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二十八期>走近经典

红楼“仙钗”——林黛玉

高一(4) 叶欣

 

“秋花惨淡秋叶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是的,诗句正是出自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的《红楼梦》。这本书中,我甚喜“黛玉葬花”这一回。

  林黛玉是谁呢?大家可能知道她,但并不详细。

  她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一株绛珠草,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受于天地精华,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修成女体。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故事也就开始了。

  林黛玉初入贾府时,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年貌虽小,举止言谈不凡,身体虽怯弱,却自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这便已隐约地展现了林黛玉的“仙气”。然“葬花”这一回更能表现她的“仙”了。

  黛玉在府中闲来无事,便走到了大观园的沁芳闸,看到这落了一地的桃花瓣,觉得一股悲伤气息在弥漫。她不禁想起了自己在贾府的日子,“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泪水也是再拦不住的了。她的泪水表达了对世间万物的怜惜,亦是对自己的怜悯。此时,宝玉携了《会真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头上坐着。花瓣落在地上、书上、衣服上、脚边。他怕脚步践踏了它们,便用衣角兜着抖到了池里,流出了沁芳闸。

  黛玉一身素衣,带着花锄和一个锦囊,见到了宝玉。宝玉忙呼妹妹随他一起将花撂在水里。可黛玉只愿“质本洁来还洁去”,便告诉宝玉,流出沁芳闸的花流到污水中,也无非被玷污,倒不如将花放置囊中,埋了,岂不更好。收集得差不多了,黛玉将宝玉引至她的花冢将花埋了。

  宝玉将书收拾了番。“这是什么书?”黛玉好奇地问。宝玉笑道:“真真这是好文章。”宝玉知道林妹妹不像宝姐姐那般总说些混帐话,便与她共看此书。黛玉嘴角微微抬起,纤手轻翻书页,聚集会神地,也不失她“绛珠仙子”这一称呼。宝玉一会儿看书看得入神,一会儿又目不转睛地盯着黛玉看,花瓣却也放肆地飘落,这一场景是最打动我的,因为无法用言语描绘黛玉的“仙灵”。

  袭人叫走了宝玉,黛玉在回房途中,在梨香院墙角,便又听到唱戏声,向来不喜文戏的她,听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又有“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便坐在石头上,忽想起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及才看的《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等句,本就多愁善感的她,仔细忖度,不觉心痛,泪流不止。

  在前几回中,黛玉也因宝玉将自己亲手做的荷包赠予了贾母、袭人和麝月等人,而生起了闷气,尽管宝玉将放在衣内的荷包给她看,却也还是没有解气。

  很多人会认为林黛玉总是很小气,爱生闷气,不如宝钗豁达、随和。但我认为,宝钗总是太过于算计,最后不堪连自己也算进去了。正如宝玉梦游太虚幻镜时,在“薄命司”中看到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我很是喜欢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虽说她一生都多愁善感,生性孤傲,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她天真率直,爱自己所爱,憎自己所憎。身为金陵十二钗之一配上一身“仙气”,难道不是红楼“仙钗”吗?

  “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黛玉就这样带着对宝玉绵绵的恨而逝去了,如她埋葬的桃花一样“未若锦囊收艳骨,一 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红楼梦》却是一场“怀金悼玉“的清梦。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8-02-09 15:21:17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