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旅六安>文旅动态>详细内容

《安徽日报》聚焦|六安:文化下乡充盈群众“精神粮仓”

编辑:汤晓雪 来源:六安文旅 发布时间:2023-09-17 15:55:28 【字体:

图片

  白露前夕,六安市霍山县文化馆里笙歌鼎沸,“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之我要上春晚”节目征集活动决赛正在进行,参赛选手从乡村、社区的小舞台一路披荆斩棘,把自编自演的节目带到了城市的大剧场。

  从送文化下乡,到种文化入“心”;从告别曲高和寡的演出,到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近年来,六安市创新发展思路,以乡村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为突破口,通过高位推动、人才下沉和发掘传统文化新增长点等方式,为全市文化高质量发展“造魄铸魂”。

图片

图片

政策驱动 让文化惠民亲民



  六安市位于大别山北麓,这里涌现了“上古四圣”之一的皋陶,也是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故乡;这里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里;这里有曲调风雅的庐剧,还有唱腔独特的大别山民歌……传承千年、熠熠生辉的文化底蕴,照亮了无数六安人前行的道路。
  走进新时代,六安的文化发展被赋予了新使命:既是巩固脱贫的利器,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法宝。如何践行新使命?2022年7月1日,六安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开展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的实施意见》,将具体落实情况纳入年度考核指标,并对成绩突出的县区和个人进行表彰,此举为发展乡村文化提供了政策土壤和经费保障。此外,六安市每年还拿出8000万元资金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图片

  在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成效显而易见。走进六安市霍山县图书馆,仿佛置身于群众文化的海洋:孩子们坐在沙发上、扶在桌案边,或三五成群、或独自穿行,手捧书籍如痴如醉;24小时开放的自习室里,大学生们有的埋首书堆,有的趴在桌上思索;老年阅读室在柔和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温馨……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场馆,全年免费向群众开放。”霍山县图书馆运营馆长李信萍说,馆内舒适的环境和一项项便民举措,都是六安市实施文化惠民政策结下的硕果。“我们根据市里的政策要求,每年拿出197万元用于场馆运营。”李信萍说,自2022年6月至今,图书馆已累计接待读者44.5万人次。
  在叶集区,总投资3.5亿元,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规划馆、博物馆、大剧院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于去年春节前免费向群众开放,目前已经成为当地的文化新地标和网红打卡地。截至今年9月,叶集区文化中心已累计接待群众43.4万余人次,开展活动550多场。
  除了霍山县图书馆、叶集区文化中心外,六安市还有162个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据统计,2023年1月至8月,仅22个县级以上公共文化场馆的接待量就达268万人次。在2022年度“安徽文化云”综合绩效评价中,这22个县级以上公共文化场馆中有11个综合成绩并列全省第一。


图片

人才下乡 把民歌唱进民心



  文化惠民建设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就像有了钢琴不会弹、搭起戏台没人唱,那么一切都只是空架子。为此,六安市积极推动专业人才走进基层“传经送宝”、通过“传帮带”培养乡村文化带头人,以破解过去文化活动“只见其行,不见其魂”的窘境。

  “我们会定期协调选派驻村文化特派员,每月至少驻村4天。”金寨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张静辉说,在市文化暖心惠民工程指导下,各地非常重视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通过招募等方式把优秀的文艺工作者送到基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学习舞蹈、唱歌;同时,金寨县还与省内高校建立合作机制,定期为基层群众办文艺汇演,并指导乡村开展文化活动。

图片

  作为金寨县的一名文化特派员,彭忠良的主要任务是指导乡镇策划文艺活动和组织动员群众参与活动。在金寨县白塔畈镇新梦剧场里,从田间地头走来的合唱团成员在彭忠良的指导下,从五音不全的农民,变成了发音标准的“歌唱家”。
  “我们几乎每天下午都聚,跟着彭老师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合唱团成员叶梅笑着说,她爱好唱歌,但始终没有机会得到专业指导;自从加入农民合唱团,有了来自金寨县音乐协会等团队的专业人士的亲自指导,自己的歌唱水平稳步提升,最近正在排练节目,准备上县里组织的春晚。
  金寨县的创新工作,只是六安市文化人才下乡的一个缩影。在六安市文化馆,创新开设了皋城文艺课堂,并按照服务需求、服务人群的不同,分为馆内的“艺起来课堂”,城区的“社区艺校”和乡镇的“乡村艺校”3个板块,统筹规划全年艺术普及课程。今年以来,皋城文艺课堂共开设了107门课程,完成1190次课时,累计培训人数达2.4万余人。同时,市文化馆针对乡镇文化站长的业务薄弱环节,开展了6期基层文化站长业务轮训,对文化站长进行全覆盖培训。
  文化人才下沉基层,一方面把殿堂里的知识送到了群众身边,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一批乡村文化带头人,把文化的种子留在了群众心间。目前,六安市已举办各类文化活动3.1万场,市、县、乡、村4级联动举办了农民合唱大赛、广场舞大赛、小戏小品曲艺调演、少儿文艺展演等活动400多场,服务群众超210万人次。


图片

创新模式 让传统拥抱现代



  “产品不仅卖不出去,还难觅传承人。”这是许多地方在推广传统文化时遭遇的普遍难题。六安市通过深入调研发现,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主体链接不紧密、缺少“自我造血”功能,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因此,六安市与时俱进,走出了一条文化与旅游经纬交织、传统文化搭配研学游的新路径。

  翁墩乡位于六安市金安区,拥有省、市、区级非遗传承人5名。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乘着六安市文化暖心惠民工程的“东风”,当地创新探索“非遗+研学”模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了“三馆一中心”文旅体验基地。

  据介绍,“三馆一中心”占地10亩,包括乡村记忆馆、农耕文化馆、非遗展示馆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心,均位于翁墩乡杨公村。2023年2月正式建成后,村里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等方式,吸引了合肥、六安等周边地区的9000多名中小学生前来研学体验。

  “仅‘非遗+研学’项目,今年就能帮助村集体经济创收40多万元。”翁墩乡党委副书记褚彪说,村里还成立了六安杨娃娃非遗研学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新阵地。

  徐圣年是省级非遗翁墩剪纸的传承人,他多次受邀为参加研学的中小学生讲课,不仅让他们了解了翁墩剪纸文化的历史,同时也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培养了传扬传统文化的兴趣。“现在政策非常好,作为非遗传承人,我每年能挣5万元。”徐圣年说,在政策扶持和驱动下,自己将付出更多精力和热情传承好非遗文化。

  这样的非遗研学点,六安市还有很多。如裕安区六安瓜片非遗体验馆和霍邱的临淮岗淮河文化园,将非遗作坊、艺术研学和电商直播串联起来,让非遗带动产业发展。同时,六安市文旅局还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推出“800公里大别山风景道上的非遗之旅”品牌活动,举办各类展演展示、非遗市集活动20多场,推出“寻艺六安 非遗之旅”系列主题旅游线路10多条,举办非遗进景区活动72场,有力促进了非遗的传承利用。1月至8月,六安市旅游接待量达4390.6万人次,收入3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6.4%和11.8%,增速全省领先,以文塑旅成效明显。

图片

  文化下乡,让文化接地气、聚人气、更有发展底气;文化惠民,让文化亲民、乐民更暖民心。如今的六安市在文化暖心惠民工程引领下,正全力推动文化产业事业全面发展,通过积极探索文化惠民新路径,让乡土文化“耳目一新”。(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王逸群 实习生 李春樟 章子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