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十六期>教研阵地

精巧设问,优化高中政治课教学

——以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教学为例

皖西中学 姚丽

 

美国教育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深化,还能促使教师了解学生,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最好的学习诱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巧妙地组织适当的问题,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与认知内驱力,调动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摆脱接受知识时思维的滞涩与定势,在探究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多老师都意识到提问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设问却存在着不少误区:

  误区一:问题过多,为问而问。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部分教师由传统的“满堂灌”走向另一个极端“满堂问”。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和体现师生互动,有些教师刻意制造出不是问题的问题或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例如,在教学《经济生活》有关“外汇”的知识时,提问总是围绕“是什么”“是不是”进行,如:什么是外汇?汇率是什么?汇率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此机械的问题,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活学生的思维,相反会导致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倦怠。

  误区二:问题缺乏层次性,难易失衡。问题太简单或太难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太简单的问题,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不感兴趣;太难的问题,就如同小孩子摘苹果一样,树上的苹果很高,孩子即使跳得再高,离目标也还是很远,那么他就可能会对苹果失去信心。例如,在教学《经济生活》“影响价格的因素”时,问“同一种商品的价格是不是一成不变的?”问题就过于简单了,学生不假思索就能答出;而又问“什么决定商品的价值?”“你能说出价值规律是什么吗?”这样的问题又显得过难,学生有点摸不着头脑。

  误区三:提问带有随意性,缺乏启发性。想到哪讲到哪,讲到哪问到哪,不考虑问题与课本有无关联,缺乏精心设计,更无从谈起启发性了。例如在教学《经济生活》“消费及其类型”时,我听过有位教师提问就信手拈来,问了许多与课堂内容无关或难以回答的的问题,如:贷款消费需要办哪些手续?你能现在计算出自己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吗?等等类似问题。这样的问题目的不明,会让学生丧失方向,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和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预设得不好,就形同虚设,有时还适得其反;问题预设得好也不等于在课堂中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这还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和艺术,鉴于设问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的独特且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如何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巧妙地设问谈一点自己的感想:

  一、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堂教学提问要讲究艺术,上一节课,可以提出许多问题,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是有利于教学的。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应只追求数量,而更应注重质量,要给学生有足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最好能为一节课设计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如我在复习《经济生活》“影响价格的因素”时,用“两个事例,四种金属”引发学生思考,一则事例是当今世界奥运会的“冠亚季军”分别荣获“金银铜牌”,另一则事例是在一百多年前,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每次宴请宾客时,宾客用的都是银碗,唯有他一人用铝碗。由这两则事例,我提了三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的铝碗为什么比银碗贵?”“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铝的价格?”“铝的价格最终又由什么决定?”通过对三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们知道了供求影响价格,又深刻理解了价值决定价格以及社会劳动生产率等相关知识,最终总结归纳出价值规律的内容。这样的设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

  二、在学生“最近发展区”提问

  教师所提问题要符合高中生正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实际情况,既不能简单地让全体学生回答是或否,也不能让学生都抓耳挠腮、无从回答,要遵循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原则,即所提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使学生思维处于“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状态,通过积极探究,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跳一跳,能够得着苹果。”如在教学《经济生活》的“国家财政”一课时,我就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这一问题进行讲解时,把整个社会的财富比作一块大蛋糕,并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大蛋糕,基于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们很容易地把蛋糕分成了三份:国家、个人和企业,在此基础上,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想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方法?第一种方法很多同学都能想到,我听到下面很多学生说把蛋糕做大,的确,这是一个极好的方法,即国家经济发展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但想到这个方法之后,很多同学就不再做声了,也有个别同学在继续思考,但未能说出具体措施,于是我进一步提示:假设现在蛋糕就这么大,短期内无法做大蛋糕,你还能想出什么措施会影响到财政收入吗?在我提示下,很多同学积极思考,很快找到另一种方法——分配政策。在“最近发展区”设问,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知识的跨度也不大,能够激发学生不断求索的心理,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注重生成,突出问题设计的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教师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例如我在教学《经济生活》中“外汇”有关知识时,启发学生思考“外汇是不是外币?”“汇率是波动的,那么人民币升值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又如在分析“价值决定价格”这一知识时,我设置问题“假设你是老板,你希望你厂员工的劳动时间高于还是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思考引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再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针对习主席在全社会倡导的“光盘”行动,就现代人就餐“打包”这一现象,思考“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有没有过时?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学生充分思考的课堂是最有效的课堂。思考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和认知冲突,提出疑问,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经过思维碰撞,追根问底,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政治教师把所要解决的问题,给学生设置悬念,由“真思考”引发出的一种持久的、强大的教学吸引力,不正是政治课的魅力所在吗?不断提高政治课堂学生思维的参与度是每一个政治教师不懈的追求。

  “问”虽无定法,但必须要有法,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有效的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问题也透析了一种教学理念,反映出一种教学策略,还体现着一种智慧。教师只有掌握适当的提问方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导向性,让学生逐步体会到高中政治课带来的无限幸福感,进而把对政治课的学习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方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益。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5-04-02 16:07:47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