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旅六安>文旅动态>详细内容

红色遗存 全国两所 大别山深处的“列宁小学”

编辑:汤晓雪 来源:金寨微旅游 发布时间:2021-07-27 10:01:30 【字体:

  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的汤家汇镇,是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的“西北门户”,这里是六安市目前红色遗存遗迹最集中、最完好、最突出的一个红色小镇,早年间也有“小延安”的别称。在汤家汇镇瓦屋基村,有一所列宁小学,它是全国仅存的两所以“列宁小学”命名的学校之一。

图片

图片

  1929年立夏节起义胜利后,中共商城县委和红三十二师在瓦屋基创办了苏区第一所小学——六区一乡列宁小学。小学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学校面向工农,废除旧规,很受群众欢迎。创办时有4个教学班、1个早晚识字班、适龄儿童和成人均可免费入学。学校由苏维埃政府管理,校长由乡苏维埃主席、共产党员周德谦兼任,专职教师4人,学生百余人。共青团支部受委托领导学习工作,成立学生公社,下设总务、教育、卫生、宣传、音乐5股。学生学文化、学政治、学军事,参加劳动,站岗放哨,开展政治宣传活动。

图片

  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后,大部分学生参加红军,学校遭到国民党军队的焚烧,学校的76间校舍大部被焚毁,列宁小学被迫停办。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列宁小学进行了重修并继续办学。列宁小学校名沿用至今。 

图片

图片

  1961年,列宁小学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六区一乡在革命之前,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只有几个学堂,也都是地主豪绅掌权,贫苦农民走过学校门口,望也不敢望一眼,更没有机会让子女进学堂了。列宁小学兴办之初,学生也只有七八十个,每天上完课,老师、学生就在宣传股和教育股的安排下,分小组敲锣打鼓下乡宣传。

图片

  学校里没有课桌板凳,乡亲们就把没收豪绅地主的课桌板凳送来了,把家里的长条桌也送来了。学校里没有黑板,他们就把地主祠堂里的8块大匾改造成了黑板。学校里还设有图书馆、游戏室,游戏室还有风琴。为了方便上体操课和开展活动,师生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开辟了一个操场,操场上有秋千、浪桥、滑梯、皮球场等等......

图片

图片

  列宁小学的学制为5 年,初小3 年,高小2年。初级小学课程为国语、算术(包括珠算)、音乐、图画和体操。高级小学课程为国语、数学、自然常识、社会常识、唱歌和军事教学。教材内容广泛而丰富。其中一部分教材是县级以上苏维埃文教委员会编印的,一部分是教师自编的教材,还有上级下发的宣传材料。课本注重讲解革命道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图片

图片

  学校还切合苏区革命斗争的实际,注重教育与政治文化、生产劳动、军事知识、社会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在完成规定学习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站岗放哨、维护治安、开展宣传、慰问红军、帮助群众识字扫盲等社会活动,每周还要参加生产劳动,帮助烈军属挑水砍柴、耕种土地、收获庄稼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当时列宁小学活跃着一个组织,那就是儿童团。这些儿童团员臂戴红袖章,手持红木棍,配合赤卫队在交通要道站岗放哨,盘查来往的行人。每天晚上,儿童团都会在村头、校门口站岗放哨,认真地检查路条,盘查情况。列宁小学的学生们还常常一边帮助群众劳动,一边进行革命宣传,深入农村进行“扩红”教育。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革命风暴中诞生和成长的六区一乡列宁小学,通过校内校外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社会实际和革命斗争的锻炼中逐渐成长。为党的建设、苏维埃政权、红军队伍输送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来自养心金寨

图:程江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