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三十三期>高考攻略

略谈高三历史学科复习策略

历史组  范大美

 

高三年级的学习是高强度、高密度的,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注下,学生压力增大;高考范围内的知识密集性和高考题的日益灵活性又推升了教学难度。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不断反思、总结,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共同分享一下。

  一、紧扣考纲,抓住考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高考中知识的基础性也是“一体四翼”中提出的首要考查要求。从历史学科命题的角度来说,学科基础知识是能力考查的主要载体,所以课堂上对知识点结合情境讲解力求清楚明白,帮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关于历史解释主要是弄懂历史概念,比如中国古代史中的“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如此理解后才有可能对史料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题不仅没有弱化基础,反而更加强调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理解和内化。2018年全国I卷试题均以学科主干知识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载体并对之进行优化、整合,无“偏、难、怪、深”现象,每道试题都严格依据考点。如第24题以“百家争鸣”为考点,考查墨家学派中的科学知识;第25题以“中央集权制度”为考点,考查唐代藩镇问题;第26题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为考点,考查宋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因此,一轮复习中梳理主要知识点,围绕核心素养的要求将考点理解并精准把握好,尤其重要。

  二、点线结合,构建体系

  历史知识跨时空领域广,知识点较多,在一轮复习基础上将知识点整合,将其连点成线、面,构建知识体系,往往是我们二轮复习的重要任务。体系化的知识不仅方便考生对整体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更是符合高考命题跨模块、跨领域的趋势,因为综合性的高考命题可以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思维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中可以将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和近代反封建思想解放等知识进行整合,可以让学生对同一时期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目了然。

  当下的历史试题尤其是非选择题设计更加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考生能够基于试题情境整合所学知识和史料线索,得出自己的感知和结论。如2017年全国Ⅰ卷第41题,提供了法国大革命和近代中国对于民族主义的阐述,采取多层次设问方式,要求考生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知识进行深入思考。这就启示我们复习时要在专题知识建构的基础上,多元多维地在知识点之间形成连接,让古今历史事物之间,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之间有迹可循,做到中外关联,古今贯通,培养综合、多元分析问题的能力;把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此在高三历史复习中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点的掌握,更要注意主干知识的梳理,弄清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形成逻辑化的知识结构体系,提升考生的学科能力和不断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有的放矢,精讲精练

  训练考生高考实力,难免要做大量的试题,目的主要是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考生解题答题的能力。如果仅仅加强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此类题目比较简单,若要符合高考要求,对试题质量则要求较高了。复习备考、密集训练是相互关联的,但往往在实践中,因试题质量无法保证而沦为低水平的重复训练,于是就会出现,做题最多的同学恰恰不是成绩最好的。全国卷命题中心主任刘 先生曾说,“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出时间认真研究往年的试题,社会上流传的复习题往往粗制滥造,不得要领,不分良莠地抓着就做,最容易产生误导”。所以在日常训练中,需要精心挑选试题,宁缺毋滥。

  四、专项训练,突破难点

  高考历史试题分为两大部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选择题被称作高分王,一小题4分的选择题,12道选择题做完后,考生的历史成绩就已经定下基调了。选择题的常考题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文字材料型、图画型、表格数据型、概念型、因果型、结论型、比较型、探究型、程度型等。不同类型的题目有相对独立的特征,同时,可以采用不同的解题技法选出最佳答案。比如因果型选择题,是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该类型题通常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由结果推出原因,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题干中的标志性词语有“主要原因”“最主要原因”“内因”“外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是因为”“主要是由于”“决定性因素”“主要理由”“主要依据”“政治因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导火线”“目的”“主要目的”“根本目的”“直接目的”等,或出现“为了”“主要是为了”“意图”“动机”等关键词语。另一种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如此归纳后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会提高考生解读材料的准确性。日常精做精练试题时可以在对多种类型的选择题及其解题方法归纳总结的同时,进行针对性训练,以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非选择题,三道大题分别为第4025分、第4112分和选做题15分。问题的类型也有迹可循,比如回答“……的特点或特征” 是常见的设问方式。什么是特征型历史试题?历史特点指某一历史事物的特殊之处,既反映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显现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历史事件特征型、历史措施特征型、历史阶段特征型、历史人物特征型、经济特征型。结合试题分析不同类型的特征题如何作答并加以训练。

  其中最易拉开分数差距的非选择题是12分论述题(小论文),小论文是近几年全国卷历史高考第41题的主流题型。从这几年的高考题来看这一题型又可细分为三类:观点评述类、观点论证类以及半命题小论文。观点评述类与观点论证类的不同在于,前者要求考生对特定观点表态,后者只要对特定观点进行论证即可,与半命题小论文的不同在于后者要求围绕特定主题自行拟题然后加以论证。可以说区别都在前面,如果是论证观点,到底是论证别人的观点,还是表明态度和看法,然后再论证自己的看法,这个分清,后面的论证就不会出错,否则会出现跑题的情况。这些特征告知学生后,再结合考生实际加以训练,使之答题时能条理清晰、史论结合、论证有据。

  在文综学习中,历史学科具有一定难度,但是有规律可循,在高三复习中只要师生齐心协力,窥得其中门径,必得攻玉之法。最后想借用王国维先生的“治学三境界” 说与大家共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栾宜斌老师  编校)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20-06-08 15:36:29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