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三十五期>课题研究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语文组 周力军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体悟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2.体味作者善于选取日常琐事表情达意的技巧。

  (二)过程和方法

  1、在熟读的基础上,抓关键句“多可喜,亦多可悲”,理清文章思路。

  2.研读重点语句,体会本文笔墨清单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3.合作探究,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抒写感情的手法,并能举一反三,实现能力迁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叙述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在生活中培养真挚、丰富、高尚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作者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平常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并赋予这些平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平常的意义。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

  【教学难点】

  1.研读重点语句,揣摩文章言简意丰的艺术特点。

  2.学习运用典型细节来表达感情的手法,并举一反三,实现能力迁移。

  【教材分析】

  《项脊轩志》属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自主赏析中的第三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重点是让学生感受作品的生活气息及情趣,提高鉴赏能力。落实到《项脊轩志》,重点就是学习作者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平常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并赋予这些平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平常的意义。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从而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亲情的情感体验,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文人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名字来表达自己的志趣、追求,如刘禹借陋室表达清高恬淡的思想感情,梁启超借饮冰室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归有光为他的书斋——项脊轩写的一篇散文——《项脊轩志》。

  二、整体感知   

  1.多媒体展示 

  教学目标

  (1)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以“喜”“悲”统摄全篇的组织方法。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诵读课文

  老师配乐朗读第一段,学生朗读其余段落。

  思考:人们说本文就写了“一座房子、两种情感、三位女性”,它们分别指什么?

  三、研读文本    

  (一)解读:一座房子、两种情感、三位女性

  由两种情感导出——抓关键句,这句话在结构上有着特殊的作用,在情感上概括文章的悲喜之情。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文的“喜”,启下文的“悲”。

  (二)项脊轩是一座怎样的书房?作者喜欢它吗?从哪些描写能看出来?

  作者认为居住在项脊轩喜在哪里?

  探讨:项脊轩有何特点?

  修葺前:①小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②旧 “百年老屋”

             ③破漏 “尘泯渗漉雨泽下注”

             ④阴暗 “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年已昏”

  修葺后:①明亮           ②寂静

  探讨:在这样的轩中读书、生活,作者有怎样的感觉?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庭阶寂寂,鸟时来食,桂影斑驳)

  时而长啸高歌,时而静静独坐,聆听大自然各种美妙的声音,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植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惬意/愉快/舒适/怡然自乐   

  (三)可悲之事又有哪些?作者记述的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特点?(生活琐事)而这样一篇文章却被誉为“明文第一”,这琐碎平淡背后蕴含着感人的情怀。在这几悲中,你更喜欢哪些内容?哪些细节?打动人心?

  老师示范一组分析,请你们举一反三。

  老师播放《项脊轩志》微课第二自然段第一层分析片段。

  【一悲:诸父分家】

  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写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

  答: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①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内外,往往”,一个大家族分家之后门墙林立的凌乱之景,这些门墙客观上意味着诸父之间生活的分离,但在情感上,却意味着彼此间的隔阂与淡漠。

  ②客逾庖而宴,中国人讲究君子远庖厨(《孟子》),客人必须穿过厨房才能吃上饭,可见主人家已不讲究君子礼仪。

  ③鸡栖于厅:《诗·王风·君子于役》:“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可是主人家的鸡都跑到厅堂上,说明归家已经败落到和普通农家一模一样了。

  ④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始”“已”“再”写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南北连通的大家族分崩离析。

  寥寥几笔,几幅描绘日常生活的图片留在我们脑海中,把大家庭分家后的颓败、衰落、混乱的情形和盘托出。从中,我看到了归有光面对家族分崩离析的无奈与悲凉。

  学生活动:(细节的动人之处往往在于,它是人的最不经意之处、事的最不宏大之处、情的最不热烈之处、景的最不起眼之处。)下面,请各小组任意自选一件文中所描述的事件,品读个中细节,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情。

  【二悲:追忆亡母】

  学生朗读二悲。

  语言:“儿寒乎,欲食乎”语言平淡,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呵护。

  动作:“以指叩门扉”轻轻敲门,母亲关爱孩子,又怕扰了孩子

  师引导:归有光8岁丧母,当听到老婆婆绘声绘形地描绘慈母的音容笑貌时,勾起对慈母的深深怀念,早已两泪涟涟。除了“泣”之外,我们还能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他伤心的程度?

  答:“妪每谓余曰”,“每”老婆婆每次说,他每次哭,痛之深。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话未说完,就哭起来,痛之切。

  PPT:归有光8岁丧母。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指归有光之母)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归有光《先妣事略》

  8岁,是最需要母亲关爱的年纪,可母亲却骤然离世;

  8岁,还是一个不能领会生死的年纪,所以年少的他竟以为母亲是睡着了。

  写下这些文字时,归有光18岁。

  从8岁到18岁,“母亲”二字,也许他早已在心中千回次的咀嚼回味;

  从8岁到18岁,十年冷暖无人知;从8岁到18岁,夜半衾寒有谁问。

  听了老妪的絮语,让他的头脑中有了母亲温和慈爱的清晰形象。每当忆及,十年来的孤独伤感就会涌上心头。这哭泣声,是一个失母十年的孩子念及母亲的无穷思念,也是对自己早年失怙不幸命运的悲啼。

  【三悲:缅怀大母】

  ①语言:

  a、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关切、疼惜

  语气亲切,幽默,情感复杂,疼惜,如此勤奋;怜惜,关心身体。

  c、顷之,持一象笏至“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信任、激励

  再三叮咛,以物激励,望孙子为改变家庭状况而奋发向上。

  b、自语,喃喃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殆乎”?——赞许、期待

  表露祖母的喜悦,对孙子的赞许,期望。

  ②动作:以手阖门,动作轻微,怕惊动孙儿

  语言个性鲜明,抓住生活琐事,通过感人肺腑的细节来表达情感。

  PPT出示资料链接:(知人论世,深味悲情)?

  归有光自幼苦读,8岁丧母,9岁能文,15岁束发读书于项脊轩中,20岁中秀才,23岁娶妻魏氏,29岁丧妻,35岁中举人,后连续八次考进士不第。后迁居至上海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世称震川先生。60岁中进士,授县令职,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归有光《家谱记》(一生答)

  参考明确:归有光幼年丧母,祖母是陪伴照料他最多的人,这“长号”中自有对祖母的深切思念之情。但同时,归有光身上还肩负着振兴家族、光耀门楣的重担,祖母的殷殷期盼正在于此。祖母已逝,而归有光依旧科场不第,思及祖母,如何不“长号不自禁”!这长号中既饱含着归有光仕途、人生失意的慨叹,更包含他自觉有负祖母重托的悲恸。

  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男儿有泪不轻弹”。分家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是从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追忆先母,“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缅怀大母“令人长号不自禁”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内心的悲有内向转为外漏,由沉稳渐趋于强烈。

  【四悲:思念妻子】(中年丧妻,28岁)

  日常生活琐事:

  a、“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寄情于物,睹物思人,物是人非,虽平淡,但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沉的思念。

  b、“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透过妻子的“问”“学”,我们还能感受到另一个人的存在,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时”时常,经常,关系融洽,神仙眷侣,美好温馨。

  c、“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细细体味这一琐事,小妹为何问起“阁子”的事,“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前,不光是“阁子”,还有阁中的人,以及阁中的甜蜜生活。

  (四)小结:我做了一幅上联来概括作者居于此的“可喜”生活,现在请大家结合下文作者所写内容(什么人、什么事)、所抒情感对出下联。

  (我给一点提示,在下文中作者都写到了哪些人呢?诸父、先妣、先大母、亡妻)

  PPT出示

  上联:淡景清雅,书海啸歌,庭阶寂寂,桂影斑驳,几多憧憬几春秋;

  下联:诸父异爨、老妪追怀、祖母殷殷、夫妻相敬,一度思亲一怆然?  

  四、拓展延伸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抒写感情的手法。

  我们将《项脊轩志》与《祭十二郎文》进行比较,体会两篇古代散文抒情与写法有何异同。 

  五、学以致用

  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抒写感情,这种写法在当代散文中也经常使用。

  龙应台的《目送》:“华安背着一个彩色的书包往前走,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眼光和我凝望的视线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席慕蓉的《小红门》:“尽管在告别前,祖孙二人如何地强颜欢笑,但在那一刹那来临的时候,平日那样坚强的外婆终于崩溃了。”

  ……

  借鉴今天我们所学的《项脊轩志》,我们可不可以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一个人呢?

  选取同学们的部分优秀作品展示,师生共点评。

  板书:

    项脊轩志

  喜 轩的雅致、静谧 

          诸父分家

  悲     追忆母亲

          缅怀祖母

          思念妻子

  (六安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7年度立项课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立项编号:LA201703

(陈世宏老师 编校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20-07-09 16:48:14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