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六期>卷首语

时 间

肖寒

  接到《墨浪花》的约稿邀请,我倍感荣幸。2003年,我偶然看到过当时还是小型报纸的《墨浪花》,觉得十分新鲜和别致。这次暑假回母校看看,欣喜地发现她已经成长为内容更为丰富的精美校刊。在各位老师的教育、关心和爱护下,我在二中度过了人生中最为愉快的六年时光,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起点,也使我常常产生要为母校做点什么的想法,感谢《墨浪花》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我有三个要好的大学同学。A刻苦学习,心无旁骛,在美国名校取得博士学位,目前在美国某大学任教。B学习较好,关心社会进展,善于与人交往,取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著名制药公司担任高级职位。C成绩一般,经常翘课,但是阅读广泛,思想深刻,综合素质全面,硕士毕业后供职于大型国企。他们都可算是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十年前我大约不会预见到这样的情形,现在也常常会想截然不同的几个人为何都能各有建树。我觉得纷繁表象的背后是有共同之处的,试图总结时却又力不从心。这里只能从一个侧面老生常谈,希望可以对大家、也对自己有所启发。我觉得他们都没有浪费时间。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他们都有效率地使用了时间,从而提升了自己并取得了成绩。
  珍惜时间的动力来自于兴趣。学习的本身是有乐趣的。解决一个数学难题让人高兴,写出一篇好文章令人愉快。问题是人不可能对所有的东西都感兴趣。但是反过来说,即便看起来最没有意思的事情,其中也有有趣的地方。我一直对政治不感兴趣,学习方法也很简单:平时认真记笔记,考试前花三个晚上背下来,分数基本不成问题。这个情况在高二学马克思哲学的时候发生了变化。我对各个观点、方法背后的逻辑关系很感兴趣。虽然理解的层次不深,但是我尝试建立了一个体系。最直接的结果是那一个学期的政治考试我只需要在考前大概看两个小时就可以应对。主动发掘兴趣并带动不感兴趣的方面,我们就能保持求知欲并产生动力。
  我们都是普通人,并非苦行僧。如果投入了精力和时间,自然希望获得享受和成就感,否则就会失去兴趣和动力。我觉得首先要善于跟自己相比,肯定自己取得的哪怕是很小的进步。其次不能好高骛远,目标太高却不能实现反而会有挫败感,有时候还不如保持现状。第三要发挥优势,力争在感兴趣的方面更进一步。自己擅长的东西要勇于展示。最后我想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不要吝惜将赞美和鼓励送给你的同学们。
  我当学生的时候有这样的感觉,在学校时,课业紧,所以没有浪费什么时间。到了假期就不一样了,学习的强度可能连平时的一半都不到。其实这很自然,假期本来就是用来休息和调整的。但是要想超越自己,就得更有效的利用空闲的时间。克服惰性靠的是坚持和毅力。我曾经用过一个小花招。比如说本来打算做2个小时的数学题,到了2个小时就告诉自己再多做15分钟也不算太多,这样就比原计划多了15分钟。如果能够长期坚持,每天取得一点点进步,久而久之就很可观了。而且坚持的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最后我可以保持4到5个小时的专注力,提高了学习的时间和效率。这种对心性的锻炼,不仅对学习,对将来做任何事情都是至关重要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适合每个人的发展道路是不一样的。即使大家都是学数学的,目标也没必要都是成为数学家,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在每个阶段,要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并将时间主要投入到对之有意义的事情上。比如我的同学C,在保证专业课达到平均水平之后就把时间放在广泛的阅读上。我自认为读书不少,对他的阅读量也是非常佩服的。他的书架上摆着《古拉格群岛》,而我在99年根本不知道这是本什么样的书。再比如作家当年明月,大学学的是法律,工作是海关的公务员,他却将所有的业余时间投入到阅读和写作历史中去,创作出了“好看的历史”。有的同学喜欢玩游戏,这跟下围棋打桥牌一样,是一种爱好和休闲。如果不能把它发展成自己的职业,还是控制投入的时间比较好。
  最后,让我用达•芬奇的话来收束此文:勤劳的一天带来愉快的睡眠,勤劳的一生带来愉快的死亡。

        2012年6月写于美国

  【作者肖寒,1993年进入六安二中就读初中、高中,曾获得全国物理竞赛安徽省一等奖;在1999年的高考中,以694分的成绩荣获当年全国统一考试安徽省理科状元,当年进入北京大学基础数学系,2003年获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统计与应用概率系,2006年获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进入芝加哥大学统计系,2011年获统计博士学位;2011年开始在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担任助理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时间序列、高维统计、代数统计和随机矩阵。】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2-08-09 10:26:16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