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 赵葆德
歇后语是汉语所特有的一种形式,它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个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广大劳动群众的口头用语,中间以破折号相连,即“歇”后再“语”,有时一部分不说出,让人去揣摩、意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歇后语具有这种特点,所以还有“半截话”、“缩脚语”之称。
翻开《六安谚语集成》(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六安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编)一书,其第二编“六安歇后语”有近三千条之多,这其中有关“猴”的歇后语也不下三、四十条。值此农历丙申猴年来临之际,且看六安劳动群众如何说“猴”的。
(一)神话小说《西游记》的故事,几百年来对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影响极大,六安广大劳动群众口语中以孙悟空为核心的歇后语也最多,以其故事情节而言就有如下歇后语:
花果山开批斗会——斗(逗)猴
孙猴子到花果山——称心如意
孙猴子进花果山——吃喝不愁
孙猴子上了花果山——称王称霸
孙悟空打进了南天门——慌了神
孙悟空大闹天宫——大出打手
孙猴子封弼马温——不知官大官小
孙猴子上金銮殿——毛手毛脚
孙猴子当了齐天大圣——自高自大
孙猴子碰到如来佛——难逃手掌心
孙猴子保唐僧取经——忠心耿耿
孙猴子钻进妖怪肚——挖心战术
孙悟空的金箍棒——能大能小
孙猴子听念紧箍咒——头痛
孙悟空变山神庙——露出了尾巴
孙猴子穿汗衫——半截不像人
孙猴子被火烧——没有值钱的毛
唐僧取经——全靠孙猴子
孙悟空偷吃仙果——怀掰(hu�i bāi 谐淮北)
(二) 生活中六安的劳动群众对动物世界的猴子进行观察和体验,经过长期积累也形成了不少歇后语。
上了套的猴子——由人玩耍
猴子打锣——响声不大
猴子翻筋头——不稀奇
猴子戴帽——学做人
猴子不上树——多打三槌锣
猴子洗脸——去掉的是灰,摸上去的也是灰
猴子掰玉米——丢掉的多,得到的少
属猴子的——没个老实劲
六耳猕猴充悟空——冒牌货
老猴子屁股——挨的
(三)生活中一些动物,本来不是猴子,在劳动群众口语中却产生了与猴子相关的歇后语:
黄狗斩(剁)掉尾巴——冒充大屁眼猴
六安的劳动群众俗称蟾蜍为癞癞猴子。因此而产生的歇后语还有:
癞癞猴子吃色子(shǎi zi 一种赌具,也叫骰子)——里外都是点子
癞癞猴掉到染缸里——格里疙瘩(gā da)青(谐亲)
癞癞猴子支(垫)桌腿——硬撑棍
癞癞猴子顺地挨——有福自然来
除上述外,该书第三编“六安方言”中还反映六安劳动群众在口头言语中也离不开“猴”字,有时是褒,有时却是贬。对某些调皮、顽皮的人,常说此人“猴”或“猴里巴叽”。对那些非常活跃的人却称“猴头蹦子”。而对那些虽然精明而长相差的人则称此人是“猴头猴脑”,就有些贬意了。昔日习惯上称榨油工人为“油猴子”,称推黄(水)烟的工人为“烟猴子”,更是贬意了。六安有些地方还把常见的体育活动项目拔河叫做“压马猴”,我却不知是因何而来?
按:本人参加了《六安谚语集成》的编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