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历史星空的大别山英烈
8月27日,市民在六安城区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了解田守尧的英雄事迹。 (本网记者 田凯平 摄)
80多年前,大别山的层峦叠嶂间,走出了无数救国救民、奔赴抗日战场的英烈。至今,这些响亮的名字,仍如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1915年,大爷爷出生在原六安县新安集,今天的裕安区新安镇。1931年,他毅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自己的生命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田守尧的侄孙田承永回忆起大爷爷的生平,语气中满是崇敬。
“抗战期间,大爷爷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即使负伤,也坚持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从未退缩。”田承永说,皖南事变后,田守尧任新四军三师八旅旅长,率部在苏北盐阜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给日寇以沉重打击。
1943年初,田守尧与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彭雄等赴延安学习,在海上与日军汽艇遭遇,腿部负伤后仍顽强坚持战斗。彭雄牺牲后,田守尧果断指挥大家涉水上岸,并以重伤之躯为同志们开路,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8岁。
“2014年9月,田守尧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他的一生,是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一生。”裕安区史志室主任吴童的话语朴实而坚定,道出了后人对英烈的缅怀与传承之责。
走进霍邱县革命历史陈列馆,一件珍贵遗物震撼无数参观者——未绣完的枕套,“同心抗日”四字针脚密实,而“心心相印”四字只描画轮廓,针脚便永远停在了那一刻。
这件红色文物的主人叫陈涛,1920年出生于霍邱城关贫苦家庭。1935年秋,陈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立第六女子职业学校。入学一年半,因战火中断学业回到家乡。抗日救亡的号角吹响,她将未绣完的枕套塞进背包。
从大别山到苏北抗日根据地,陈涛组织群众减租减息、扩充武装,成了反动地主的“眼中钉”。1941年深秋,百余名敌人夜袭驻地。她冲锋在前,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1岁。乡亲们整理陈涛的遗物时,发现了那件没有绣完的枕套。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永远铭记陈涛烈士,1959年上级政府将陈涛烈士牺牲地——戴滩村改为陈涛村,将其所在的乡命名为陈涛乡,2011年改为陈涛镇。以此,表达对这位女英雄的怀念。
曹云露、高敬亭、邹同礽、田守尧、方和平、陈群、陈涛、梅华樊、冯振环、金飞霞……在六安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上,还有无数这样的英烈。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他们挺身而出、前仆后继。
战火纷飞的岁月,留给民族的不仅是伤痛,更有无数刻骨铭心的记忆。这些记忆,在幸存者的脑海中从未抹去。现年96岁的新四军老战士史涵林,便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者。
1929年,史涵林出生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1954年,史涵林从部队转业至当时的六安区专员公署医院)。1945年3月,年仅16岁的他,成为新四军四师九旅26团一营二连的一名卫生员。多年征战,四次负伤,每道伤痕,都是英勇无畏的勋章:腹部被枪弹穿通,右腿膝关节、右臂肘关节被枪弹贯通,左小腿留下深深的刺刀伤痕。至今,他额头上还嵌着一块无法取出的弹片。
回忆腹部中弹的那个瞬间,史涵林眼中闪过一丝惊心动魄。“有一年冬天,我们与日军一个中队作战。当时,我正在给一名战友包扎伤口,突然感觉肚子一热,低头就看到鲜血滴落在脚上,才意识到自己中弹了。”
残酷的战斗结束后,原本170多人的连队,最终仅30多人幸存,史涵林便是其中之一。此后漫长的岁月里,每当提及那些牺牲的战友,老人总是神情黯然。那些年轻的面庞、爽朗的笑声,永远定格在烽火岁月,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牵挂。
田守尧未抵达的延安,陈涛未绣完的枕套,史涵林战友未等到的黎明,早已化作山河血脉。八十年岁月流转,烽火硝烟散尽,但那些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英烈从未远去。他们的故事,在纪念馆的讲述中被重温;他们的精神,在后人的传承中焕发新生。(本网记者 汪娟 储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