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二十九期>卷首语

天才与缺陷

浙江台州学院 李涛

 

自从爱迪生“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名言流传以来,世人就不大再相信有天才这一套了。天才(genius)一词,据说源自于拉丁语,原意是指守护神,后来演变为某些人在某些方面所具有的超越寻常而又难以说清楚的创造力或才华。按照我们中国的解释:所谓天才,其实就是天生之才。颜之推曾说:“必有天才,拔群出类”。(《颜氏家训》)既然是天生之才,必有两个必备的条件:第一是这种特殊才能超乎寻常之人;第二是我们很难说清楚这种特殊才能是怎么来的。在现代认识论指导下,人们强调和突出后天的努力与勤奋,并没有什么不对,因为天才也需要后天的努力与培养,天才若不勤奋,往往就是曾经的“仲永”,昙花一现,但是反过来看,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仅仅是靠笼统的勤奋与努力吗?你我芸芸众生,难以天才称之,那不就意味着你我都是懒惰之辈吗?所以,天才必有难以说清楚的天生之处,天才需要勤奋,但与勤奋无关。那与什么有关呢?从张爱玲的《天才梦》(原题应是《我的天才梦》)来看,天才是与“缺陷”有关,至少文学上的天才是如此。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从《天才梦》的开头看,张爱玲就是天才与缺陷的有机复合体。作为天才,张爱玲三岁能背唐诗,七岁时写了第一部小说,八岁那年尝试创作乌托邦小说《快乐村》,并且还绘出许多插图,九岁时因为看了一部描写穷困画家的影片后,决定放弃美术而改学钢琴。总之,作为天才的张爱玲,她在文学、美术和音乐上,很早就表现出超越常人的天赋,用她自己的话说,“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

  可是,张爱玲又有着严重的缺陷。不会削苹果,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不会织绒线,没有方向感,不认路,母亲用两年时间来教她煮饭,用肥皂粉洗衣,练习走路姿势,看人眼色,点灯后记得拉窗帘,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结果都是徒劳无功,“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 。总之,不会像普通女孩子那样生活,不懂得待人接物的常识,就是张爱玲的缺陷。她的日常生活能力极其低下,低下到她母亲忿恨地对她说:“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

  奇怪的是,日常生活能力极其低下的张爱玲,却偏偏懂得生活的艺术。知道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双手摘树巅的绿叶。所有这些生活的艺术,既不是群体的,也不是热闹的,而是一个人自我体验式的,无需借助于他人的参与。因此,这些生活的艺术,完全是一种内倾的艺术,孤独的艺术。她说:“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如此,张爱玲是一个懂得生活、欣赏生活而又学不会实际生活的天才!张爱玲后来的人生,不就是这样的么?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世上的天才,大多都是如此。在某一方面,他们具有超越寻常之人的天赋之才,但在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及寻常之人。因此,他们的生命是华美的袍子和咬啮的虱子的有机复合体。而作为文学的天才,张爱玲这种天生的缺陷,恰恰成就了她的天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者也”,又举李后主为例,“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之长处。”真正的诗人与作家,只要懂得与欣赏生活就足够了,未必要一定学会实际的生活。以前的文学理论,一再强调作家要深入生活,认为只有深入生活,作家才能写出反映生活真实的作品。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作家一旦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如鱼得水,还能够再反映真实的生活吗?生活不是空洞的一个词,它是一张无形的多层的大网,其群体性属性不太允许个体带着强烈的个性而进入它的内部,与此同时,其内部的每一个体都必须接受一定的约束与规训。因此,深入生活,始终存在着一种危险,尤其对于作家而言,它可能消磨掉他们的文学天才。正如清代王夫之在《俟解》中所述,“拖踏委顺,当世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终日劳而不能度越于禄位田宅妻子之中,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

  生活会消磨掉诗人那颗敏感的心灵。而不会生活,才能让他们自始至终保持着艺术的心胸,保持自己纯真的性灵,不会看人脸色,不会见风使舵,不会仰人鼻息。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字。那种在现实生活之中长袖善舞、左右逢源的作家与诗人,能够为后世留下多少值得再阅读的作品呢?天才也许永远要与缺陷相伴:与其说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倒不如说是天生的缺陷成就了天才。在文学艺术领域,真正的天才作家,可能从来都不是全面发展的人。当然,这种天生的缺陷会造就实际生活中许多的遗憾甚至是残酷,但与天才的华美的生命之袍相比,它们顶多只是些“虱子”罢了。

  (李涛:男,安徽六安人,文学博士,现为浙江台州学院教授,艺术学院副院长。)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8-11-16 10:22:45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