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珠成链”,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
——舒城县探索“交通+旅游”扶贫大发展模式
处暑过,暑气渐止,正是人们畅游赏景的好时节。8月26日上午,舒城县万佛湖景区汇聚了不少游客,喊声、笑声、掌声让出航码头热闹非凡。循声望去,一群人正围着玩“呐喊喷泉”呢。
“我们也过去喊两声,比比谁喊得喷泉高。”话音刚落,合肥女孩张雅静就拉着朋友快步前行。张雅静和朋友是25日下午从合肥自驾来万佛湖的,走了一段环湖路感觉不错,计划游玩景区后再自驾一段环湖路感受沿途风光,还想着再买点农家特产。
随着一拨玩过“呐喊喷泉”的游客们排队登船,查全祥将游船驶离码头前往湖中的岛屿。“靠湖吃湖”,自90年代初期,查全祥便在万佛湖上讨生计。“那时撒网捕鱼得分季节看天气,收成难保障还有一点风险。”查全祥感叹最初的“吃湖”只能勉强糊口。1995年随着万佛湖旅游起步,他筹钱买了一艘快艇,想着带客人游湖多挣点钱,不过他的快艇时常是开两天停几天的,情绪多有失落。好在景区持续开发建设,前来万佛湖的游客逐渐增多,查全祥又在1998年和自家兄弟们凑了三万元购买了一条大船。当然,看到旅游商机的人也多了,增多的私人游船压根没有稳定客流量,查全祥的“吃湖”生活依旧不太顺畅。对于查全祥来说,转机发生在2001年。“当时万佛湖景区整治升级,我用大船按比例入股加入了游船公司,成了月月拿工资和有保险的职工了。”查全祥如今依旧“靠湖吃湖”,却能轻松小康,见证感受了万佛湖旅游发展带来的幸福感。
在万佛湖,查全祥的“吃湖”方式转变并不是个例。万佛湖旅游业直接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人数达2000多人,280名当地群众转为万佛湖渔业公司、旅游公司、游船公司三家国有公司的职工。
土生土长的万佛湖姑娘涂金会,2011年8月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与很多年轻人不同,没有选择去大城市就业,而是回到家乡做了一名导游。早年间,涂金会父亲放弃做了十几年的水电生意,用积蓄在万佛湖边盖起四层小楼,开起了农家乐。“我和我爸爸都对万佛湖旅游发展满怀信心和期待。”涂金会至今记得,2016年11月,当得知万佛湖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时,更是坚定了当初的选择。眼下,涂金会家的农家乐一天最多可接待300多位游客吃饭、50多人留宿。涂金会也成长为万佛湖旅游管理实业有限公司营销部副主任。
大量游客们的到来,为万佛湖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随着旅游的发展,促进了万佛湖体育事业、渔业以及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实现了几个产业的融合,也为景区的农副产品的外销打通了渠道。从建造千米大坝到开发亲水旅游,一个甲子之后,一碧万顷的湖水还在不断润养着当地的人们。
“我带的板栗卖完了,蕨菜也没了。你们要是想买,可以下午到我们那边,既有农产品也有好风景。”8月26日上午,从五显镇搭乘公交到万佛湖的李家群,在景区门口很快卖完了所带的农产品。2019年11月后,随着环万佛湖旅游扶贫公路建成通车,促进了沿线乡镇的旅游发展,旅游受益面也更为扩大。如今,不少游客会和张雅静一样,游玩万佛湖景区后还会沿环湖路到周边乡镇走一走。
环万佛湖旅游扶贫公路,总投资15亿元,主线全长42.195公里,涉及汤池、阙店、万佛湖、五显、山七、高峰6个乡镇。为了满足游客亲水临湖的需求,还建设有5条支线。其中万佛湖的东边、北边,为市政主干道标准,路基宽2.5米,主路面宽14米,桥梁6座;万佛湖的西边、南边为二级公路标准,路基宽14米,主路面宽8米,并设计4米的慢行系统,桥梁11座含3座景观桥。环湖路的建成对改善万佛湖旅游开发环境、提升万佛湖旅游品牌、发展万佛湖周边经济、完善区域路网结构、解决落后交通状况都有着重要意义,也利于发展全域大旅游。
路畅了,人气旺了……串珠成链,环万佛湖旅游公路既是扶贫路也是万佛湖旅游开发的拓展路,既方便了景区周边居民的出行,又促进了沿湖乡镇的旅游开发。
通过20多年的持续建设开发,舒城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得到完善,旅游经济持续增长。现有国家5A旅游区1个、4A旅游区1个、3A旅游区5个,省优秀旅游乡镇8个,省乡村旅游示范村15个,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省乡村旅游创客基地1家,省研学旅行基地3个,旅游星级饭店7家,旅行社10家,星级农家乐38家,星级餐馆8家。这一个个数字也是舒城旅游产业发展最好的例证。而环万佛湖旅游扶贫公路,探索出一条“交通+旅游”的扶贫大发展模式,为沿线乡镇群众脱贫致富带来了新思路,也为他们指明了奔赴美好小康生活的新方向。(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