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三十三期>教研阵地

论问题驱动式教学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运用

——以《中国民间美术》教学为例

艺术组 陶小陵

 

摘要:问题驱动式教学是指以问题作为课堂教学驱动力,以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是问题的设置者、问题的提出者以及问题结果的评价者。以”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为例谈谈问题驱动式教学在导入、新授、拓展中具体的运用,在教师的引导和问题情境的带动下,要学生学习,改变为学生“我要学习”,学生主动探究自己解决问题,最终得到答案,达成教学目标。问题驱动式教学也存在问题设置不能切入要害,问题设置过于简单或者复杂,问题重复设置等诸多弊端,有效性设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形成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

  新的高中课程标准确定了以“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各学科都凝练总结出各自的学科核心素养,美术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旨在培养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落地关键在课堂教学,鉴赏课是高中美术的唯一必修课程,上好鉴赏课对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等学科核心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现阶段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教师在作品鉴赏时不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品鉴,往往都是教师一言堂,学生的兴趣很难调动,学生依然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二、教师对于作品的解读未能激发学生的探知能力,习惯设定一个“标准答案”,而剥夺了学生很多“优秀答案”;三、教师在鉴赏课教学中过多涉猎美术作品的历史、文化、典故等人文知识,而忽略美术作品的语言、流派、特征等学科知识。所以,当下研究与思考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是核心素养时代高中美术老师亟待研究的课题,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采取什么样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笔者以为问题驱动式教学是不错的选择。

  一、问题驱动式教学的提出

  所谓问题驱动式教学是指以问题作为课堂教学驱动力,使学生由传统的逼迫、强制学习转变为自愿、自主学习,以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是问题的设置者、问题的提出者以及问题结果的评价者。由问题到通过对问题的剥离与分析再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教师让学生面对某种困境,形成新的认识冲突,激发学生对未知的渴望,并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发现问题的特征和内在规律,教师在完成教学的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问题情境其实就是围绕解决问题这一问题去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探求新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问题驱动式教学对老师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一、在充分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做好学情分析,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做到设置问题有针对性;二、问题的设置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问题设置要明确;三、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问题设置有层次;四、问题的设置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争让每个人都有发挥和表现的机会,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问题设置要广泛;五、问题的设置要多使用美术语言,突显学科特点,问题设置要专业。以”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为例谈谈问题驱动式教学在本课中的运用,希望能助力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探讨。

  二、问题驱动式教学的运用

  问题驱动式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的导入、新授、拓展三个环节中,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以课程内容、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基础预设问题,且每个环节问题设置力争做到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并且难易结合、简洁明了,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并“迫使”学生学会自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中国民间美术”一课对于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以及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本课的教学中来,课程从导课、新授和拓展三个方面设计了诸多问题,从作品的概况到作品的内涵,从作品的寓意到作品的语言,以问题为驱动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剥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对”中国民间美术”的分析、判断、归纳与总结,从而得到审美享受。

  (一)导入环节的问题驱动式教学

  导入环节的问题驱动式教学主要是对所新授课程某个关键点进行设问,诸如概念、特征以及属性等等,问题的设置可以建立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或者以比较的方式设问,设置有悬念易于思考的问题,由浅入深,做到“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程。该环节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能起到承上启下、架设桥梁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课程有效开展。

  本课的导入部分的问题设置应该从厘清“民间美术”的概念入手。高中生对“民间美术”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区分“民间美术”与“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不能靠简单的概念来解释,还是以问题驱动式的导入方法为佳。具体过程是,教师展示原作“朱仙镇木版年画”(图1)并设置问题:1.这件作品是哪类人群创作的?2.会张贴在什么地方?是什么画?3.张贴这件作品的目的是什么?三个问题的设置角度和层次各不相同,问题一主要是从学生对“民间美术”基本认识的层面来设问,属于常识性范畴问题,绝大都数学生都会知道是广大劳动人民,而不是“宫廷”或“职业”美术家。问题二是从学生对木版年画的用途、材料、种类三个方面来设问,进一步引发学生对“民间美术”功能性、独特性的思考,深层次挖掘学生的图像识读的能力。问题三是从学生对木版年画与民俗之间的关系这方面来设问,加深学生对“民间美术”文化性的探讨,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基本能够围绕“满足劳动人民精神需要”这方面作出回答,三个问题指向性都是“民间美术”的含义:广大农村劳动人民为了满足精神需要而创作的美术作品。采取问题驱动式的导入,学生在直观面对作品的同时,在情境中去思考问题,将接受性学习的被动性和外在性变成了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内在性,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获得的知识,印象更深,记忆会更加牢固。

              1 朱仙镇木版年画

  (二)新授环节的问题驱动式教学

  高中鉴赏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三个学科核心素养,该环节以图像分析为重、难点,从各个角度层层设问,由表层的图像识别与解读再到深层的审美甄别与界定,以及延伸到对文化的尊重与传承,都是在问题的驱动下让学生通过探究自主掌握。

  本课的新授部分的重点内容是对“民间美术”五种基本类型的解读,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让学生以比较、联系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民间美术的造型、色彩、材料、肌理等形式特征,以搜索、阅读、思考和讨论的方式识别民间美术的内涵和意义;从形态、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识别民间美术的类别[2];知道民间美术的价值,能辨析和解读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

  其一,展示原作剪纸作品《吹糖人》(图2)并设置问题。1.用什么材料、用了几种颜色?2.表现了什么内容?3.用什么手法创作的?4.人物造型有什么特点?5.创作此类作品的目的是什么?其中,问题一、二是从学生的视觉感知层面设置问题,能够积极引导学生从材料、色彩、内容三个方面去识读剪纸作品,做到直观判断,学生会总结出剪纸艺术材料是纸,颜色为单色,表现的内容为吹糖人(老百姓身边喜闻乐见的事情)。问题三、四是从剪纸的造型手法以及艺术风格的层面设置问题,有明显的专业性,突显学科特点,通过问题的引导能让学生像艺术家一样去思考:剪纸的造型手法夸张、概括、简练,体现了纯真、质朴的艺术风格。问题五是从剪纸的功能性上引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的理解。

  其二,展示原作木版年画《门神》(图3)并设置问题。1.作品是画还是印?2.用了哪些色彩?3.造型上有什么特点?表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这么做?4.创作这件作品的目的是什么?其中,问题一是从视觉感知、触觉感知层面设置问题,学生通过问题直接体验,自然判断出木版年画艺术独特的表现程序:先制版再印刷而不是画。问题二的设置是从我国民间美术色彩的民族性层面上设问,大红大绿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特有的色彩喜好。问题三是从木版年画造型手法以及艺术风格的层面设置问题,为了突显“门神”的威慑力,人物造型上尤其是头部五官极力夸张。问题四是从木板年画引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审美的判断:劳动人民为了辟邪镇宅,木版年画运用夸张、可惧的造型,虽然不“美”甚至有点“丑”,但体现了老百姓追求平安幸福的愿望,在他们看来是很美的!

  其三,展示原作刺绣作品《湘绣》(图4)并设置问题。1.作品是什么材料?2.表现的是哪类题材?3.作品运用什么手法表现的?4.作品的造型有何特点?其中,问题一、二是从刺绣特有的材质、机理和题材来设问,学生可以通过视觉、触觉直观感受到刺绣材料、内容的独特性,“湘绣”材质为透明真丝、内容为花卉。问题三、四是从刺绣的技法、语言上来设问,学生明显识别出刺绣是以针代笔、以线晕色,表现出的花卉具体真实,语言写实。

  其四,展示实物玩具《风筝》(图5)设置问题。1.什么季节放风筝?产地有哪些?2.风筝在百姓生活中有什么作用?3.风筝的图案在构图上有什么特点?给你带来什么样的美感?4.风筝图案中“喜鹊、梅花”的形象有何寓意?其中,问题一、二是从“风筝”常识性的方面来设问,高中生对“风筝”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能作出基本的回答:放风筝的季节在清明前后,我国产地以潍坊为主,问题三、四是从风筝的设计制作以及图案装饰的寓意这两个角度来设问,问题的设置有一定的探索性,学生需要仔细观察,通过研究探知总结:风筝在构造上采用对称布局,给人带来均衡的美感,喜鹊、梅花的图案装饰采用谐音手法,寓意喜上眉梢!

  其五,展示实物雕塑作品《徽州木雕》(图6)并设置问题。1.这是件什么材质雕刻?2.表现的内容是什么?3.用在什么地方?有何作用?4.运用了什么样的雕刻手法?5.雕刻在造型风格上有什么特点?其中,问题一、二是从徽州木雕材料、表现的内容来设问,学生直观识读并能判断:木质雕刻花卉,问题三是从徽州雕刻的实用性、装饰性层面来设问,问题四、五是从民间雕刻的语言上来设问,启发学习结合宗教、陵墓雕塑来比较,学生自主学习探讨总结:徽州木雕运用镂空透雕的手法,风格细腻、清新淡雅!

  以上”民间美术“五种类型的新授部分的问题驱动式教学,共设置了22个问题,基本按照先从直观性感知再到深层次探究,先从材料内容再到语言手法,先从图像识读再到审美判断、文化理解,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在教师的引导和问题情境的带动下,学生主动探究自己解决问题,最终得到答案,达成教学目标。

6 徽州木雕

  (三)拓展环节的问题驱动式教学

  拓展环节的问题驱动式教学是对课程的延伸与巩固进行设问,以前面所学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方面来创设问题,譬如用所学新知识如何美化生活?如何设计制作产品?该环节能有效地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在问题的驱动下让学生去观察、摸索、探究、总结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学会用美术学科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会逐步提升学生以学科核心素养发现、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拓展环节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对“民间美术”图像识读、审美判断以及文化理解这三个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同时也是把美术表现、创意实践这两个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其中。在鉴赏的的基础上,如何嵌入美术表现、创意实践这两学科核心素养是拓展环节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运用剪纸形式创作出民间美术的视觉形象,形成民间美术的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了解并运用民间美术的语言,通过观察、想象、构思和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思想情感;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自觉运用民间美术表现力,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基于此创设问题:你能用剪纸创作一幅装饰自己房间、表达美好愿望的作品吗?问题的设置目的让学生关注生活,生成有意义的剪纸创作主题,研究各个不同地域民间剪纸艺人的剪纸风格,熟悉剪纸的工具材料,以及剪纸的技法,收集素材,构思构图,寻找材料与工具动手创作,不断地克服困难、学习总结、修改完善,最后完成作品、展示交流、学习总结。在实践活动中某生来自农村,教师设问:农村什么情景最记忆犹新?该生思考后回答:秋天帮父母收割的情景最让人难忘!教师提示:用一幅反映秋收的剪纸创作装饰自己的房间是不是很有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该生开始关注自己熟悉的生活,收集农村秋收的图片,运用课程所学的剪纸知识,参考此类题材的优秀作品,画草图、构思画面,再用单色剪纸创作作品(图7),在作业展示中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最终完善作品(图8)。这样的课程拓展既巩固了课程知识也锻炼动手能力,由此可见,但学生经历了创作实践的过程并完成作品,也就同时全面发展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7 创作实践

8 学生创作作品

 

三、结语

  问题驱动式教学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可以尝试的一种教学方式方法。问题设置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更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中心环节,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但是,问题驱动式教学也存在诸多问题:问题设置不能切入要害,问题设置过于简单或者复杂,问题重复设置,问题和问题之间缺乏联系等。教师只有有效设问,才能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形成学生学科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3

  [2]尹少淳 . 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 .162-163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20-06-08 15:28:25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