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二十六期>园圃拾粹

与其车房传家,不如诗礼富之

——致天下父母

河西校区语文组 江蓉蓉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美丽的春日,和煦的春风送来了万物生机,正如好的思想和教育给人以启迪和洗礼!

  当传承的美好渐渐被历史车轮碾碎,现代人只能重新到传统中汲取力量。“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是颜之推的教子之道;“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做主,不与天命相干涉”,这正是曾国藩的家训警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正是诸葛亮的诫子之书。古人如朱子、司马温公,后世有梁启超、傅雷,都曾在家书家训中对子女家人谆谆教诲。2014年春节期间,央视曾推出的“家风是什么”系列采访,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和议论。当“家风”一词被重新拾起,我们仿佛又重新感受到中国人古已有之的家国情怀。有人说,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处不是天国,而是家国。而家风实乃吾国之民风,是包罗文化密码的中国书本,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

  家风首重人格教育,恰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去年夏天,我在宏村游玩的时候发现,水墨画般的村庄,外在的淡雅掩藏的是读书积善的精神内核。但凡宏村存留后世的楹联,大多数都离不开“诗礼传家,积善行德”八个字。明清两代,出自这里的状元进士、文人政客比比皆是,这当然是教化之功,而家教、家风在教化之中,居功至伟。

  家风系连着国风,尤其是进入如今的“小家庭时代”后,一个家庭更需要“家风”的熏陶、规范和引导。如果小家之家风正,那么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改善,国风也会相应正起来。当我们抱怨社会风气每况愈下、人心不古之时,不妨先为你的小家铸造一份良好家风,因为家风能在消极、不积极进取的风气中,将孩子夺过来。

  作为父母,总是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到底什么才是最好而值得传之于后世的?是金钱,还是车房?我想最好还是一份良好的家风和一些良好的习惯。《羊城晚报》曾登载了月下潇湘的小说《命运》,讲述了从小骄奢顽劣的少爷高原如何从富二代变成乞丐的故事,纵然他的爷爷生前就将万贯家产变卖为黄金埋在正门的墙脚下,期待自己出殡之时孙子能打掉这堵墙挖出金子,然而高原骄奢的作风使得他连墙都懒得拆,直接在自家院子搭了座天桥来送葬因而也就无缘得见金子,最后竟落魄为乞丐,这岂是高老太爷生前能想到的呢?可见,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财富观。对于不少人来说,家风甚至影响和决定了一生。

  一个良好家风首先应从抚平急功近利的心做起。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急功近利,本就是教育的大敌。著名教育家章开沅说:“现在从小学开始,就教孩子要出人头地,长大后挣大钱、做大官,这个社会怎么安定得下来呢?”急功近利,是不声不响的可怕,在无意中蚕食着孩子内心的真善美。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小学生的理想都成了开豪车、嫁豪门,这是谁之过?这的确是大人的世界出了问题,是社会风气物欲横流、炫富攀比所致。而作为父母,我们既是孩子的监护人,也是孩子纯真心灵世界的守护者,若是少点“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的攀比,多点“官可不做,人不可不做”的坚守淡泊,那么小家之家风成,社会之风气成也!

  家风,其实就是一种不需要任何外来强制力的习惯。一个良好的家风的载体正是家庭成员的良好的习惯。《朗读手册》中曾引用过一首诗:“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子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是你永远不会富有,我有读书给我听的妈妈。”父母的好习惯正是好家风的“源头活水”。一个爱阅读的妈妈往往可以带动孩子爱上阅读、从小对世界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一个遵守交规的爸爸往往可以教会孩子尊重生命、恪守规则。言传身教一个好习惯,就是无形中铸造了一个好家风。

  培养良好的家风,还应培养坚定的意志。梁启超曾在写给女儿梁思顺的家书中写道:“一个人的物质的享用,只要维持生命就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于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呢!”我们这一代很多从农村走出的孩子,听过父母念叨最多的一句话大概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适当的物质匮乏感,不仅可以磨砺孩子的意志,更让他懂得“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或许不会让他小时候生活得多么舒适安逸,却能铸就他们血液里最坚硬的部分,以后即使世事磨折,他们也能如那岩缝中的种子,土无需多、水无需多,照样可以长成挺且直的青松一株!

  一个良好家风如那惠风和畅,春风化雨;一个良好的家风如那彩霞满天,给孩子的未来以最美好的色彩;一个良好家风如那晨曦之辉,点亮心中最好的人性之光。如何铸就良好家风?告天下母亲,与其浓妆艳抹,不如翰墨修身。告天下父亲,与其车房传家,不如诗礼富之!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7-08-17 10:22:36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