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豫东南道委、道区苏维埃政府: 红色星火放光芒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1-08-10 08:31:53 【字体:

  “这是一方浸润着红色历史的土地,是金寨县第一个党组织的诞生地,是豫东南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当时,鄂豫皖省委下辖的三个道委中有两个道委设在汤家汇。”虽是酷暑时节,仍有不少游客来到金寨县汤家汇镇探寻红色足迹,讲解员李海露所说的两个道委旧址是指接善寺,先后是豫东南和皖西北道委、道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走过汤家汇镇小街,拾级而上到一高处平台后,可见参天的古树,斑驳的石墙,厚重的木门,让人不由得心生肃穆。寺门外平台植有古柏、银杏等,均为建寺所栽,距今有600余年,不仅为汤家汇添了一景,也见证了汤家汇那段红色历史和新时代发展巨变。据史料记载,该寺建于明初,清时由地方名士募化重修,更名“接善寺”。寺分东西两院,寺前建有门楼。院与院、殿与厢房间有环形走廊相通。

  站在寺门外平台处远望,可见金刚台那座大山。如今山之北是河南商城,山之南是安徽金寨,汤家汇地处豫皖两省交通要道。金寨建县前,接善寺隶属于河南商城。民主革命时期,该寺一度成为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活动指挥中心。1932年夏,为了加强苏区党的领导和根据地建设,适应新的反“围剿”斗争,根据鄂豫皖省委指示,建立了豫东南道委、道区苏维埃政府,下辖光山、罗山、赤城、赤南、固始、息县六个县委,县委下有59个区委及数百个支部。豫东南苏区内,地区级、县级、区级党组织和基层支部全部建立健全。8月,豫东南道委又将赤城县划分为赤城和赤南两县。同时,豫东南道委机关迁驻汤家汇接善寺。此后,革命政权日益巩固,苏区范围逐渐扩大,革命烽火燃遍整个大别山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2年3月,徐向前率红四方面军东进,曾驻寺休整,当时的红军战士从镇上一口古井中取水饮用。“这口古井,距今已经有六百多年历史了,至今仍在使用。”讲解员李海露介绍道,后来镇上的百姓为了纪念红军,就给古井取名为“红军井”。跟随李海露的指引,游客们入寺在徐向前当年住过的屋门外驻足,屋内墙上挂着的蓑衣、斗笠,和桌上陈列的油灯,让大家的思绪融入了那段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

  1932年底,由于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鄂豫皖省委指示豫东南道委、道区苏维埃政府和皖西北道委、道区苏维埃政府合并,统称皖西北道委、道区苏维埃,仍驻汤家汇的接善寺。1933年4月,中共皖西北道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该寺召开,与会人员300余人。“党领导红军开辟、保卫、建设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更加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李海露深情地说道,作为土生土长的汤家汇人,要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传承深入人心。

  1979年6月12日,为纪念其历史功绩,金寨县革命委员会公布接善寺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陈列室,陈列了大量革命历史文物和图片。2006年5月,接善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后东南两边各有两条山岭,环境清幽,明朝即在西院设蒙馆办学。抗战时期,立煌县汤家汇中心小学设在该寺西院。1959年5月,金寨县人民政府在此兴办金寨县初级中学,后几经更迭,1992年9月定名为“金寨县笔架山职业学校”,并于接善寺后新增校舍6000平方米。在校学生曾多达1500余名,为金寨县最大一所初级中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使古老的接善寺焕发了青春。正如原豫东南道委通讯员吕鑫1984年故地重游所赞:“古刹办学又逢春,而今景色更喜人。师生共同为四化,后景更比前景新。”

  如今,学校早已迁出。作为革命遗址,接善寺有着新的使命,诉说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谢菊莲 杨秀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