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三十五期>课题研究

《师说》教学设计

语文组  侯方胜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逐渐建构古代语言。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升思维发展缜密性。

  3.培养质疑问难的精神,锻炼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提升思维发展思辨性。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升思维发展缜密性。

  教学难点

  培养质疑问难的精神,锻炼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提升思维发展思辨性。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天天喊老师好,可见对老师是十分尊重的。尊师重道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是你们知道吗?在中唐时期,人们对老师就没有那么尊重,甚至轻师贱师。为此,大文学家韩愈特地写了一篇文章批判这种不良的风气,大张旗鼓地宣扬老师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篇千古名作《师说》。(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课前已经叫大家预习了课文,那么文章哪一段写到了当时的学风?(第二段)

  2.现在找一位同学来读第二段,哪位同学来试试?老师准备了一幅书法作品,其他同学看屏幕,边听边欣赏,同时注意他读的字音、断句是否正确。(根据读的情况正音断句)

  三、疏通文意

  老师课前布置同学们翻译了这段文字,现在展示几位同学的翻译,看看他们哪些地方翻译得不准确。

投影学生翻译作业:

  1.唉!从师的风尚不流传也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他们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2.(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句读的不明白,疑惑的不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3.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拜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4.唉!(古代那种)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与之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于是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学生交流,板书翻译出错的地方:也、众人、所以、其、之、或、相、乃。

  四、研读文本

  通过翻译我们疏通了第二段的文字,下面我们来分析这一段的内容。

  1.作者针对当时的学风,写到了哪些人?这些人有怎样的表现?结果如何?作者又是如何评价的?

  2.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论证?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论证?按照什么顺序来论证?

  请同学们思考,小组讨论。学生交流后,老师归纳并板书:

 

             人物   表现   结果         评价

 

圣人  从师而问  益圣

纵比                               其皆出于此乎?

众人  耻学于师  益愚

 

其子  择师教之  小学

自比                               吾未见其明也。

其身  则耻师焉  大遗

 

百工  不耻相师  智高

横比                               其可怪也欤!

大夫  群聚笑之  智低

 

 

  这一段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作论据,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从而论证观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这种“耻学于师”的风气仅仅是唐代存在吗?现在有没有这种现象?联系现实谈谈看法。

  学生思考,交流。

  由此可见,本文不仅是写给当时的人们看的,也是写给现在的我们看的,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他有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

  集体朗读第二段。

  五、质疑探究

  但我们对经典也不要过于迷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必然也要与时俱进,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韩愈所说的话也不是句句都正确,那么你对韩愈的哪些话有不同的看法呢?

  学生思考,交流。

  示例:

  质疑1:今之众人一定不如古之圣人吗?

  质疑2:童子之师是不是老师? 质疑3:韩愈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没有轻视?

  参考意见:

  1.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受到当时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是古而非今,这个结论过于武断。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事物是向前发展的,今人肯定超越古人。比如古人不会数理化,不会电脑外语等。

  2.童子之师虽然教的是句读知识,但也通过自身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不仅仅是“受业”,也“传道”“ 解惑”。比如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就写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态度很和蔼”,字里行间流露出尊敬的态度,因为一次迟到受到老先生的呵斥而刻下的“早”字甚至影响了鲁迅的一生。

  3.韩愈对士大夫的智力在巫医乐师百工之下感到奇怪,言下之意是百工之人应该要比士大夫低一等,确实含有对百工之人的轻视态度。在封建时代,韩愈作为士大夫的一员,看不起工匠,存在等级观念,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要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职业无贵贱,人人都是劳动者,有一份力出一份力,有一分光发一分光。在当今时代,工匠非但不低贱,“工匠精神”更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大国工匠丝毫不逊色于大科学家。

  当然,今天我们的见解比古人进步,那是因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200年前,当韩愈不顾流俗的非难,“抗颜为师”,被指斥为“狂人”时,其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今天我们能够大胆提问,勇于质疑,本身就是对韩愈精神最好的继承。

  最后让我们大声地朗读课文第一段,用朗朗书声表达我们对经典的敬意!

  六、拓展延伸

  结束课文前,老师介绍一篇外国的《师说》,请同学们思考。

  一位名叫凯斯特的德国教师,在他对一年级小学生作的“开学致词”中,以毫不含糊的语言,铿锵有力地开言道:“不要把教师的讲台看作是皇帝的宝座或是传道的讲坛!老师坐得高一点,不是为了要你们向他祈祷,而是为了与你们彼此看得清楚些。老师不是教官,更不是上帝,他不是一切都知道,他也不可能一切都知道。假如他装着知晓一切的样子,那么你宽恕他好了,但不要相信他!相反地,若是他承认他不是一切都知道,那么你应当爱戴他,因为,老师不是魔术师,而是一个园丁。他可以扶育和培植你们,但成长全靠你们自己!”

  我们的传统文化强调“师道尊严”,老师一直是崇高神圣的形象,所谓“天地君亲师”,排在第五位,而同样身为教师的凯斯特却将老师说得很普通。这二者矛盾吗?将两篇文章对照阅读,你会受到什么启示?

  (六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19年度立项课题《迁移理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LA17009

(陈世宏老师 编校)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20-07-09 16:49:02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