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鹅鹅,科技赋能“向天歌”
——六安鹅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蓬松柔软的白鹅绒被、设计新颖的羽绒服、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的羽毛球……近日,中华优品外贸行(六安站)暨六安羽毛(绒)制品展销活动举办,六安产鹅绒鹅毛制品销售火热。
伴随科技持续赋能,六安传统“牧鹅”产业转型升级焕发新活力。今年,六安鹅产业综合产值正向着190亿元的目标稳步迈进。
智慧养殖
大白鹅住进“智能家”
在安徽展羽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控着舍内温湿度,3.0版循环水养殖实现了“草—鹅—粪—肥—草”的生态闭环。这里的每一只皖西白鹅,都在科技赋能下获得精准照料。
作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皖西白鹅的种源保护是产业发展的根基。目前,六安已建立起完整的保种体系,包括2家国家级保种场、4家省级保种场,以及1家国家级良种扩繁推广基地和3家省级核心育种场。
2025年一季度,全市收集皖西白鹅种鹅1300只,有效扩大了保护基础群规模。皖西白鹅原种场与皖西学院合作开展高产蛋家系选育工作,已成功组建家系60个、育种基础群300只。
产学研合作网络正在不断扩大。六安市政府与江苏省农科院签订的《合作意向书》,将“建立皖西白鹅繁殖性能提升与良繁体系”作为重要合作内容。与此同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所的合作也在深入推进。
科技创新驱动养殖模式变革。截至2024年底,六安全市5000只以上白鹅规模养殖场达122家。2025年,全市计划新建、改扩建5000只以上白鹅规模养殖场35家,智能化养殖正成为产业新标配。
羽毛经济
“标准革命”重塑价值链
记者了解到,今年发布实施的《高品质皖西白鹅绒》团体标准由16家行业相关单位共同制定,规范了从生产加工到成品检测的全流程。
“历时12年,我们解决了皖西羽毛精深加工中的关键共性问题。”皖西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教授李林刚说,他带领研发团队通过对分毛机、脱水机、烘干机等核心部件的升级改造,实现了白鹅吊吊绒、90级羽绒、95级鹅绒等系列高品质羽毛的量产。
早在20世纪90年代,六安的羽绒羽毛交易市场已经形成规模,但是缺乏深加工,以原料供应为主,附加值较低。科研加持下,羽绒、羽毛的精细化加工水平不断提升,六安产羽绒的市场价值也随之大幅提升。
在六安市海洋羽毛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阻燃绒、芳香绒、蓄热调温绒等创新产品整齐陈列。“这款防水绒已经泡水大半年,性能依然完好。”公司销售总监余学志介绍。该公司研制的多功能羽绒新材料,已转化为羽绒户外情侣被、多功能音乐枕等创新产品,深受海外市场欢迎。
目前,六安市拥有羽绒及制品经营主体1000余家,其中规上加工企业75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2024年,六安羽绒行业规上企业产值突破100亿元,12家企业与高校共建研发平台,攻克17项行业关键技术,拥有专利130余项。
羽毛球产业同样在科技加持下蓬勃发展。六安市生产的羽毛球已占全国训练用球的40%。在兴龙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每年上千万元的研发投入确保产品持续创新,该公司长期为国际羽毛球品牌亚狮龙生产羽毛球。
产业跃迁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
六安鹅产业正经历从传统生产模式向现代化全链条的深刻跃迁,科技创新与系统化布局成为推动产业质变的核心动力。当前,产业已突破单一养殖格局,构建起覆盖种源保护、智能养殖、精深加工与品牌营销的完整体系。以“三链融合”为主线,六安推动“养殖—加工—羽绒—食品”一体化发展,培育了一批链主企业,实现从原料输出向品牌输出的转型。
在产业升级框架下,食品加工领域展现出强劲活力。胜缘食品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研发的低温低盐腊鹅、鹅杂酱等20余款产品,附加值提升30%以上;中央厨房项目推进皖西白鹅老鹅煲等预制菜开发;霍邱县创新的樱桃鹅肝、冰淇淋鹅肝等高端品类,成功辐射长三角市场。与此同时,文旅融合为产业注入新内涵,皖西白鹅IP形象“向天哥”“皖小安”走进景区与交通要道,推动“产业+文化”协同发展。
“十四五”以来,皖西白鹅养殖规模从1300万只提升至2000万只,增幅达54%,羽绒年产量达万吨。六安市已形成集孵化、养殖、加工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政策扶持同步跟进,《六安市加快鹅产业跃迁式发展实施方案》《六安市鹅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相继出台。当地将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把有限科技资源聚焦于保种育种、疫病防控、品质提升等关键环节。同时着力打破部门、地域和行业壁垒,构建从种源创新到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网络。《安徽日报》记者 唐欢 袁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