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二十一期>园圃拾粹

从通心理论看荆轲的沟通技巧及其它

信息组  梅志乐

有幸参加了孙家甜老师组织的“心海沙龙”活动,接触到了许金声先生的“通心”理论,很受启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我们能够与他人“通心”,那么困扰人际关系的各种问题将会迎刃而解。该理论可简化为:“当交住中至少有一方能清楚地明白自己的立场和状态,同时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到他的情绪与状态,从而把握住其需求点或者成长点,并通过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影响他,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效果,这样的行为就叫通心。”

  这个理论虽然是许先生在当代才提出来的,但在古代却不乏通心的高手,近读《史记�刺客列传》发现荆轲就是这样的高人。众所周知,他在刺秦之前,急需樊於期的人头,而太子丹又不肯杀了樊於期,于是“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 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  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

  一个大活人,被荆轲几句话一说就自杀了,真可谓是“把活人说死”。仔细分析这段史料,不难看出,荆轲在这场沟通之前,是做了大量功课的,对樊於期当时的处境、心境有着充分认知。樊於期由于得罪了秦王,祸及父母宗族被杀,只以身免,此等刻骨铭心的血海深仇使得他誓与秦王不共戴天,而他又深知仅凭他的力量甚至举全燕国之力也是难以抗衡的,现在如果有法子能够替他报仇,那么他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的,因为杀死秦王复仇是他苟活于人世的价值之所在。正是基于此,荆轲才能在与其沟通时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深切地体会到他报仇无门的无奈,开门见山地点中了樊於期的痛处,更进一步向对方提出了一个大家看起来都近乎完美的复仇方案。更重要的是,这个方案完全是从帮助樊於期报仇的立场出发的,不带有荆轲本人的任何私利。因为所有人都清楚地知道,无论刺秦的结果如何,荆轲都不可能活着回来,而活着,是一个人最大的本钱(樊於期本人就是这么做的),一个肯舍命帮助你的人是不会有任何私心的。而机会不等人,稍纵即逝,于是樊於期果断地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遂自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荆轲真是一位通心的高手,他与樊於期的沟通,完全符合许先生所说的“通心黄金三要件”原则,所以他才能与樊於期通心,从而达成自己的沟通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真正掌握了通心的理论与方法,那么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就会如鱼得水,一通百通。我们都常常遭到别人的误解,感到很受委屈,进而抱怨别人为什么就不能理解自己呢!其实,这个责任不在对方,而是我们自己没能同对方通心造成的。我们在沟通时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用我认为是对的方式同你说话,说着我认为是对的话语,做着我认为是对(你好)的事情,而完全没考虑到对方的情绪和感受。正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世上更无想法完全一致的人。所以,我们在沟通时就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会到对方的情绪和状态,立体地、全面地感受对方,通过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甚至乐意接受的方式影响对方”又由于双方是不一样的人,所以你所体会到的对方的情绪和状态也未必就是真实的,所以“在实施影响的时候讲求有效果,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所以在沟通时往往是“沟通-反馈-再沟通-再反馈”模式的反复,直至双方真正通心。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也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一项基本理论,明明自我感觉已经说得够清楚的了,可是一检查学生,发现他们还是不懂;一项基本操作,演示过几遍之后,学生还是操作错误。以前我都错误地认为是有些学生“反应慢”,却不知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接触了通心理论之后,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发现是我太自我了。我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这么多年了,很多理论和基本操作对于我来说当然是很容易的,但对于学生来说,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他们中很多人的基础很差,因而是并不容易的。由于我对他们的相应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认识错误,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也就是在情理之中了。为此,我在教学中试着锻炼自己同他们通心,每讲完一个基本理论和一项基本操作后,我都注意询问有无不清楚的地方;在学生动手操作练习时,加强巡视辅导,及时发现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不足;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再次进行讲解和演示,努力追求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虽然通心理论大道至简,但要真正掌握也并非是那么容易的,那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不断实践,我也只是初步接触到这个理论之皮毛,就不知斤两地在此幼稚了一番,恐怕会引来板砖阵阵,我还是赶紧到 “心海沙龙”去及时充电吧!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6-07-01 11:04:51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