧,发挥自己应有的才能,免去郑国头上的一顶可以令郑国粉身碎骨的重锤。
这篇文章中,郑王,是一个不能任人唯贤的君王。他不能任人唯贤,致使像烛之武之类的人才大量流失;他不能任人唯贤,致使郑国不能够富国强兵,一直是个小国家;他不能任人唯贤,致使郑国一次次面临着被灭国的危险。国家的强大取决于君王的贤明。如果一个君王昏庸无能,那么即使有再多的贤臣和再强大的国力,最终这个国家仍然会被消灭掉,纣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郑王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着君主的贤能的,比如说他善于纳谏。国难当头,当佚之狐向他提出找烛之武能够解决问题时,他毫不犹豫,立马“公从之”,去找烛之武商谈。他也不希望去当一个失败的君主。让“自己国家因自己无能被灭”这个污点永远背负在自己身上,留给后辈去指指点点。
这场战争中还隐藏着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是郑国大夫,他完全可以毛遂自荐。但他并没有,他推荐的是烛之武。第一,他相信烛之武比他还有能力去说服秦王。毕竟,这可是一件关系郑国存亡的大事,谁都不敢轻易去答应。第二,万一烛之武成功说服秦王,不仅他也能够受到赏赐,而且还能落个“伯乐”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