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社会新闻>详细内容

病房里的红色温情

编辑:毛晓倩 来源:皖西日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08-12 11:29:42 【字体:

1fc52a7c6e0749be812d36b7bfe70dd3.png  

     图为市人民医院护士正在为老红军胡正先测量血压。(本网记者 袁洁 摄)

  “爷爷,您今天中午想吃什么呀?红烧肉行不行……”7月31日上午,市人民医院的病房走廊上,护士长童雪银正推着一位老人遛弯。听到“红烧肉”三个字,老人家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原来,“红烧肉”是老人家的最爱。

  “爷爷,我们来测量个血压吧。”交谈间,护士们已经把老人家推到了护士站。只见胡老伸出胳膊,配合着护士的测量。“爷爷,您的血压是正常的。”听到测量结果后,老人家点了点头。

  护士口中的“爷爷”,正是108岁的老红军胡正先。祖上三代都是篾匠、参加红军前未曾吃过一顿饱饭的胡正先,带着父亲“你要另寻一条活路”的嘱托,于12岁参加革命,从不识字的小战士,成长为红军第一批技侦人员,被战友们敬称为“红色听风者”。

  “红军就是我的家,我就跟着红军走。”当初的铮铮誓言成为胡正先一生的追求。他跟随红军长征,而后又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辽沈、平津、解放海南岛等著名战役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先后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4年离休。驰骋沙场半辈子,胡正先将他的全部青春献给了祖国。

  近日,胡老因身体不适来到市人民医院住院疗养。面对这位饱经风霜的老红军,医院迅速成立专家团队,对胡老的身体进行全面检查,熟悉掌握他的身体状况,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同时积极与负责胡老身体保健的北京医疗团队取得联系,探讨治疗方案。“北京那边对我们的治疗方案也很认可,经过这段时间的疗养,胡老的身体状态在逐渐康复,精神状态也很不错。”主治医生祁玉凤介绍说。

  “爷爷,您昨天晚上睡得怎么样呀?今天早上吃的什么呀……”每天早上八点半,护士准时推开病房的门,详细询问胡老的饮食起居情况,并检查身体、进行输液等。“爷爷一般早上没有那么早起床,我们也就不会过早地去打扰他,等他起床后再进去。除了白天的正常护理,夜间我们也会增加查房次数,确保在爷爷有需要的时候身边随时有人帮忙。”病房护士的一言一语,都透露出医护人员精细的服务。

  “我们护理团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落实精细化护理的基础上,为爷爷筑起一道温暖的防线。”童雪银告诉记者,护理团队平时特别注重对胡老的心灵陪伴。为了陪胡老多聊天,护士们仔细查阅他的革命事迹,胡老瞬间打开了话匣子。“爷爷曾在医院当过卫生员,与我们护士的工作很有共鸣,因此爷爷平时也喜欢跟我们讲那时候的故事,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也备受感染。”童雪银说。

  其实,在此之前,胡老曾在市人民医院疗养。“医护人员对待我父亲就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父亲每次来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医院这边跟我说,我父亲是从六安走出去的老红军,不仅是革命前辈、长辈,更是他们的‘宝贝’,他们会全力以赴为我父亲提供医疗服务。”采访中,胡老的女儿胡延华告诉记者,医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尤其是2023年那个时候,医院在救治中彰显出的责任担当让她非常感动和放心。“当时我们在考虑是否需要将父亲转院,医院这边给了我们非常坚定的救治态度,而且拿出的治疗方案与北京那边基本一致,让我非常放心,同时,也让我觉得医院非常有担当。”回想起当时的情形,胡延华至今倍感欣慰。

  也就是在那次疗养期间,医务人员敏锐地发现胡老时不时地会沉默地望着窗外,营养餐也吃得很少,护士们主动轮流陪着胡老,倾听他的故事,湘江的炮火在他沙哑的声音里复燃,夹金山的风雪从皱纹中呼啸而出,渐渐地,病房变成了“红色课堂”,护士们在记录生命体征时,也悄悄记下了他最爱吃的红烧肉。胡老生日那天,病房医务人员还精心策划了一场惊喜,当蛋糕上的蜡烛映亮他眼角的皱纹时,胡老的眼眶湿润了。“两周以后,爷爷便康复出院了,我们还收到了热线的表扬,给予我们很大的鼓舞,也激励我们再接再厉,用专业守护生命,用温暖治愈心灵。”病房里的医生说道。

  老红军的皱纹里藏着百年风雨,护士站的灯光下映着寸寸温情。时代在变,但红色精神从未远去,那些根植于心的信念、流淌在血脉里的温暖,始终在传承中焕发力量,成为照亮前路的光。(本网记者 齐盈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Scan me!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