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六期>教研阵地

“帘子挡风”诗意空

——《望海潮》注释指瑕
语文组    周以和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收编了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为便于解析,先录原文如下: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注】,风帘翠幕【注】,参差十万人家。云树【注】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课本(2006年第二版,第一版同此)的相关注释是:
  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梁。
  风帘翠幕——挡风的帘子和翠绿色的帏幕。
  云树——茂密如云的林木。
  几度带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面对以上几条注释,课堂上每每越解释越涩口,解释得越清楚越干瘪乏味。只好叹息这样的注释没有更好,反不如让学习者去自我查证,自我想象体味好。
  先说“画桥”。说“画桥”先说“烟柳”,句中两者并列。幸亏编者未作解注,否则又不知作何解。烟柳,在我们语言和文化里已成固定词语。其中烟绝非“烟火”之烟,而是“烟雾”之烟,形容水气朦胧景色迷离。烟柳一词的发展形成是“比喻法”起的作用:贪恋水的柳树,尤其在春天,被水气笼罩,其情景像雾更像烟。同理,“画桥”一词也是比喻引申。只能解释成“如画般的桥”,或“桥如在画中”。就全词看,作者描绘的是以西湖为中心的杭州如诗如画般的美景,写景的视角是纵览远眺, 不可能远观着“烟柳”又飞凑近桥身,去观赏其“华丽的雕饰”,所以说那“华丽的雕饰”就算有也看不见。
  再说“风帘翠幕”。理解的思路同上:句子描写的是自然美景,不是“帘子”“帷幕”一类家用物品;观赏的角度是远眺,不是走近人们的居所去看装饰。再者,“挡风的帘子”“翠绿色的帷幕”无缘无故随意入诗,诗意又何在呢?帘子能挡风,帷幕是翠绿,天下何处不有,何处不是?为什么单在属于柳永眼中的杭州而显得特别美呢?较为恰当的解释是,西湖边上,杭州城内,山水天成,林阴茂密,清风拂动下的柳条枝条,远看上去宛如精致的翠绿色的布帘和帷幕(“帏幕”今天一般多写成“帷幕”,笔者注)。
  最后说说“云树”。“云”有以下一些特征:聚合,密集;漂浮,流动;轻盈,飘逸; 超越凡尘,似与仙人为伴等。因之引申孳生了大量词语,如云窗、云岛、云洞、云缎、云帆、云盖、云锦、云居、云客、云漠、云辇、云袍等。
  云处高空,可望不可即,由此而生发出“高远”“高大”之义。云树之“云”即此义。云树,应该与常见于古诗文的“云木”“云松”同义。如:
  秋色池馆静,雨声云木凉。(杜牧《过鲍溶宅有感》)
  云木疏黄秋满川,茱萸风里一尊前。(唐•鲍溶《九日与友人登高》)
  桥虹外,明嶂万重,云木千章映楼阁。(宋•袁去华《兰陵王》)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李白《登庐山五老峰》)
  门外好山千万重,翠涛百顷罗云松。(元•王冕《赠蒋清隐》)
  “云”字作为语素,以“高大”“高耸”之义组成的词语,同样见于中学语文课本,以下均为例证: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白居易《长恨歌》)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白居易《长恨歌》)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另外,“珠玑”一词的注释也不尽如人意。课本注曰“泛指大小不同的各种珠宝”;珠玑的基本义就是“泛指各种珠宝”,这样的解释还不如没有,有了倒削瘦了诗意,限制了读者的诗意挖掘,反引起误导。妥帖点宜释为“泛指各种珍贵高档的物品”。杭州街市上肯定有很多珠宝店,但不可能全是,更不可能家家户户闲着无事忙“晒”宝,或者举行经常性群众性的鉴宝活动。

(王萍老师编审)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2-08-09 10:40:47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