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二十期>教研阵地

来自历史课堂的智慧

——省高中历史优质课观摩有感

历史组 郭娟娟

  10月12日—10月14日,2015年安徽省高中历史优质课评选活动在宣城举行,赛场分别设在宣城中学和宣城二中。此次优质课评选活动仍采取说课比赛和课堂教学比赛两种形式对参赛选手进行考评,取消了往届的说课提问环节。说课比赛、课堂教学异彩纷呈,同课异构各有千秋。在仅有的一天半的观摩课学习中,我感受颇深,更是受益匪浅。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先有一湖水

  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在你给学生一杯水之前,你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一缸水,甚至是一湖水。这样才能让你的教学更生动,更感性,更引人入胜。这些参赛教师们用自己丰厚的历史知识底蕴和创新性的教学理念感染了课堂上的学生,同时也感染了台下听课的教师。他们每个人对教材的使用都是创造性的合理编配,更有着自己独特的实践设计,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

  尤其是来自安庆的刘艳平老师的《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说课,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刘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创新性的整合,把课程编排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躲进小楼成一统”,形象地引出日本锁国的原因、表现和结果;第二部分为“汽笛一声惊梦醒”,具体讲述日本的开国之路;第三部分为“1+1>2”,以这貌似错误的命题来展现开国后的日本,可以说别具一格。

  来自淮北的钱玉亭老师的《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课堂教学也十分精彩。钱老师把课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嬗变篇——西学东渐 师夷制夷”;第二部分为“抉择篇——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第三部分为“突破篇——突破中体 维新变法”,并且从导入到各知识点的讲解,一环扣一环可以说衔接得非常自然,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和跟进,思维没有断点。

  “课本无非就是个例子”

  我一直没能很透彻地理解叶圣陶老先生说这句话的涵义。但在宣城二中任莉莉老师的课堂中,我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解。这堂课是来自东道主学校的教师执教的,之前就对这堂课充满了期待。任老师在《启蒙运动》的课堂教学中,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自己,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和提升自我的学习平台。整节课全程采用”多媒体出示材料—教师设计问题—学生结合教材分析讨论—学生自己得出答案”的方式,其中还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启蒙思想家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比赛,在课本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许从平时的课堂教学习惯来看算不上教学内容很充实,但学生们很喜欢这种课堂,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而这节课也让我体会到了“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是学生的伙伴”。这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课文所发挥的作用可能不再是绝对的主导地位,知识和能力其实是可以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下无限量延伸的,只要学生喜欢。

  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其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而许多参赛教师都将情境教学充分地运用到他们的教学之中,做到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相结合,从而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启蒙运动》中,来自蚌埠的王伟玲老师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感染了学生,还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大国崛起——法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法国文化的魅力;而来自潜山的吴旺老师则是以“习大大的书单”和“习近平访问法国的讲话”来导入课堂的。这些老师都适时地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亲身地去“感悟”课堂,“感悟”历史。他们充分倡导了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性,在关注学生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深刻展现了”唯有用灵魂才能塑造灵魂”的道理。

  给学生一个愉悦的课堂

  一堂课下来,学生可能有的感是:喜欢、不喜欢、没感觉。也许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太注重知识的教授与灌输,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必定能带来好的教学效果。参赛教师的课堂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语气亲切自然,情绪饱满、热情,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例如来自黄山的程胜燕老师在《时势与英雄——一代雄狮拿破仑》的说课中,用她的语言魅力为听者描绘了雄狮的成长历程;来自阜阳的张燕老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使用“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等语句,我认为这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它所达到的激励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思维开阔活跃,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

  与良师同行,其中益处,怕是难以一一道来。他们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吾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这次宣城之行所带给我的远不止这些,我想更多的是一种感动,一种心灵的体会,一种更深层的思索。

(栾宜斌老师  编审)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5-12-30 11:04:55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