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向“新”提质 阔步前行
——舒城经济开发区打造新质生产力为发展蓄力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4-05-21 09:27:12 【字体:

  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进入省级以上集群名单,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激发新活力……走进舒城经济开发区,一个个以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的场景随处可见。近年来,该区抢抓机遇,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农副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布局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强化重大项目建设,走出一条向“新”提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舒城经济开发区实现规上工业产值64.35亿元,同比增长21.2%;完成工业投资9.59亿元,同比增长22.9%;完成技改投资7.77亿元,同比增长11%;截至4月底,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208家,占全县72.7%;高新技术企业126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7家,充分彰显了园区作为经济发展“主战场”的速度与力量,韧劲与质量。

  走进安徽胜利精密制造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成排的机械臂正在一块“铁板”上挥舞作业,流水线的另一边,工人们正熟练地进行检测。公司行政副总经理吴伟告诉记者,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笔记本电脑结构件,目前已经实现了行业领跑。

  2013年,胜利精密落户舒城经济开发区杭埠园区,是园区内第一家精密电子基础件生产企业。如今,在杭埠园区,像胜利精密这种生产电子基础件的企业不在少数。从第1家到汇聚相关企业300多家,如今杭埠园区生产的精密电子结构件模组、移动终端等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与合肥京东方、维信诺、联宝、科大讯飞、江淮、蔚来等企业形成共同促进的良性循环格局。

  一个好项目就是一个增长点,一个好产业就是一个增长极。近年来,舒城经济开发区杭埠园区按照“围绕合肥抓配套”的发展思路,不断完善企业链条。如舒城县精密电子基础件产业集群正围绕电子信息(光电显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两大主导产业,开启转型升级之路。集群现已形成“上游材料及模具装备——中游屏幕及模组——下游应用产品”的产业链条,呈现出以中游触控模组、触摸屏、微型摄像模组和精密电子结构件模组等为主体的上中下游协同布局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聚企成链、集链成势。2023年,舒城县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农副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有两个进入省级以上集群名单,其中精密电子基础件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为我市唯一。预制食品特色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在全省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评估中,电子信息(光电显示)和预制食品两个特色产业集群(基地)位居前列受表彰,主导产业集聚度从35.8%提升至43.3%。

  干净整洁的缝纫车间、令人眼前一亮的校服博物馆……走进位于舒城经济开发区的安徽丽达制衣有限公司,不仅可以看到一件件校服从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还能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校服文化。

  作为一家拥有自主品牌,集服装设计、制造、销售为一体的规模服装企业,丽达制衣目前拥有标准化服装生产线36条,员工1000多人,年产校服300多万套,年产值近3亿元。

  “你看到的这条生产线就是全自动化的衣拿智能生产吊挂系统,从一个工位到下一个工位,可以直接输送,并且实现了自动裁剪、吸尘、烘干。”在企业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据企业负责人储成林介绍,2023年7月,公司投入50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了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超30%。

  企业昂扬发展的动力,源自一次次精益求精的技术革新。2023年,舒城经济开发区落实“老树育新干”工程,推动丽达制衣、安发机械、柳桥羽绒、金丝狐等多家传统企业提档升级,全年共实施143个技术改造项目。园区内一大批企业获得国字号、省字号荣誉。

  传统食品行业穿上工业互联网“外衣”又会是怎样一番场景?在安徽采林间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一进门,一股诱人的香味便扑面而来,脆皮巴旦木仁、手剥山核桃、脆皮腰果、各种口味的花生……20余种坚果映入眼帘。

  近几年来,随着销售量的不断增加,该公司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现已建成板栗原料干燥、保鲜及深加工一体化项目,建成全自动生产线6条,日产各类坚果50吨。

  为实现关键信息的可视化管理和生产运营数据统计分析及运用管理,在多个生产环节和运营环节实现优化提升、提质增效和创新突破,2022年以来,该公司通过搭建5G+工业互联网平台,为采林间生产计划调度、生产过程管控、质量追溯、设备管控提供全程支撑,搭建企业数字化管理平台,荣获舒城县2023年度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称号。

  “项目实施后,提高了现有资源配置效率,生产效率提高20%,运营成本降低15%,产品升级周期缩短30%以上,装配效率提升30%以上,每月节约成本约20%。”公司负责人梅方祥告诉记者,5G+工业互联网项目的实施,实现了企业内生产、运维、管理数据的采集、交互和传输,通过云平台实现数据的汇集和处理,保持了产品质量的恒定性。

  原始创新,平台建设先行。2023年,舒城经济开发区研发投入6.71亿元,研发投入强度2.77%。建成了省级科技孵化器1个,市级众创空间5个;拥有1家省级智能工厂,省级数字化车间3家,市级数字化车间3家,省级行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1家,5G+工业互联网深入推进,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6家,居全市第一,战新企业59家。采林间、瑞澳、坎蒂尼等公司荣获舒城县2023年度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称号。

  向“新”提质,阔步前行。谈及下一步打算,舒城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褚进宏表示,该区将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定位,聚焦重点领域加大招商力度,充分发挥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加快推动产业提档升级,鼓励和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拓宽增量、做大总量,推动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发展。到2025年,力争三大主导产业规上企业超6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超20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展现更大作为。(记者 黄雪彦 汪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