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六期>教研阵地

浅谈中国人口

地理组   陈云丰

  全国人大代表原北大校长纪宝成在今年“两会”期间再次就如何解决中国人口结构严重失衡问题提出“提倡生一个,允许生两个,不许生三个”的建议。人口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国通过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促使人口再生产类型快速转入现代型,为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是,今天人们为什么会对人口问题又提出新的看法?
  一、人口发展史
  世界人口在工业革命之前增长十分缓慢。到1830年人口达10亿、1930年达20亿、1960年达30亿、1974年达40亿、1988年达50亿、2000年达60亿。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已达到70亿。很明显这时的世界人口倍增长的速度在加快。从10亿增长到20亿人口用了100年的时间,从20亿增长到40亿人口仅用了44年。
  有学者估计,中国在旧石器晚期,人口可能达到100万。据记载,夏禹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全国人口约为1355万人,约占世界人口的1/5。之后的几千年里,我国人口起伏徘徊增长缓慢。一直到“康乾盛世”以后,中国人口才迅速增长。大约1648年前后,人口约为5000万。大约1704年,人口突破1亿大关。到了1760年,中国人口突破了2亿。到1800年,人口达到3亿。大约1934年,中国人口突破4亿。1851年后,由于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捻军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人口大量减少,1864年曾减少到2.7亿,直到1894年才恢复到4亿。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大陆总人口约为5.4亿。
  新中国成立后,共进行六次人口普查。

  二、人口再生产
  人口再生产是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使人口总体不断地延续下去的过程。人口再生产快慢主要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的。我们往往把人口再生产类型分为四种,如下表和图:

  从图表中不难看出,人口增长最快的阶段处在传统型和过渡型,这两个时期为人口扩张期。从1800-1914年,欧洲人口由1.9亿增长到4.6亿;同期美国人口从500万增长到约1亿人。这个阶段人口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引起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死亡率不断下降,人们的寿命不断延长,我国人口快速增加。从新中国成立的5.4亿人口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达10亿多人口。短短的33年时间里,人口增加了4.6亿。巨大的人口压力促使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三、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就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旨在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由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它是为了减轻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而制定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年,中国人口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突出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使中国少生了近4亿人,使总人口达到13亿延迟了4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也使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了4年。中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在20世纪唯一达到低生育水平的国家,并将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提早半个世纪实现人口零增长,对世界人口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止,减缓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40年左右的人口抚养比(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之比)相对较低的黄金时期,增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人口素质得到极大提高。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人口是典型的高出生、高死亡模式,人口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都非常高。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的飞速发展及政府对文化教育和健康方面的巨大投资迅速改变了上述状况,营养和健康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人口受教育水平迅速提高。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跨跃,人口优势顺利地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和经济增长的动力。
  我国人口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随之也产生了人口老龄化、性别比偏高、流动迁移人口过大等一系列问题。目前我国人口形势更加复杂,人口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必须认真思考新的人口政策,防止出现人口的大起大落,对构建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四、目前倍受关注的几个人口问题
  1.人口红利
  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人口红利”不意味着经济必然增长,但经济增长一旦步入快车道, “人口红利” 则势必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剂。中国近几十年来,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的“奇迹”,很多人认为“人口红利”的影响至关重要。“人口红利”对应的是“人口负债”,因为“人口红利”后期,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大,这部分比重大的人口若干年后老龄化,社会负担变重,就成了“人口负债”了。
  2.人口老龄化
  上海市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地区,预计20后,上海老龄人口将达到高峰,届时老龄人口可能达到500万,相当于新加坡的人口。根据社科院预测,2005-201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每年净增10万人左右;2010-2020年,平均每年净增17万人左右。第六次人口普查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随着老龄化越来越明显,社会负担越来越重,“人口红利”也随之消失,“未富先老”的社会问题必然凸现出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未来10年中国18-22岁的人口将减少4000万,而在20-40岁之间,中国人口更是减少1亿-3亿。据预测,未来劳力缺口达到1亿以上,“民工荒”“黑工潮”等将成为社会普遍现象。中国未来可能接纳大规模的移民潮,成为除美国之外,容纳全球性移民最多的国家。
  3.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它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发表了《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以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为13.7亿为基数,约有16.8%的增长空间。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多数学者认为在100亿左右,以现在全球约70亿人口为基数,约有42.9%的增长空间。
  五、我国人口的几点思考
  1.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夏禹时期,全国人口为1355万人,约占世界人口的1/5;二战后,世界人口约22亿~25亿人,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大陆总人口约为5.4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5多。现在,世界人口已达到70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已不到1/5。
  2.我国共56个民族,汉族是是主体。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对少数民族也提倡,但是具体要求要宽松的多。所以计划生育实施约30年以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明显快于汉族,从1953年占全国人口6.1%,到1990的8.04%,2000年的8.41%,2010年的8.4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第六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3.人口变化犹如河流径流的变化。河流源头降雨,下游并不是立即出现汛期,而有一个滞后期。我们一起看一下下面的人口金字塔图。

  政策已经实施了数年。图中10~14岁年龄段比重最大。我们再看2005年人口金字塔图, 82年10~15岁年龄段的人此时已经33~38岁了。不难发现在2005年人口金字塔图中30~34、35~39岁年龄段的人数明显比重依然较大。可以想象再过30年后即2035年,这部分人将成为老人,社会老龄化现象也会更为严重。同样道理,目前我国生育率较低,15年后达到育龄妇女的人数所占比重也会较低,进而引起更低的生育率。2004年,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新曾借助联合国对未来世界人口预测的模型,对中国的人口形势做出过一个“大胆”的预测:若中国一直保持1.5的总和生育率,300年后,中国的人口总数将是0.75亿。
  总之,未来几十年,中国人口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人口总量与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纪宝成等一批人大代表的提议反映了人口问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人口政策在新的世纪必将赋予新的使命。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人口均衡型社会,使原本就紧密联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成一个统一的“三型社会”,这个建设目标最终在不断完善的人口政策驱使下将得到实现。

(谭永胜老师编审)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2-08-09 10:52:54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