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会呼吸”的城市——裕安区建设海绵城市织就城水共生新画卷
11月5日,六安高新区长乐路一期建设工程现场热潮涌动:技术负责人杨涛正俯身查看边坡绿化的土壤湿度,指挥工人调整绿植栽种密度。
“这是一条‘会呼吸’的道路,能像海绵一样‘吞’下雨水、‘吐’出滋养,让城市与水和谐相处。”杨涛的话语,道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要义。这条全长1205米的南北向道路,不仅是连接区域交通的“动脉”,更藏着裕安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玄机”——道路两侧2米宽的绿化带内,雨水花园方案与透水铺装层、盲管系统巧妙结合,路面雨水通过层层渗透、收集,最终汇入绿化带,既有效缓解了城市排水压力,又为绿植提供了天然养分。
这样的海绵设计,正在裕安区多点开花。近两年,六安高新区累计投入约7000万元,重点实施了永泰路、永嘉路等4条海绵道路改造工程。其中,永泰路经过改造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5%,年径流污染消减率达到72%,成为区域海绵道路建设的标杆工程,有效解决了以往雨天路面积水、排水不畅的难题。
不止于城市主干道,裕安区将海绵理念延伸到民生步道建设中。在淠干右岸片区,5公里长的步道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地推进,新铺设的透水混凝土基层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现场负责人申安喜蹲下身子,用手触摸着路面的孔隙介绍:“这种透水混凝土的孔隙率高达15%,雨水渗透速度是普通混凝土的20倍,哪怕遇到暴雨,也能快速将雨水导入地下,从根源上缓解内涝问题。”技术员朱纯富进一步补充道,步道采用了科学的分层结构设计,从上到下依次为透水砖、透水混凝土和级配碎石,三层结构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形成了完整高效的雨水渗透系统,让每一寸步道都具备“蓄水、净水”的功能。
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民生福祉的提升上。在淠干右岸步道改造现场,家住附近小区的市民王庆芝特意前来“打卡”,看着平整干净的透水砖路面,她感慨万千:“以前下雨天,这条步道全是积水,最深的地方能没过脚踝,走路稍不留意就会溅一身泥。现在好了,雨水落下来‘唰’地一下就渗进去了,路面始终干爽,雨后散步再也不用为积水发愁了。”
除了通行体验的改善,海绵设施还让城市景观更具生态美感。雨水花园里,水生植物错落有致,既能净化雨水,又能为鸟类、昆虫提供栖息空间;下凹式绿地中,各色花卉与绿植相映成趣,成为城市中一道灵动的风景线。这些细微的变化,正是裕安区对城市“毛细血管”精细改造的成果,让步道不再只是简单的通行空间,而是集通行、蓄水、景观功能于一体的生态载体。
如今,在裕安区的城市版图上,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海绵元素随处可见,一场关于城市与水和谐共生的实践正全面展开。这背后,是裕安区对海绵城市理念的深刻理解和系统践行——始终坚持“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生态保护、民生改善有机结合,形成了系统化、全域化的建设格局。
随着4条海绵道路年底全面完工,裕安区将新增海绵城市面积7.8万平方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约60%。站在新的起点上,裕安区正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支点,撬动城市品质全面提升。未来,这里将形成“路网成环、水系成网、绿廊成环”的生态格局,让城市在雨水的滋养中焕发新生,为六安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赵宇 记者 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