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理(13) 邰铭娟
春日的象征,莫过于风筝。趁着东风未歇,觅一空旷之所,手执轻线,放飞风筝,才算不辜负这大好春光。
曾与人相约,待到春日,同奔赴一座城。那座城,静卧在西湖畔边,琉璃般的蓝天,正如它的琥珀般的瞳色,带着一点淡金,如同烛火华丽的晕光,高挺鼻梁和清远眉峰,秀逸如深而静的南国山水。笑将起,犹带梅岭上的香味。
旧时,放风筝有放晦气之意,万物复苏之际,将忧心之事随着风筝一同送入风中,送入云端。黛玉也曾以此纾解心中的郁结,可那风筝又如何载得动她的许多愁?手中的线断了,风筝也远了。宝玉说:“若落在荒岭野郊无人烟处,我替它寂寞,把我这个儿也放走,教它两个作伴儿罢。”
如今故事里的年岁远去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年少时光也一去不复返,就像鲁迅先生在散文《风筝》中描述的那般:“……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风筝于我而言,是与儿时伙伴共同的记忆,也印刻着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即使追赶,也追不上那座城的尽头,追不上记忆消失的方向。年年岁岁,风筝如旧飘荡在空中,可执线的人已不复当年。
不复当年,我也早已与那年相约之人散于人海。每至春日,总思及那不可及的西子湖畔,思及刻苦求学的故人,却又只能一笑置之。昨日难追,何苦执迷,不如学那故事里的人儿,将一腔遗恨春怨尽付春风。或许在春风里等不来风筝,又或许在那座城里,有一场我期许已久的重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