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二十七期>教研阵地

地理试题信息的提取解析

河西校区地理组    彭雪

 

摘要:近年来,高考中文综地理试题考察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新颖化的特点,考题中的文字信息、图形信息、表格信息越来越复杂,对于学生提取考题信息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地理教师应当注重挖掘学生“认识”地理试题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从而适应新形势下的各种要求。

  关键词:地理试题 信息 提取能力 解析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及高考试题的呈现,我们不难发现,对学生获取和解读相关地理试题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笔者通过查阅近五年的全国各省高考文综地理试卷,发现都有相关文字材料或图表信息来考察学生的解题能力,高考试题体现出信息量大、涉及面广、表达方式多样化等特点。因此,地理教师有必要加强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

  一、地理试题信息提取能力现状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提取地理试题信息能力总体现状并不乐观,特别是低年级的同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过于依赖固定的解题模式,对于新题型、新角度无所适从;2、难于把握题干,找不出关键词、关键点;3、发现相关信息后,无法与已学知识点结合起来解题。与此同时,地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存在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重视从低年级培养学生的试题信息提取能力;2、日常教学中,未关注到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知识面狭窄;3、未能教导学生掌握获取途径和解读方法,养成学生良好的审题、做题习惯。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办?

  二、明确目标,重视提取地理试题信息能力培养

  1、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地理试题信息涵盖了很多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敏锐地发现试题中有效信息,才能归纳其中蕴含的地理规律,运用好地理知识去解决地理试题。在日常教学中,要教导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切勿好高骛远,新题目、新问法本质上仍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

  2、明确能力考查要求。笔者认为,地理试题信息提取能力主要分为三个层次:1、获取试题基本信息,理解试题意图、考核要求;2、提炼试题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整合;3、结合题目设问,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三个层次,一个比一个要求高,我们应在教学中从根本入手,明确教学的方向,逐步培养学生发现、提炼试题信息的能力。

  3、利用现代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学习地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对繁多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来说,如何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带来的方便条件指导学生学习,是广大地理教师探究教学方法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这一教学“利器”,动态化、具现化地教导学生。

  4、提升知识迁移能力。未来地理考试更主要的是考查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平时储备的知识要能及时、有效地迁移到新的情景中,进行知识与情景的转移。因此平时教学中要加强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通过重组知识网络,构建知识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串联、比较、发散、迁移、升华,深入理解,拓展思维,提高知识迁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要有“热点”意识,强化知识的具体应用,加强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分门别类,教导学生“认识”地理试题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这就决定了地理试题较其他学科更具特性,注重联系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渗透。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分类教学,教导学生如何“认识”地理试题。

  1、从文字材料中“认识”

  近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以解决题目主要问题为背景材料的命题模式。这种模式主要突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每一组试题所提供的背景文字材料都是经过精选的,对解题无效的信息或有一定干扰作用的信息一般没有,而对解题有用的信息相对比较完整。因此解题时一定要对背景材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材料中提取出有效的地理信息,如时间、地点、环境等关键要素。如果忽视背景材料的存在或者不能快速准确地从背景材料中提取出有效的地理信息就会影响解题的思路和速度。如:

  例1.著名奇石——国画石(又称花草石),是原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各种矿物质沿岩石内裂隙渗透、染色的结果。国画石的岩石类型属于()

  A.沉积岩       B.侵入岩

  C.变质岩       D.喷出岩

  分析:例1就是典型的文字材料题,我们从材料中提取最有效的地理信息—“高温、高压”由此推论出原岩发生了“变质作用”,进而得出国画石的岩石类型属于变质岩,答案选C。

  2、从图形信息中“认识”

  地理是离不开地图的一个学科,图像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图形信息类的试题也是地理试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地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区域分布图等。看图收集有效信息,首先要关注图例、经纬网、比例尺等,其次根据图片反映的地理现状尝试提出疑问,再次利用已知信息与设问结合进行答题,同时不要忽略问题中的“前缀”,否则可能会遗漏一些暗示性的信息。如:

  例2.下图为某河流的一段,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图中河岸两侧兴建房屋,随着河流的不断发育,其中有地基被掏空的可能是(    )

  A.甲、乙            B.甲、戊

  C.乙、丙、丁      D.丙、丁、戊

  2.图示河段的外力作用为(    )

  A.风力堆积          B.溯源侵蚀

  C.只有流水堆积     D.流水堆积和侧蚀

  分析:例2利用河流分布示意图,选取5个点来考查外力作用和河流侵蚀作用。利用示意图提取河流的流向,根据图示分别分析出这5个点中甲和戊是凹岸,由此得出甲和戊有地基被掏空的可能性。另外,在图示中5个点中乙、丁、丙是凸岸,结合“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的知识点得出图示河段的外力作用是流水堆积和侧蚀。例2答案:1.B 2.D

  3、从表格数据中“认识”

  表格能够简明扼要、真实有效地体现相关信息,表格中的数据是客观真实的,因此表格广泛应用于地理试题中,我们可以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定量、变化趋势、相对关系来获取地理信息。这就需要我们用发散性思维去对待试题。此外,表格中的数据类别和单位都有可能是显性或隐形的地理信息。如:

  例3.红叶观赏指数是指植物叶片变红的比例,它是确定红叶最佳观赏区的主要依据。下表是某年北京红叶最佳观赏区的部分数据。读表,回答下题。

 

日期

最佳观赏区

10 月17

海拔400米以上山区

10 月31

海拔200米以上山区

11 月10

全市

 

 

  12.导致红叶最佳观赏区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降水       B.光照      C.风       D.气温

  13.当北京红叶进入观赏尾声时,将出现“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景观的是

  A.新疆喀纳斯         B.吉林红叶谷

  C.南京栖霞山         D.辽宁省丹东天桥沟

  分析:例3运用表格简明扼要地展现出红叶最佳观赏日期和观赏区。考生需要观察表格中的日期变化与最佳观赏区变化趋势,分析出海拔高的山区先观赏红叶,而海拔高气温低。由此得出影响红叶最佳观赏区变化的因素是气温。例3答案:1.D 2.C

  4、从试题设问中“认识”

  设问不仅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考生解题时明确试题要求和命题者考查意图的重要依据。近几年的试题除了背景材料新、知识综合化外,问题的设置也在变化。问题中对于知识的综合运用“指出”了方向,对于考查的知识点可能比较隐蔽,需要学生去理解设问。因此解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设问,从设问中把握解题的方向,明确试题考查的具体知识点,理解命题的考查意图。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设问,就会因为理解偏差导致解题出现较大的偏差。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如:

  例4.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年龄构成

0-14 岁人口

222 459 737

占16.6%

15-59 岁人口

939 616 410

占70.14%

60 岁及以上人口

177 648 705

占13.26%

注:与2000年相比,60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6.3个百分点

人口分布

城镇人口

66 557 万人

占49.68%

农村人口

67415 万人

占50.32%

注:与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针对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我们可通过哪些措施来解决?

  分析:基于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信息出题者绘制出例4表格考查人口老龄化问题。诸多考生均按照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模式进行解答,如:“取消计划生育”、“接纳海外移民”等。由于解题时没有认真阅读设问,没有从设问中把握解题的方向,不理解命题考查的是“中国”。答案:大力发展经济;建立健全社会养老福利体系;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的家庭养老模式;适当延长老年人退休年龄等。

  四、总论  

  通过以上分析,学生能够有效提取地理试题中的相关信息。若想学生能够很好地从地理试题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教师要让学生能够掌握高中地理的知识结构,并能够内化和清晰地理知识结构,再对试题进行提炼、分析与整合;教师在对试卷讲解时,需要给学生传输多种思维路径,在各种地理信息中,提炼出重要的、关键的信息,分析地理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整合。在地理课堂中,加强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张亚南.地理学科考核能力要求解读[j].地理教育,2005(5)

  (本文荣获2017年六安市教学论文二等奖)

(谭永胜老师 编校)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7-11-07 15:17:31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